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华南师范大学探索思政工作新模式

2016-06-21 15:48:21
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思政工作

近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广网、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聚焦华师,纷纷对我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报道,引起师生及校友热议。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致力于互联网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以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内涵打造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促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互联网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育人功能,有效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6月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栏目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地方十多家媒体近20名记者到华师,采访报道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举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座谈会,主要围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学校以学科引领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青春演播厅、青网计划工作坊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大学生思政工作情况等多个方面向媒体记者介绍我校思政教育工作经验做法与成效。

媒体记者还实地走访了 “青网计划”工作坊和网络教育学院,深入访谈了解我校青网工作坊和网络教育学院手机直播课堂项目的具体情况。

 

2016年6月21日《人民日报》09版:

华南师大以“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走进青年人的“朋友圈”
本报记者 贺林平

在华南师范大学,一种名为“萌小兔”的表情包,迅速占据了同学们的“朋友圈”。这只由华南师大“青网工作坊”设计发布的“小兔子”,正是该校“践行中国梦”思想教育的一部分。

华南师大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师道传承的核心。近年来,该校以“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引领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39岁的华南师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斯文秀气,赴英留学后放弃国外高薪职位回国任教的传奇经历,让他成为学生心中的“男神”级教师。

不久前,他和另外3位老师被请进学校“青春演播厅”,与众多学生面对面交流。“为了省钱学习,挤在师兄宿舍地板上睡了9个月睡袋”“聚会上被人当做英国人时猛然醒悟决心回国”……老师们的成长故事、人生体验、家国情怀,随着视频悄悄融入青年学子的心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正面临新挑战。”华南师大校长刘鸣认为,必须不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青春演播厅”把青年偶像请到大学生中间,从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在该校团委书记廖庆春看来,“它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开放、交互的教育方式,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走进华南师大的“青网计划”工作坊,仿佛到了一个新创立的互联网公司。这间两年前成立的工作坊,已成了该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派出指导老师每周轮流值班,带领学生主动对接社会热点、学生诉求,研发各种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作为一名网络文明志愿者,我的职责就是用青年语言发出青年‘好声音’。”经管学院研究生黄梓阳说。

如今,“青网工作坊”不仅有粉丝量2万多的微信公号“紫荆青年”,与全校80多个公号形成强大的“微矩阵”,覆盖3.5万名在校学生,还有自主开发的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产品;以短、新、快为特色的网上“青课”“微课”,打造了学生网上精神家园。

正读研一的钟裕,2014年7月大四毕业后加入华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罗甸参加了一年的支教活动。“一年的经历,带给我对西部地区最真切的体悟,是我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如今,他作为一名“青网工作坊”的学生志愿者,专门负责同正在西部支教的同学密切连线,并将他们的生活点滴、所思所感整理成文字、图像、视频发布在校内网上。

在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朱孔军看来,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有实效,必须加强主动引领,一方面是引领学生善用互联网,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是引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使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华南师大成立灾区志愿服务团,奔赴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中新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一直坚持延续至今。

■记者手记

接地气才能更入心

华南师范大学以积极的创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可知、可感的身边故事代替空中楼阁式的说教;用超越时空、开放自由,可参与、可互动的网络交流补足单向、被动的灌输;用“象牙塔外”脚踏实地的真实实践,延伸课堂教学的维度,探索出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

通过这样的创新,华南师大成功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一门随处可上、随时可学,令大学生们真正喜欢的人生课、情怀课、素质课。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不讨喜”,只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接上地气,就能够走进学生的心里。

报道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6-06/21/nw.D110000renmrb_20160621_4-09.htm

 

2016年6月19日新华网:华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追求“青春范”

新华社广州6月19日电题:华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追求“青春范”

新华社记者黄浩苑

“我是一个‘输在起跑线上’的放牛娃。后来,我在英国用两年半的时间读完博士学位;为了不做祖国崛起的旁观者,我辞去了甲骨文的工作……这就是我的家国梦想和担当。”日前,在华南师范大学青春演播厅,青年教师赵淦森这样讲着“思政课”,吸引了青年学子。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运用互联网及青年所接受的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入青年学生,成为人生航灯。

华南师大校长刘鸣介绍,学校组建了青年志愿者网络工作坊,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汇集、梳理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及时为他们解疑释惑。

“放牛娃的中国梦”“NBA明尼苏达森林狼球星的奋斗史”“《山河故人》创作故事”……这些思政教育主题,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需要而确定;授课解题者,也都由学生“海投”产生。

“我曾觉得自己很渺小,梦想遥不可及,社团、实习、兼职,现实又诱惑太多,很迷茫。”传播学大二学生陈梓说,“但是看到赵淦森老师也曾如此窘迫困苦,豁然开朗,原来神话并非遥远,关键是自己追梦的勇气。”

在赵淦森的鼓舞下,陈梓运用所学专长,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特殊儿童运动会拍宣传片,记录城中村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我要像赵老师一样,不做旁观者,尽己一份力,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对家国的担当。”

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场所,华南师范大学青春演播厅除现场录制之外,还采取“全互动传播”和“全时传播”,发动网上同步参与,将虚拟空间与录播现场实时切换。录播后,节目还被制作为微课推广到第二课堂。据统计,每期节目都有两万余人观看,近万次转发,华师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均被刷屏。

记者了解,除了新潮的非课堂教育形式外,华南师范大学思政教育传统课堂也焕然一新。他们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践,在体验式学习中,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引导学生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介绍,这些年,他们鼓励学生深入体验社会,对农村留守问题、“三农”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问题、农民工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问题等进行调查,以此提升和检验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能力。

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扶贫支教、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的老师、辅导员跟踪每一位学生动态,开展远程思想辅导、班级活动等,分散各地的学生在同一平台踊跃分享实践的喜悦、经验与困惑;教师积极参与交流、引导点拨。

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朱孔军总结表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必须与时俱进,善用互联网。同时,要引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

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19/c_1119071280.htm

 

2016年6月20日光明日报04版:《用“互联网+”立德树人——华南师大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运用‘互联网+’让年轻人有了他们的表达方式,效果很好。”华南师范大学重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5年初建立“青网计划”工作坊,协同创新,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自主搭建覆盖全校学生的党团学微平台矩阵,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青网计划”:互联网+文明志愿者工作

华南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的2013级研究生黄梓阳,是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之一,他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和方式,如动漫、微电影、微课等,来让同学们更加直接、方便地接受思想教育,将道理式“说教”变成易被接受的“微产品”,用时尚的方式推广主流价值观。

“我们从未感到孤单,师生的鼓励指导就在眼前,学校的后援支持就在身边。”参加“西部支持计划”的学生纷纷表示,虽然远在新疆、西藏、贵州等地支教,但学校通过“薪火驿站”在线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在线视频、动态连线的方式把脉会诊,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由华南师范大学大数据专家赵淦森教授带领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组成的大数据技术团队,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握青年思想脉搏,积极探索科学实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据悉,华南师范大学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成绩突出,连续3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荣誉称号。

“暖冬计划”:互联网+扶贫助学

华南师大研支团来到服务地之后便通过下乡、走访等形式了解了当地乡村小学的相关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借助母校资源,通过互联网+扶贫助学的形式实现校地互动。

山区的孩子每天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上学,但因为家境贫困,就算大冬天孩子们也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凉鞋、拖鞋。于是支教团罗甸服务队开始利用各个平台和资源发起了“暖脚计划”“暖冬计划”等网络众筹进行爱心接力。一方面,通过队伍的微信公众平台及学校华师紫荆青年微信平台发起募捐;另一方面,队员们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发起众筹,获得了许多社会人士支持。

“青春演播厅”:小故事感悟大道理

“青春演播厅”是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探索开放、交互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青春演播厅”邀请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政工干部、先进青年典型和行业精英做客演播厅,现场讲述华南师大故事、当代学子故事、中国梦故事,制作成专题片,作为校本教材,广泛用于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员教育。2014年至今开播5期,“青春演播厅”已经成为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新阵地。

华南师大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网络思政工作与传统思政工作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学校一方面要主动引领线上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线下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受、最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从大学生的视角出发,从语言风格、视听习惯、专业特点等方面考虑,在网络上策划出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选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关键词能够真正入学生之脑、入学生之心。(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何鹏德)

报道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6/20/nw.D110000gmrb_20160620_1-04.htm

 

2016年6月20日光明日报04版:“互联网+”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精彩

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致力于互联网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以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内涵打造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促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互联网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育人功能,有效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学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已经成为学校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策源地”、新时期网络青年卫士的“加工厂”。百分百覆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的党团学微平台,最大范围凝聚共识,让网络空间清朗,从而培育了一大批学生骨干,自觉做主流舆论的担当者。.

相关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6/20/nw.D110000gmrb_20160620_2-04.htm?div=-1#

 

2016年6月20日经济日报第2版:“青网计划”工作坊传递正能量——华南师范大学善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建军

十几名大学生聚集在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两列桌椅相对摆放着4排电脑,同学们忙而有序地或在网络世界遨游或在制作形象可爱的动漫……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计划工作坊,这个时间多数同学都在午休,而这些学校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都在“行动”。

“他们都是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来这里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学校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思想动态等,进行大数据挖掘,并设置议题进行适时引领,以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话语体系,不断校正着他们的思想航向。”正在现场辅导的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大数据技术团队负责人赵淦森教授告诉记者。

学校党委宣传部长刘凌介绍说,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握青年思想脉搏,积极探索科学实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赵淦森大数据团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大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实际需求和行为信息开展大数据即时分析,动态掌握了青年思想政治状况,尤其重点关注青年大学生非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动态,比如,交友婚恋等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及时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组建青年志愿者网络工作坊,是为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汇集、梳理和分析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喜怒哀乐’,并及时开发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反馈好声音,传播正能量。”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说。

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每个身上分别有一个“富强”“民主”……的标识,还有一行提示同学们不可熬夜等内容的温馨话语,这是志愿者们开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这只小兔子在2015年5月学校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甫一亮相,就成为竞赛中最大的明星。从此,“萌小兔”成为了校内师生公认的一代“网红”和正能量代言人——这就是刘鸣校长说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网络产品”之一。

正能量传播需要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在“青网计划”工作坊,同学们自己开发出贴近青年人话语体系的阳光文化产品,用年轻学子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式“说教”变成现代潮流易被接受的“微产品”,以于无声中推广主流价值。

记者在现场看到,“青网计划”工作坊的志愿者们结合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积极拓展“两微一品”: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阳光文化产品,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视频等有形载体进行传播。“相比生硬的说理教育,现在同学们对这些动漫形象和微视频都比较容易以欣赏的眼光来接受。”在“青网计划”工作坊服务的文学院学生戴嘉裕说。

华南师范大学还建立网络矩阵,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覆盖“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党团学微平台及3.5万名在校学生,组成统一布局、分工协作。

“我们网络矩阵是学校青年政工干部担任指导老师,结合各时期宣传教育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每周定期开展话题策划、舆情研判,主动对接社会热点、同学诉求,科学发声。”在“青网计划”工作坊负责的经济管理学院学生黄梓阳告诉记者。

华南师范大学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致力于互联网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育人功能,及时将舆论焦点引向化解矛盾的方向,营造了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

“‘青网计划’工作坊依托大数据学科,把握了青年的动向,并运用青年的方式,塑造了青春的思想,已经成为学校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积极传播正能量的‘策源地’、新时期网络青年卫士的‘加工厂’。有效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说。

相关链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6-06/20/content_304023.htm

 

2016年6月20日央广网:华南师大巧用“互联网+教育”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央广网北京6月20日消息(记者彭小毛 郑澍)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尝试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成效。16-6-20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赵淦森教授带领学校的网络文明志愿者,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了“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赵淦森:以前我们掌握情况是靠他(学生)说出来的,现在你不说我也知道;第二,层次深到个体行为,不一定是宏观行为。

除了大数据,学校还尝试创新项目,用好玩、有趣的项目吸引学生,服务学生。在学校的青网计划工作坊,同学们正在利用课余时间按照所在组别开展工作,目前,不同层级的60多个微信公众号,已经实现了对全校3.5万学生的全覆盖。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避免空对空是很多高校普遍遇到的问题。如何更有实效性、更有说服力?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除了接地气,还要加强主动引领。

朱孔军: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使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善用互联网,主动在互联网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编辑:王文伟

相关链接:http://china.cnr.cn/news/20160620/t20160620_522442676.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16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03版:华南师范大学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时尚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林洁 通讯员 邱乐昀

“去国外当老师,你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父亲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舸的心里。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张舸带着这种信念出国教学,传播中华文化,除了教书还与当地华人一同办展览,尽自己所能让外国青年全方位了解中国。

日前,张舸在“青春演播厅”第五期节目上与同学们分享了这一心路历程。观看节目后,吴秀婷同学表示:“我也很希望能外出弘扬汉语言文化,张舸老师的分享对我很有触动。”

近年来,华师遵循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致力于互联网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互联网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 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育人功能,有效地引领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不再设“一言堂”

“青春演播厅”如今在华师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欢迎,每期均有两万余人观看,过万人次转发,捧红了“淦森哥”“何妈”等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男神”“女神”,还打造了一个汇聚正能量的青春“朋友圈”。

这是华师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大创新。它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育思路,探索开放、交互的教育方式,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访谈分享类视频录制和互联网播放形式,邀请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政工干部、先进青年典型和行业精英等做客演播厅,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吴秀婷说:“嘉宾的故事仿佛也是我们身上的故事,每一次看节目,我都在聆听中触动,在触动后奋发。”

“小故事感悟大道理”,是“青春演播厅”开播以来坚持的理念。2014年5月至今,演播厅已经制作了5期节目,包括“放牛娃的中国梦”“五四的历史”“NBA明尼苏达森林狼球星的奋斗史”“《山河故人》创作故事”等。这些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学生的困惑和需要而确定的,授课解题者也由学生“海投”产生。

在“青春演播厅”打造的青年偶像中,“淦森哥”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赵淦森在英国用两年半的时间读完博士学位,最后毅然回归家乡,如今在华师带领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团队,打造“青网计划”工作坊。他说:“这就是我的家国梦想和担当。”

听了赵淦森的故事,该校传播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梓表示,原来神话并不遥远,关键是自己追梦的勇气。于是,陈梓运用所学专长,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为特殊儿童运动会拍宣传片,记录城中村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希望“尽自己一份力,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己对家国的担当”。

大数据把握青年思想脉搏

广东是互联网大省,据统计,青少年网民数量达到5500万人。团广东省委书记池志雄指出,实施“青网计划”是弘扬青年正能量、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措施。

2014年7月,广东共青团全面部署实施“青网计划——广东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广东省青少年网络文明志愿者”平台同步上线,该平台由赵淦森主持建设。依托大数据学科、青年政工队伍和网络文明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协同创新,华师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自主搭建覆盖全校学生的党团学微平台矩阵,净化网络空间,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利用大数据技术把握青年思想脉搏、探索科学实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青网工作坊努力的方向。”华师团委书记廖庆春透露,团队除了多次参与广东省人大、省总工会、省国资委等核心部门的大数据系统建设外,也与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并建设“广东青年大数据交互中心”。

2014年下半年,广东团组织提出网络宣传工作融入志愿服务理念,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争当网络文明志愿者,成为推动净化网络空间的文明卫士和关怀青少年“网络生活”的良师益友。

目前,青网工作坊正在负责华师“西部计划”的宣传工作。“通过网络联系、采访、推送,我们更加了解了西部志愿者的情况,相关的宣传让他们更有‘存在感’。”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张家诚说。

据悉,学校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扶贫支教、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的老师、辅导员跟踪每一位学生动态,开展远程思想辅导、班级活动等。分散各地的学生在同一平台踊跃分享实践的喜悦、经验与困惑,教师积极参与交流、引导点拨。

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接地气

“原来获取这些优质资源这么便捷,这么简单!”广东各乡村支教点的老师们感叹,通过“手机教师网”,农村的孩子也能与城市的孩子同步学习,互联网让课堂“活”起来,把优质课堂资源和紧缺学科资源带到各乡村支教点。

华师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表示,结合“手机教师网”开展大学生送教活动,不仅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其职业认同感,更是该校优秀教育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延续。“揣着手机去送教”,逐步发展成为学生实践成长成才的“加油站”和华师大学优秀文化传播的“薪火驿站”。

在华师工作了30多年的该校校长刘鸣看来,作为一所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老师的影响是一代一代的,华师有43%是师范生,他们出去之后,将影响更多更多的学生。”刘鸣说。

“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大数据技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刘鸣表示,华师对此作了探索和尝试,力争做到思想政治工作知行合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进步。

目前,华师打造了“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实践育人”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促进“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多维互动,营造了良好的立德树人互联网生态,充分发挥“互联网 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育人功能。

“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之中,与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华师党委书记朱孔军说,华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接地气、更讲实效、更有针对性,引领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主动在互联网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本报广州6月19日电

相关报道:http://zqb.cyol.com/html/2016-06/20/nw.D110000zgqnb_20160620_1-03.htm

 

2016年6月20日南方日报第A02版:华南师范大学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圈

“思政课”也能刷爆朋友圈

14日,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分享一组“萌小兔”梦之队系列表情包。表情包的主角萌小兔倡议“好好学习”“多看书”“少玩手机”,呼吁学生们勤奋学习。这组“呆萌”的表情包,很快风靡师生们的朋友圈。

建校80多年以来,华师注重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成为办学的重要内涵。近年来,华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青春演播厅”受热捧

在华师的“青春演播厅”第五期里,教师张舸分享了“公派美国的汉语教师的亲身经历”。她到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但国外学生误以为中国仍是一穷二白的国家。她通过联系大使馆,举办展览,消除这种误解。教师赵淦森则分享了“海归的回国路”,即便他在国外一流企业工作,即将移民英国,但他不愿做中国崛起的旁观者,于是毅然选择归国。

听到老师们的分享,台下的学生早已热泪盈眶。华师“青春演播厅”与时代主题连线,把青年偶像请到大学生中间讲故事、解疑惑,把大道理转化成为小故事,让学生从身边人物上感悟家国情怀。节目一结束,“青春演播厅”还把讲座内容制作成视频,放到网上,每期均有两万多人观看、过万人转发,华师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均被刷屏。

参与五期“青春演播厅”制作的华师历史系研究生吴秀婷说,每一次参与,她都在聆听中触动,在触动后奋发,甚至决定有机会也要出国当汉语志愿者老师。

很多大学都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避免说教,更平实地走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走近青年学生的生活这一问题。华师的“青春演播厅”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思政教育模式,有效吸引和感染了学生。

关注青年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

“青春演播厅”只是一个典型案例。对于华师而言,学校探索的“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已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

华师团委书记廖庆春说,两年前,华师就策划成立了“青网计划”工作坊,主动适应和融入互联网,探索提升“互联网+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实力。青网工作坊的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组成大数据技术团队,由华师教授、全国知名大数据专家赵淦森领衔,通过校园网使用情况监测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以及作息习惯、用网习惯和消费习惯等,大数据分析为学校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实证依据。

青网工作坊肩负弘扬正能量的使命,以“华南师大紫荆青年”微信平台为核心,100%覆盖3.5万名在校学生,组成统一布局、分工协作、责任清晰的网络矩阵。

青网工作坊关注青年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式说教变成现代潮流易被接受的“微产品”,如自主开发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用时尚的方式推广主流价值;还有自主开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在2015年5月全省“挑战杯”竞赛中甫一亮相,就成为竞赛中最大的“明星”,成为了学校师生公认代言正能量的“网红”。

构建隔空远程育人平台

众所周知,华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广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镇”之一,近五年来教师承担50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如何发挥理论研究阵地的辐射作用呢?华师探索在校外构建了远程实践育人平台,通过在线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校内贯穿到校外。

华师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到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扶贫支教等活动,“薪火驿站”是学校基于互联网思维打造的远程实践育人平台。“薪火驿站”的老师、辅导员跟踪每一名学生动态,开展远程思想辅导、班级活动。马克思主义学科专家团组建辅导诊疗团队、大数据学科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学生即使在校外也可以感受到,学校的后援支持就在身边。

华师党委书记朱孔军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必须加强主动引领。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加强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使学生知国情、明是非、经风雨、长才干;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善用互联网,主动在互联网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通讯员 刘凌 杨柳青

相关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6/20/content_7557366.htm

 

2016年6月20日南方日报第A02版: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思政工作

施经

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调研华南师范大学时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国家工作大局之中,融入到历史和现实之中,融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之中。

作为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华师有丰富的师德文化教育资源,《华南师范大学章程》中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思政工作同样得益于较扎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以及能够联系广东实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于研究和教学之中。学校还重视社会实践与体验式教育,每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等。

青年人喜爱新事物,不了解网络世界如何“传情达意”便抓不住青年人的心。对此,学校做了不少探索,2015年起成立的“青网计划”工作坊即为其中代表。工作坊大数据技术团队由学生志愿者组成,平时通过校园网使用情况监测学生关注热点及作息习惯、用网习惯和消费习惯,分析大学生思想动向,为学校把握其思想政治状况提供“晴雨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政工干部结合党内各时期宣传教育主题,定期指导志愿者开展话题策划,推动校园舆论生态健康发展。学校还开展了“青春演播厅”活动,让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政工干部及行业精英现场讲故事与学生互动,使学生从“小故事”中汲取“大道理”,广受欢迎。另外,网络教育学院自主创建的“手机教师网”还实现了“动态地”推进思政工作的目标。

网络与思政工作不是相互隔绝的,思政工作必须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主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这一角度讲,华师的创新实践尤为值得推广和学习。

相关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6/20/content_7557367.htm

 

2016年6月20日羊城晚报:华师网络育人创新项目领先全球 手机直播课堂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李宇红 杨柳青

大数据平台、手机直播、志愿服务APP,华南师范大学利用先进技术传递育人正能量——

微软公司的开发者国际峰会(简称Build)每年都会传递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前沿信息,不久前,今年的Build出现了一支中国明星团队——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技术研发团队作为唯一非微软公司的技术精英发表主旨演说,介绍华师自主研发的“手机教师网”和“手机校园足球网”。此类应用全球首发,具有国际技术领先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很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进行改革,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和效果,大学也是如此。羊城晚报记者在华南师范大学看到,像“手机教师网”这样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果都因为极高的技术含金量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在师生共同参与研发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最新的技术,并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上了一堂堂生动又深刻的“德育课”。

革命性的手机直播课堂

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分享并不是新鲜事,为何华师的项目能够令微软及全球技术精英叹服?

记者近日在华师网院看到,广西河池市乡村教师教育发展能力提升研修班正在上课,讲台上专家正在给乡村教师们讲授如何利用新技术制作高品质的PPT以及制作“微课”。不同的是,教室中间架着一个三脚架,上面有一台直播设备,将这堂课同步发送到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微信,观看课堂直播。最厉害的还在于,这台直播设备根本不是像电视台卫星直播车那样的专业设备,仅仅是一部智能手机。

“不需要专业的录制设备、录音设备,也不需要拉网线,现在大多数人拥有的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做直播。”华师网院院长徐晓艺说,“我们的直播可以做到只有六秒的延迟。”

和现有所有直播网站和软件相比,这项技术极大地降低了参与者的技术门槛和成本,即便是在没有Wi-Fi的室外进行直播,也可以利用4G数据上传直播视频,一个小时下来费用仅需25元,利用Wi-Fi则基本零成本。而对于用户来说,甚至不需要下载安装APP,仅仅通过微信就能进入直播和互动界面。

最重要的是,他们首先把这项领先全球的技术运用在教育分享上。

不久前,通过手机直播,福建南靖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就和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天河实验学校的师生们同上了一节音乐课。这边,来自美国的外教Royce走上讲坛,古灵精怪地跳起了英文字母舞:“A,B,C,D……”那边,远隔数百公里外的福建小学生也同步跟随着Royce舞动,两地师生隔空问答。

大数据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

教书育人,大学对于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一直高度关注,但思想可不是那么容易琢磨透的,华师通过新技术发现,有时,并不需要语言,仅仅通过公开的行动,也能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

华师有个青网工作坊,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实际需求和行为信息开展大数据即时分析,动态掌握青年思想政治状况,尤其重点关注青年人非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动态、交友婚恋等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及时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大数据技术团队由全国大数据专家赵淦森教授带领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组成。该团队与共青团广东省委共建“广东青年大数据与云计算实验室”,建设了“广东青年大数据交互中心”。

记者在这个颇有未来感的大数据交互中心界面上看到,团省委的六大平台全部连通,用户超过1000万人。在这个交互中心,“志愿者”主要提供广东青年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的数据,现有用户超过600万;“展翅网”可以提供大学生兼职、实习等职业实践规划数据;“青藤网”则将关注对象年龄下延至青少年和儿童,提供他们课外辅导培训方面的数据;“青年之声”可以通过论坛了解青年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创业就业”提供了大学生创业就业相关的数据信息;“粤团聚”则以交友婚恋为主要功能,提供广东青年生活方面的各种数据。

“通过这六大方面,或者说通过青年学生在这六大方面的主要活动数据,我们就可以对他们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他们的个人喜好、职业规划、业余安排乃至生活规律。”赵淦森说。

在校内,大数据可以整合学生选课、借书、上网、参加各类校园活动,甚至生活作息等信息,分析出不同学生的特点、爱好和习惯,为每个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内容。

2014年12月,赵淦森带领青年学生团队赴香港开展实地调研,形成《香港特别行政区信息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掌握香港青年思想政治状况,为国家开展该区域青年思想引导工作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关链接:http://news.ycwb.com/2016-06/20/content_22298462.htm

 

作者/通讯员:刘凌 李宇红 华维勇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