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要介入现实,也要温润和悲悯

2015-11-05 16:38:51
非虚构写作
201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表彰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
10月11日,我校文学院陈剑晖教授在《羊城晚报》发表《越非虚构,越诺贝尔》一文,对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及非虚构写作进行了精彩的探讨。为此,华南师大报访谈陈剑晖教授,进一步探讨非虚构写作的内蕴和可能。

华南师大报: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会选择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陈剑晖:目前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经济衰退,灾难频发,人们普遍有着危机感,所以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够面对我们生存的情况和危机,能够大胆地介入现实,直面惨痛的人生的作品。在这样大的背景之下,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孕育而生,符合了这个世界大变局下读者的阅读需求,而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她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再者,文学现在不能够只写个人一己的悲观,不能自说自话,沉迷于纸上的写作,沉迷于旧纸堆里找所谓的灵感。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关注的完全不是个人问题,她写二战、写阿富汗战争、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泄露,都是大题材。当然她有个人的视角,有个人的人生体验在里头,但她更多的是把个人的体验和我们共有的命运统一起来,关注的是全人类整体的命运,不是个人的东西,不是个人鼻尖底下的那个杯子,所以她的作品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再者,非虚构创作的力量在于真实,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始终坚守真实的立场,尽量还原历史和真实,不是在歌功颂德,也不是在讽刺生活,而是把这种悲痛的真实再现出来,反映出来。因为真实所才那么感人,因为真实所以才那么有力量。这一次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可以说是文学与现实结盟和渗透的一种胜利。

华南师大报:您在《越非虚构,越诺贝尔》一文的最后一段中,写道:“非虚构写作善于写出文学要表达的现实”,那么非虚构写作要如何写出“文学要表达的现实”?

陈剑晖:俄罗斯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我们作家面对的是两种现实:一个是我们眼前看到的现实,另一个是我们看到的现实背后的现实,也就是一个精神性的现实。他认为,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一个作家只有把背后的现实写出来,他的作品才会达到某种深度。非虚构作品如何去表达现实呢?首先,要写出第二个现实,精神性的现实,才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其次,这个现实一定要经过作家感情的温润,心灵的渗透,这样你写的人和事才会有一种生命的温度,这样才能打动读者。再次,真正好的非虚构作品,一定要有大量来自生活的细节,这样作家的思考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作品才会显得丰满,像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里就有大量战争和生活的细节。同时也要知道这些细节要在什么时候出现,要安放得恰到好处,这样才好。当然,文字也要有个人的特点,你看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虽然算不上华丽,甚至可以说是很朴素很简洁,但是她在这种朴素简洁当中,就有一种穿透力。

华南师大报:您觉得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在俄语文学中有个什么样的位置?

陈剑晖:她算是个另类。俄罗斯的文学传统是非常深厚的,小说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里、屠格涅夫,诗歌有普希金、莱蒙托夫、涅格拉索夫,文学理论有三大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而阿列克谢的这种写作在俄罗斯的传统里是没有的,是一种另类的东西。所以目前给她定位还是比较难,我在这方面还把握不准。

华南师大报:这个“另类”是相对于文学体裁、文学样式来说的。那她作品中所表现的东西与历史上其他俄语作家有没有什么共通之处?

陈剑晖:有的。在俄罗斯作家的血液里,有一种高贵的情怀,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而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的确秉承着俄罗斯文学这种高贵的品质。所以她写核电站泄漏中的受难者,写他们的家属,写战场上的女兵,写那些二十多岁充满着希望的活蹦活跳的小伙子,后来死了,死的很惨。她写他们的苦难,写他们的感情,写他们的灵魂,的确充满着一种情怀在里面,这种情怀是高贵的。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有一颗怜悯心,对苦难中的人们,对那些小人物始终有同情和怜悯。我觉得文学只有有一种怜悯、或者一种忏悔,才能感人。

华南师大报: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您觉得意义在哪里?

陈剑晖:我觉得她的意义首先是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文学如何去介入现实。文学是直接地去反映现实,再加上一些想象力来直面时代尖锐的问题?还是像福克纳,通过一个地方的虚构来反映一个世界;像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南美大地,通过一种超越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以此介入现实?现在,我们知道了介入现实的方式也可以像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我觉得她是当今的时代和读者更需要的一种文学。其次,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让我们可以重新来审视非虚构这种文学样式或文学类型。在中国,我们有特写,有报告文学,但是比起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大的距离。我觉得,她这次获奖至少可以促进国内掀起一个非虚构写作的热潮。

华南师大报:有人说,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是非虚构的一次胜利,您赞成这个观点吗?

陈剑晖:我赞成,当然很赞成。这是非虚构的一次胜利。

 

相关词条:非虚构写作

这个概念源自美国。有些作家不满足于传统作家只凭着想象虚构小说,希望在文学创作里面融进一些新闻的要素,因此也有人把这个“非虚构小说”叫做“新新闻小说”。非虚构写作就是一种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同时又不乏文学想象力与文学审美性的创作。非虚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现实性,也就是非虚构性和文学性,或者叫审美性如何达到平衡,如何统一的问题。非虚构的价值就在于大胆地介入现实,直面人生,而且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与真诚,忠实于个人立场和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但是非虚构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不能够离开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性、想象性),否则这样的非虚构创作肯定是失败的。(本词条内容根据陈剑晖教授访谈整理)

制图 | 钱双文  练尚仪

作者/通讯员:吴炫 谭婉玲 莫月琳 丘思琴 陈晓绚 周丽蓉 许彦邦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徐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