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平陵党史 赓续红色血脉——法学院法至平陵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1-08-02 17:45:01
二级单位动态

追忆百年峥嵘岁月,传承奋斗青年先行。法学院法至平陵队宣讲组开设“党史主题教育”系列讲座,向平陵学子讲述平陵当地的红色故事,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担当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接续奋斗。

追溯来时路,红色客家村

7月20号上午,宣讲组进行了“追溯来时路 红色客家村”党史主题讲座。主讲人毛金鑫向平陵中学的学生们讲述了平陵当地的红色历史:位于龙门、博罗、河源三地交界处的平陵,三地山水相连、民心相系,为共产党领导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发展人民武装提供有利活动条件的历史背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平陵镇成为东江纵队江北支队和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活跃的地方,村民敢于斗争,组成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积极配合正面战场,给东江流域的日军和日伪有力的打击和牵制,隘子油下交通站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秘密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范例,油下交通站、东三支一团李觉大队,在江北地区留下了一段传奇,在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通过介绍隘子油下交通站,白芒坑革命纪念地等红色遗迹和故事,鼓励广大青少年要继承前辈们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气概,同时继续深入学习本地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充分把握国情社情民情、增进情感归属和民族认同感,从小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情结。

砥砺奋进建设美丽平陵

7月22号上午,宣讲组进行了“砥砺奋进建设美丽平陵”党史主题讲座。主讲人陈芮通过介绍平陵的建设之路,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乡镇街貌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所取得的发展成绩,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后和平陵学子们一起展望如何建设美丽平陵,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许多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的农村工作重心也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平陵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继续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生活方式转变、环境提升、文化娱乐繁荣、民主法制普及的工作,并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扩大平陵本地影响力,希望每一个平陵人在乡村建设中都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传:好家风,好民风

7月24号上午,宣讲组进行了“红色基因代代传:好家风好民风”党史主题讲座。主讲人陈萱以家风民风为切入点,介绍了平陵隘子、龙门永汉低冚村以及芒派村的革命故事,通过讲述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警示广大青少年:当今我们能够拥有的和平幸福生活,一点一滴都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艰苦奋斗、勤劳拼搏,用生命用鲜血为我们筑就而成的;应该懂得家风民风对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社区来讲,是一种强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和社会风气,革命家庭、革命社区所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民风,是可以孕育革命火种的氛围,包括和睦团结的相处氛围、爱家爱国的情感氛围、积极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朴实的生活氛围、严明守正的思想氛围等,我们应该接受其熏陶,也应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家风民风是家庭、民族、社区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革命基地红色基因能够代代沿袭,在于好家风好民风的一脉相传。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通过寻找祖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走进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客家村历代传承着睦族团结、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等优良家风,在革命先辈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励志厉行,练就本领、增长才干,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最早的红色种子传播者—红四师

红四师是龙门人民最早直接接触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其领导的红军队伍,如今,红四师在龙门地派、龙城、平陵等地留下的革命遗址,以及它们承载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已成为龙门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奋进前行。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起义军余部1200余人突破重围向黄花岗方向转移,经部队整编组建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师长叶镛的率领下,由龙门县城转战白芒坑,并在松龄围休整三天。得知工农红军来了,在路边开茶店的村民忙备好米饭和茶水招待。晚上,红四师官兵便夜宿该村的客家围屋松龄围。

 红四师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自己动手做饭烧水。松龄围旁有一口三眼泉,刻有“红军井”三字,水清泉盛,在驻扎期间,官兵们了解到当地村民生活用水比较困难,常常需要上山挑水的情况后,就带领官兵挖大和挖深原来的一口老井,从此村中有了充足的生活水源。

 红四师还在县商会召开了官吏、乡绅、富商会议,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提出筹措军饷。会上,一些土豪劣绅竟起哄捣乱秩序,因会场门口有红军守卫,他们竟扒开瓦面逃离会场。红军当即把逃走的广茂商号老板简燕常、富商李达周、黎引涛等人抓获。后来,红军还抄没反动官吏朱聘三的商店,并把没收的物资分发给贫民。

在白芒坑驻扎休整期间,红四师向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奠定了白芒坑人追随共产党参加革命的精神基础,播下的革命火种在白芒坑燃起烈火、熠熠生辉。村民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带枪加入红四师,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期间,白芒坑办起民众抗日学校,组成中共白芒坑党小组,开展抗日宣传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白芒坑依旧是当地革命活跃地带,是武装部队“铁流队”最初建立地,曾组织多次反击国民党“清剿”的行动并最终取得胜利。

英雄故事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抗日烽火在中国大地全面点燃,由李觉担任队长的博龙人民解放队、粵赣湘边纵队东三支一团,参与指挥公庄、上坪、乌坭坎、平陵、路溪、茅冈、石坝等战斗,给东江流域的日军和日伪有力的打击和牵制。

追寻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多次轰炸平陵圩,有人乘机盗抢。有一次,平陵圩三角街大通布匹店被盗,河源县政府误抓李觉堂兄李亮兴,并将其押入河源监狱。李觉前往担保却被判为同伙一同收押。李觉很气愤,趁对方未察觉逃脱。这一经历让李觉产生“国民政府不是东西”的想法,这种思想引领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

英勇无畏铲“两霸”

革命年代,李觉经常深入险境、直闯敌营。他神出鬼没、机警果敢,使敌人望而生畏。当时平陵“两霸”刘济权和张胜古横行一方,欺压百姓,上级指示必须把这“两霸”铲除。1947年11月17日,博龙河人民解放队派朱湘祺、邵国良、李觉、梁德等人带30余人围捕国民党河源县参议员、联防主任刘济权和号称“平陵王”的联防大队长张胜古。李觉和朱湘祺、邵国良等短枪队直入大围,穿巷入舍,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刘济权的床前。押着刘济权出屋门口后,便将大门反锁,出了大围,全围人毫不知觉。刘济权后来被枪毙。平陵“两霸”被铲除,轰动了河源、龙门、博罗三地,鼓舞了群众对革命队伍的信心。

博龙人民解放队老战士邵国良在《我在平陵三次历险》中回忆到,1948年元旦,邵国良跟大队长李觉回到隘子油下,李觉和堂兄李杏兴住自己家,邵国良住在不远处沥背围一村民家里。深夜,国民党刘博光带一个连官兵将油下团团包围,李觉母亲听到一阵犬吠声由远及近传来,连忙叫醒李觉,叫他们快走。李觉和李杏兴迅速从后门离开,逼近的国民党官兵察觉黑夜里有人影,立即开枪包围上来,李杏兴不幸中枪牺牲,李觉穿过一条暗水沟得以安全撤离。

智取茅冈

1948年10月,李觉同茅冈伪自卫队内的钟新泉等人接通了关系,策反了他们,并摸清了敌火力位置,商定他们接应的时间。一切部署停当后,我方派朱湘祺带了精干队伍潜伏到伪自卫大队部附近,当战斗开始时,伪中队长钟有班企图抗阻,当场被我方部队打死。伪大队长钟达仁、副大队长钟子仁及伪乡长刘丽余及其所部尽行缴械。我方对他们作起义处理,愿留者安排相应工作,愿去者教育后让他们回家耕田并发给生产费。我方统计收缴白朗林机枪两挺、步枪65支、驳壳枪5支、左轮两支、子弹15箱。钟新泉等70余人高举义旗参加了革命队伍。龙门县伪县长一向把茅冈伪自卫大队作为其第一道防线,却没料到被李觉部队不声不响地击溃了。茅冈起义,使得曾一度被分割的博龙地区又连成一片,为后来边纵东三支队解放龙门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作者/通讯员:法至平陵队 | 来源:法学院法至平陵队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