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2024-4-9 17:54
地理科学学院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创新团队在湖沼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作者:地理科学学院|摄影:晚安华师|编辑:吴楠
4320

近期,地理科学学院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创新团队在湖沼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地球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中科院1区TOP,IF2023=4.0)、《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科院1区TOP,IF2023=9.8)、《Journal of Hydrology》(中科院1区TOP,IF2023=6.4)、《Environmental Research》(中科院2区TOP,IF2023=8.3)和《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中科院2区TOP,IF2023=3.0)。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为落实国家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学科优势特色,学院正全力推进“沉积过程与环境变化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学院坚持“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位一体的科研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创新团队。目前,该创新团队涵盖沉积年代学、湖沼沉积、风沙沉积、岩溶沉积、边缘海沉积、水文过程和全球变化等七个研究方向。团队始终紧跟地球科学及应用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华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不断开拓创新,致力于取得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创性成果。

论文“East Asian monsoon and westerly jet driven changes in climate and surface conditions in the NE drylands of Chin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正式发表。该研究介绍了中国第一个晚更新世(14.5 ka cal BP)泥炭记录中粉尘的Sr-Nd同位素组成,指出东亚冬季风(EAWM)在沙尘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季风降水在西风急流路径的纬度位置和方向的调控下,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气粉尘载荷。该研究揭示了西风急流路径变化对过去和未来东亚季风动态的重要性及其对东亚沙尘循环的影响。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4.108637。

论文“Asynchronous variations of mercury accumulation since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Nanling mountains in South China”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正式发表。研究指出不同区域大气汞长期沉降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存在异步变化特征,有助于了解沉积汞与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增进对这种响应的区域与全球差异的理解。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3.108490。

论文“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mercury accumulation in Xiaohai Lagoon, South China over the last 1200 years”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研究发现,在~870-1860 CE,湖泊中Hg沉积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1860 CE以来,人类活动成为影响该地区Hg沉积的主导因素。该研究对于认识和评估人类世(Anthropocene)在全球不同区域的起始时间及其表现、寻找合适的标志物等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意义。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309。

论文“Environment change recorded by lake sediment magnetism in the Songnen Plain, northeastern China”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正式发表。该研究指出松嫩平原部分湖泊沉积物中磁学参数S-300(反映沉积物钟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和亚铁磁性矿的相对浓度)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高于磁化率等浓度相关的磁参数,在1950年以后, 沉积物中观察到来自人工源的球状磁性物质,且S−300的增加与区域内人口、土地开垦、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松嫩平原湖泊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流域内农业和水产养殖的加速发展。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938。

论文“Three thousand years of Hg pollution recorded in mangrove wetland sediments from South China”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正式发表。该研究首次重建了中国南方近3000年来连续、高分辨率的汞污染历史,指出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汞比邻近的草原更富集。20世纪50年代以来汞的显著增加和80年代以来的主要汞峰值是人类活动影响的证据,表明了人类世的可能开始日期。利用汞同位素指纹初步揭示了区域汞的潜在来源。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8866。

论文“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on stero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lake sediments and implications for using sterols as paleoenvironmental indicators”在《Journal of Hydrology》正式发表。该研究以中国三种类型 (深水热力学分层,浅水不分层和高山湖泊)共9个湖泊沉积物柱中的甾醇类生物标志物为研究对象,系统构建了甾醇丰度、比值等地球化学特征在自然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的响应模式。首次发现深水湖泊特别富集C27甾醇,而浅水和高山湖泊富集C29甾醇的特征。另外通过比较甾醇指标在富营养和寡营养阶段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差异,发现cholesterol/brassicasterol比在浅水和高山湖泊中是非常好的富营养化指标。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4005419。

论文“Alternation between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plants dominated organic matter sources in the Tiaoshu wetland (south China) and its response to late Pleist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在《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正式发表。该研究利用采自我国热带北缘雷州半岛调塾地区的湿地沉积重建了晚更新世晚期(~ 43.3-12.5 cal kyr BP)研究区的古植被演替,揭示了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并发现东亚季风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泥炭堆积可能具有一定的时空异质性。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4.112168。

字号:
微信
抖音
校报
微博
电子邮件
xiaobao@m.scnu.edu.cn
访问量
累积:177056570
今日:20231
版权所有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4
news.s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广州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