“油不可失”团队告诉你:地沟油去哪儿

2014-07-11 08:50:41
学子

如何变废为宝,使“地沟油”远离我们的餐桌?2013年暑假,一群热心公益的年轻人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他们成立了一支名为“油不可失”的公益创业团队。

团队由七位来自不同专业的2012级学生组成:姚霖强、刘慧思、李炎映、马瑶、张超荣、黄秋珊和郑诗敏。作为全华南地区唯一入选的团队,今年4月,他们带着将地沟油变废为宝的解决方案,赴京参加“北极光-清华”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荣获全国八强。

从废油到手工皂:做心怀梦想的行动派

早在一年前,地沟油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引起团队的注意。目前,我国每年有200-300吨地沟油,它们大多由废油加工而成。在2013年的深圳慈善会展上,张超荣无意间发现,北京爱思科技创新公司有将废油加工成手工皂的技术。他向对方详细阐述废油再造的想法,于是双方达成了合作的共识。

“只要将废油提纯,加入氢氧化钠,废油便会转变为甘油。如果再放入皂基,就可以制作出具有滋润护肤功效的手工皂,” 团队负责人姚霖强与队员们一起探讨其中的奥秘,“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主要分为收集、过滤、加热、搅拌、倒模、放置六个步骤,制作时间大约为两周,主要原理就是皂化反应。”

于是,团队试图将制作手工皂的简单技术传授给低保户,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帮助弱势群体,为其创造就业机会。

整个暑假,团队男成员在早晨七点出发,去官洲社区挨家挨户地走访,逢人便道:“您好,我是华师学生,最近在做地沟油变肥皂的项目,希望您能将餐厨废油提供给我们。”虽然态度诚恳,但还是经常吃闭门羹,有时在走访几十户人家后,还没有筹到一滴油。每天待到太阳下山,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的他们才匆匆收工。

另一边,团队女成员在网上收集调研资料,看着视频学习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为节省开支,他们在网上购买一套简易设备:小刀、玻璃碗、过滤漏斗、打蛋器、温度计、电磁炉、皂基、氢氧化钠、PH试纸和胶手套,一直忙活到晚上。

“前期的调研工作很重要,如果没有调研数据的支撑,我们的项目执行就难以令人信服,光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姚霖强强调。调研期间,他们一共走访120多户人家,回收近21.4公斤的废油,教会10户低保户居民基本制作手工皂的方法,并成功制作出400块精美的手工皂。

从比赛到创业:做积极进取的创新者

对于团队来说,项目要坚持下去,资金是关键。作为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组织,他们只好寻求赞助。拿着策划书,张超荣和伙伴拜访了数家基金会,得到的答案均是“构思很好,但持续性不高”。虽然基金会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却没投入1分钱支持。刚开始启动项目时,7个人总共凑了不到500块钱。

于是,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创业比赛,为项目争取更多的曝光机会及资金。他们在每次参赛后总结经验,在下次比赛前不断去尝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制作具有不同功效的手工皂,从产品外观和包装上下功夫,研究手压皂液器方便公共场合使用……他们还采用学生超市摊位、创意集市摊位、商店寄卖、开发网络销售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们争取了启动资金共计35000元。其中,有友成基金会5000元的种子基金支持,荣获安利绿色梦工厂全国二等奖并获得启动资金10000元,还有北极光清华公益赛全国八强的20000元项目资金。

更重要的是,油不可失项目实现了盈利。项目至今,团队一共售出手工皂312块,其中225块通过学生超市售出,87块通过网络线上订购售出,销售额6696元,利润3424.8元,10户低保户平均获得收入约342元。整个过程覆盖3个社区,惠及10户低保户,取油面达120户人家,将绿色环保理念带进人们的生活。

这不仅仅是一个参赛的项目

如今,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感动。每次参赛,学校老师都会陪着“油不可失”成员,关心、开导参赛队员,缓解他们的压力。许多热心人在微信上留言,鼓励他们。导师也关注他们的动态,提供各种资源。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参赛的项目。通过“一对一”负责制帮助低保户家庭,团队成员刘慧思认识了乐观坚强的萍姨。腰椎劳损的她,不但要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还要供小孩读书上学。刘慧思说:“每当想要放弃时,想起萍姨的笑容,我就会感受到力量。”

有人质疑地沟油肥皂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品,持续性难以解决。没有稳定客源,成为该产品不被看好的另一原因。虽然外界对项目仍有质疑,但团队打算将这个项目一直做下去。这不仅是为了解决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为了不让这些带给他们无数感动的低保户失望。

作者/通讯员:陈欣欣 谢嘉琪 | 来源:未知 | 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