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华:长征路上的华师人

2016-09-02 15:37:50

炎炎夏日里,你会选择窝在空调房里“葛优瘫”,还是重走一遍长征路、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华师政行学院的研一学生陈文华在团委的推荐下,作为22名广州市优秀青少年的代表之一,参加了由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和青年文化宫合办的“广州青少年重走长征路”活动。为时十天的活动充满曲折和欢乐,经历了塌方、塞车、早起赶路,走过泸定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参观了沿途主要地点的博物馆、纪念馆,陈文华觉得收获很大:“重走长征路这个活动对我来说蛮有意义的”。

 

短短十天,重走一回长征路

陈文华是政行学院的一名研究生,除了保持优异的成绩,他还曾长时间参加团委的工作。如今已成为预备党员的他,在决定参加 “重走长征路”时,并不了解活动的主要内容,看到“长征”二字他被吓了一跳“妈呀,二万五千里”。尽管如此,在踏上长征路之前,陈文华为这段路途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了解长征的历史,还希望能在长征路上找到老红军和他们的后人,向他们了解当时红军长征的情形,“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十天里,他和其他同伴们一道,通过大巴和高铁,以每天走一个省的速度重走了一回长征路。陈文华介绍,为了赶路,有时五点多就得起床,而每天的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要写日记、总结一天的行程与收获。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行程紧凑,陈文华并没能找到老红军和红军后人,但其中得到的锻炼和收获到的友谊,让他直言已经心满意足了。

 

红军不易,走过长征路方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属于川藏公路一部分的318国道让陈文华切身体会到了《蜀道难》中的情景。往上看是几近九十度的崇山峻岭,往下看是深不见底的湍急河水,且经常发生滑坡、塌方和车祸。8月5、6日,陈文华一行两次踏上318国道,因为对路况早有预料,为了按时到达目的地,他们不得不五点多就起床赶路。两次面对塌方,他们的疲惫已盖过了不安,纷纷倒头便睡。而从前红军走这段路时,既是步行、也没有公路,但用了不到12个小时就走了一百多公里,“这不是套话,回想当年的情形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陈文华感慨良多。

当陈文华一行经过近十小时的堵车到达泸定时,天下起了小雨,看着眼前的泸定桥,才知道小学课本里“飞夺泸定桥”的情形并非虚言。即使今天的泸定桥在剩下的13根铁索上铺了一些木板,然而木板之间的缝隙大、桥很晃、下面的河水非常湍急,这一切都让同行的女生大惊失色,尖叫声此起彼伏。103.67米的桥,每人用了近两分钟才走完。惊险中自有温情,胆大的男生拉着后面的女生,共同克服了困难,艰难的路途反让这支队伍更团结。这一幕让陈文华印象非常深刻,“这样一个桥上面你现在有木板都那么难走,当时冒着枪林弹雨,只剩下十三根铁索,真的很佩服当时的红军。” 

倒数第二天,他们徒步攀上了六盘山,五公里的路程对本已日夜兼程、疲惫不堪的他们而言,是个不小的考验,“不简单啊”陈文华感慨道。此后,“重走长征路”队伍在胜利会师地会宁举行联欢活动,陈文华在舞台一侧现场挥毫,写下“广州会宁结友谊,长征精神代代传”的书法作品并赠予会宁当地。十天长征之路虽然累,但想到当年红军长征的经历,自己的辛苦实在是微不足道。

 

收获良多,风雨浇灌真友谊

说到十天里最大的收获,陈文华认为,最可贵的是收获了一份很好的友谊。一起走过长征路,你搀我扶地走过泸定桥,淋过清晨的冷冷细雨……每个惊险疲惫的瞬间,因为有这样一群伙伴的陪同,也变得有趣起来。“现在我们又建了一个新群,叫‘重走‘重走’长征路’”,陈文华笑言。

所有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成员被分为三个连,一连二连是面向学校和社会招募的,陈文华就是其中之一,宣传连则由广州日报和广州电视台的成员组成。每个连分为两个班,下设班长、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这样的“准军事化”团队会给人带来军训的感觉吗?陈文华连连摆手,“不会,我们22个人还是挺玩得来的”。十天重走长征路,让他收获了一段友谊、收获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收获到的东西很多,还是比较心满意足的,”十天历程虽然结束,但长征精神将不断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文中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作者/通讯员:吴雨晴 黄秀婷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