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理科学学院鲍锟山研究员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CATENA》(中科院期刊分区表综合1区 TOP,IF2021=6.367)上发表了题为“Peat records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hina: A brief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perspectives”的评述性文章,系统总结了中国泥炭地的发育历史与年代测定问题,常见环境污染物的大气沉降档案及其来源解析,最后提出了7个在利用泥炭档案进行环境变化重建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研究内容。该文章是继2022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东北泥炭及其环境记录》一书的另一重要进展。
泥炭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一般泥炭累积厚度达30 cm以上,尽管其覆盖的大陆面积不超过3%,但由于其有机质含量高而储存了世界土壤碳库的1/3。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国家“双碳”治理的背景下,泥炭地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当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起了《全球泥炭地倡议》,其目标是全球泥炭地评估,旨在填补关于泥炭地分布、现状和趋势的知识和研究空白。
鲍锟山研究员长期从事湿地生态与环境演变研究,学术贡献主要有:(1)揭示了全新世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营养水平及固碳潜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东北地区泥炭发育主要受气候影响的初级生产力变化控制的新认识。(2)建立了千-百年尺度的大气降尘历史变化的连续高分辨率泥炭记录,提出东亚季风和西风环流的相互作用是东北地区粉尘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3)重建了近200年东北地区环境污染历史,定量区分了污染物的自然背景和人类活动的贡献份额,提出中国东北进入人类世的起始时间为~1950。围绕上述工作在科学出版社独立出版专著1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Water Research,CATE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这些成果理论上深化了对沼泽湿地发育和环境变化的认识,促进了泥炭地学的发展,也拓展了第四纪环境演变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的影响作用,为实现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3.10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