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至29日,广东省研究生“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学术论坛在我校石牌校园举行。作为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论坛以“智能赋能教育·学科交叉创新”为主题,由我校研究生院指导、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汇聚了“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广东工业大学教授胡钦太,“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涛等诸多全国著名学者,以及全国20多所高校硕博研究生和大中小学代表200余人。校党委副书记王岩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胡小勇主持。
王岩代表学校对来自各地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是回应时代课题的国家战略。学校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学科交叉建设,面对世界科技竞争新态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培养能驾驭智能技术、深植教育伦理、破解学术真问题的未来之师。他勉励青年学子深入跨学科领域探求理论真知、锤炼创新能力、坚守教育本真,提升智能教育胜任力。
研究生院院长水玲玲介绍了学校搭建跨学科平台、创新培养机制营造开放学术生态、跨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重点扶持面向教育智能化交叉研究等创新举措,期望学子们把握前沿脉搏,探索教育智能化发展路径。
胡钦太在《教育人工智能及其伦理》主旨报告中,从教育哲学视角剖析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着重强调了伦理规范在教育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基石地位,指出技术应用需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
卢晓中在《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主旨报告中指出,未来教育将向 “适应性” 与 “引领性” 转变,要以人文主义为起点推动教育多维度转型,培养新人从容应对不可预见的未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黄涛在《认知诊断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新范式》主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正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驱动。他带领团队面向不同领域难点创新提出了多个认知诊断模型,并以此赋能个性化教学模式构建及个性化教育生态创新。
胡小勇作《教育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三创”研究型人才培养》主旨报告,介绍了研究院培养教育人工智能新质人才的思路举措,阐述了学校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数智赋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培养两贯通体系”和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国家级典型应用场景的创新要点。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子韬,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育科技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郑娅峰,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深圳大学智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曹晓明等分别围绕《多模态教育大模型赋能个性化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学术写作与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政策与进路》等主题作精彩报告,广东智汇教育科技发展研究院主任、广州乐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邓意芝总监分享了《产教融合赋能智能教学的创新案例》。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论坛还同期举行了平行工作坊、青年研友面对面、分论坛研讨、圆桌学术论坛、校史馆参访和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群实地观摩等活动。参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未来教师培养:新素养、新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新质学习:新模式、新方法”“人机协同的智慧教学:双向赋能的模式与途径”“大模型驱动的教育智能体:设计、研发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融合: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等议题进行了研究作品展示;湖南大学李锐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赵丽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朱龙副教授、科大讯飞陈婷婷总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郝丹副主编、《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社刘选、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阳小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岩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穆肃教授、吴玫副教授、刘晓红博士、薛增灿博士以及林梓柔博士等专家分别指导了各活动环节。论坛学术氛围浓厚,受到参会代表的普遍好评。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现了我校研究生院推动培育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新质人才的创新举措,以及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推动政产研学用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湾区教育发展成果的积极影响力,有力推动了教育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受到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