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大学城

2014-09-07 15:15:26
大学城资源共享

大学聚集模式并非广州独创,而身在其他大学城中的学子们,他们是如何徜徉于那片宽阔天地的呢?为此,我们分别采访西安长安大学城、北京昌平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四名学子,试图在各自故事的交互体验中,找到大学城模式发展的启示。 

 

沈开兴,西北大学12级英语专业 

王安宇,西安交通大学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长安大学城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境内,其内有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近10所高校。 

古都西安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古”,兵马俑千人千面。站在大雁塔上临视四方,踏在古城墙上,感受其沧桑的底色,这是一个看得见的城市。 

据沈开兴介绍,“西安大学城建立之初主要为了支持乡镇发展,这里原本是长安县,建起大学城以后改成区,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与教育双轨方向的体制是否能真正惠及学生呢? 

王安宇说,他平常很欣赏综合性的讲座,经常去听校内的一些管理、社会经济学类的讲座。“学校内好的讲座比较多,如果是去其他高校听讲座的话,关键的一点是完全没有渠道获得其他学校讲座的信息”。 

大学城建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不同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但王安宇说,西安大学城正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据对广州大学城的抽样调查显示,55.71%的学生会关注微博的讲座信息。对于西安而言,能否搭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对讲座、学术资源进行及时发布、共享,这些媒介的搭建关乎能否真正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萧,中国政法大学12级人文学院 

作为高等学府涵盖范围最大的城市,北京集合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于2000年后构建了昌平大学城。 

小萧的学校周围是“央财、石油、化工、外交学院、北航”等高校,而北京优质高校林立,学术精英密集,因此高校讲座相对其他城市质量较高。小萧平常基本上是在校内听讲座,“我们讲座的嘉宾基本上是清华、北大或社科院的教授”。据小萧了解,平时各个高校的合作也是十分多的,除了日常的社团、讲座,教授资源也会共享,“我们中华文明通论和西方通史都是北大、北师大派教授来执教,这样的模式非常好,每个教师负责一个专题,让更专攻的老师来讲授,北大杨立华教授讲孔子及儒家信仰是我们都很愿意听的。”师资的互换与共享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关键一环,只有学术思想层面的交流打开,大学城体系才会更加坚实。

 

张慧姗,华东政法大学12级知识产权专业 

二十世纪初,上海的大学城有着很鲜明的“专业化”色彩,比如复旦公学、同济医工等学校。而今,在继承以前大学集聚的传统的基础上,松江大学城集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等7所高校。 

在慧姗看来,松江大学城是各高校特色比较明显的,“我们有外语学校、艺术学校、会计学校、贸易学校,如果你有精力的话去任何学校修学位都是可以的”。文汇路是各个高校沟通的一个中心,“学长学姐们与各高校的交流比我们多,他们平常会去立信会计学院听会计课程、上海外国语听语言课。”慧姗自豪地说道,“我们学校号称东方哈佛,图书馆一带被凯旋门、钟楼、喷泉、湖泊环绕,图书馆更是号称全市第三。”如果能让上海各高校的学子共享这一书香之气,那便实现了真正哈佛的共享与包容。 
 

作者/通讯员:吴丹 林繁 张梦雨 | 来源:未知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