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学院臧传富本科生导师制团队成果丰硕

2021-04-19 08:49:19
科学研究

地理科学学院青年英才臧传富老师自2018年3月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团队以来,团队运行良好,产出成果颇丰。目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已产出SCI收录论文5篇,CSCD收录论文6篇,EI收录论文1篇,卓越期刊论文1篇。

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于2014年创立,学院60%专业教师经学院党委遴选后成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带5-10名学习成绩优秀且富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进行“一对多”指导。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读书会、专业赛事指导、课外科研项目,建立专业老师与本科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科研指导、情感联结,以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引导本科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发展目标。学院团委还面向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开展“助教课堂”、“专业巡礼”等特色活动,邀请优秀硕博生和硕导博导为本科生开讲,引领本科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钻研专业。

臧传富老师本科生导师制团队主要成果(1)

Economic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rade-off Analysi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本文基于PSR模型选取海河流域2000—2016年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等26个指标,构建了海河流域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TOPSIS熵权模型、指数平滑法、赫斯特指数,将海河流域综合承载力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量化和比较分析,其中重点分析社会经济承载力、资源环境二者之间存在的权衡关系,并对各项承载力的发展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2017—2021年各承载力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发展呈现极强的持续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本研究探讨了海河流域经济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权衡关系,并为各项承载力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推进流域可持续发展举措有借鉴意义。

这篇文章发表于JCR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类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2271,影响因子7.216.

第一作者是地科院2016级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傅家仪,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主要成果(2)

Assessment of future potentia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area of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Programme in China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预测TNSP的潜在碳储量和森林耗水量,验证TNSP人工防护林生态系统可能是重要的碳库,但也可能影响当地水安全的研究假设。论文利用综合指标评估和Maxent预测了TNSP的潜在森林适生区,并TNSP潜在碳储量和耗水量进行多情景分析,可为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区域水资源配置、国家和全球碳汇评价、应对生态环境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该文章发表于JCR和中科院生态地理类一区期刊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https://doi.org/10.1016/j.agrformet.2021.108377,影响因子5.064.

地科院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张丹妮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为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左小幸,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主要成果(3)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co-carrying capacity and green econom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China

本文构建了“经济-资源-环境”的综合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结合TOPSIS模型计算生态承载力,同时计算了耦合协调度,进行短期的承载力预测。文章从综合生态承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世界上两种不同政治经济体制下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澳门和粤港澳大湾区的9个城市基本稳定,但香港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整个“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研究可以对“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动态模型进行深度模拟,以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有关的政府部门应着重致力于减轻资源压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同时继续保持甚至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该文章发表于JCR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类大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0.124945,影响因子7.216.

第一作者是地科院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吴铭婉,第二作者是该专业吴景全,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主要成果(4)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al energy supply-demand and the green economy outlook of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本文利用GIS空间分析探索了广东电力能源的供给需求时空变化特征。为研究区域能源利用、分析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时空视角。从电能利用的角度反映了广东电力需求高且集中、内部差异大、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降低等问题,体现了区域经济差异和产业变化。本研究为解决广东电力能源供需问题,保障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广东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参考。

本文发表于JCR和中科院分区的能源环境类一区期刊Energy,

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0.118891,影响因子6.082.

第一作者是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姚惠宗,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主要成果(5)

Study on the variation in evapotranspi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of the Genhe River Basin in China

文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法,探讨中国寒温带地区的根河流域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根河流域蒸散发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获得,对于理解气候动态和生态系统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对根河流域的冻土管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与配置等领域具有参考意义。

该论文发表于JCR二区,中科院分区地理科学类3区期刊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https://doi.org/10.1016/j.pce.2020.102902,影响因子2.308.

地科院2016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卢欣晴为第一作者,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主要成果(6)

Study on soybea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VID-19 outbreak

本文建立了大豆适宜性分布模型,研究了中国大豆的潜在生产力,并基于大豆供需情况建立了大豆-谷物约束模型,以探讨发展大豆潜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潜在种植面积巨大,约为1.6亿公顷,但实际种植面积很小,85%以上的大豆来源于进口。牺牲谷物而种植大豆或高度依赖进口都是不可持续的。为了确保谷物安全,大豆的自给率难以超过42%。中国仍需进口大量大豆。在短期内,中国应增加大豆库存并加强国际合作。从长远来看,提高自给率是解决大豆问题的根本方法,其关键在于使大豆种植获利并建立可持续的大豆生产链。

该论文发表于中国卓越期刊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https://doi.org/10.1016/j.geosus.2020.06.002(新期刊,SCI暂未收录,但未来影响因子可观).

第一作者为地科院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姚惠宗,左大幸等其他5位同学为合作者,臧传富老师为通讯作者。

此外,其他研究成果发表于《林业科学》、《生态学报》、《干旱区地理》、《应用生态学报》等期刊,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41625001, No. 31660233)等项目资助。这些研究也是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通讯员:地科院本科生导师制团队 |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