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故事”第九讲:忆述地理学名家曾昭璇先生

曾老的精神一直在传承下去

2016-01-08 18:11:09
华师故事讲座实录曾昭璇

《华师故事》回顾暨介绍宣传片
“华师故事”口述历史系列讲座:
    2013年11月,“华师故事”口述历史系列讲座活动开始举办。此项活动由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策划,校党委宣传部、社科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等联合相关学院单位共同主办。其初衷,就是通过邀请校内校外资深专家、校友,忆述、回溯华南师大历代名师大家的道德文章、师风传承,重温学术传统,铭刻文化记忆,弘扬大学精神。2016年1月5日,“华师故事”口述历史系列讲座第九讲在石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办,由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黄少敏教授主讲,同时采用主持人与主讲人对话访谈方式进行,活动形式有所创新。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社科处、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地理科学学院联合主办,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晓波,曾昭璇夫人、生命科学学院退休教师梁景芬教授以及主办单位负责人出席,地理科学学院300多名学生倾听讲座。

本次讲座以访谈的形式进行

 

20岁发表第一篇论文,82岁发表最后一篇论文,83岁仍然出席学术会议,44本专著,500多篇论文……地理学名家曾昭璇先生一生致力于地理研究,在华师教书育人将近60载,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坚持野外考察的研究路径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2016年1月5日,在“华师故事”口述历史系列讲座第九讲上,曾昭璇的学生、同事,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黄少敏担任主讲人,忆述曾昭璇先生的事迹。

黄少敏教授已八十二岁高龄,一谈起曾老,他还是颇为激动。黄少敏1956年在华师地理系毕业后便留校工作,之后不久便一直跟从曾老工作足足有40余年,他也在现场亲切地称曾老为“我的师傅”。曾老的学生,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教授翁齐浩当天也来到现场,分享曾老对他影响。

黄少敏教授主讲

 

要地理学能经世济用

曾昭璇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曾广衡是清代岭南画派著名画家何翀的弟子。曾昭璇从小研习国画,跟着父亲外出游历山水写生,读《徐霞客游记》。没想到,这本书引发了曾昭璇对地理的兴趣。1935年,15岁的曾昭璇考上中山大学地理系。因战乱,19岁才入读。1943年本科毕业后,让人意外的是,他转而攻读了人类学硕士。原来,本科期间他经常到野外考察,与群众接触当了解到群众觉得地理学并不能够帮助他们促进生产的时候,他很受触动。“要地理学能经世济用,非学社会科学不可。”在《曾昭璇教授论文选集﹒自序》中,曾昭璇这样解释当年的选择。

“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用在为新社会服务上”,黄少敏这样复述着曾老的话。当时,关于广东热带的北部界限的划分总共有三种意见: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北纬21.5度;广东气象局划分的北纬22度;曾老提出的北纬23.5度附近。他认为前两种分法如气象局仅以温度划分界限太过片面。他从综合角度出发,考量气温、植物、动物、土壤、农林业等因素,提出将热带界线北移到北纬23度半。界线以南能够种植荔枝、橡胶等热带作物,因此这种观点为扩大热带作物的种植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生产实际做研究,是他一直所信奉的。关系到南海领土问题的西沙群岛问题、珠三角研究、丹霞山地貌、广州旧城改造……曾老许多研究成果,都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重实地考察,不做书斋学者

曾老在地理系任教期间,重视实践,重视学生实习,倡导建立实验室、加强影视教学,反对死读书,做房中学者。

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跟随跟随导师吴尚时到湖南、粤北等地进行实地调查,甚至有两次因雨后路滑从山崖上摔下来,险些丧命,所幸被老师找来山民救回。解放后他几乎每年一次外出,研究珠江三角洲地貌、爬黄山、去海南岛考察珊瑚礁,去流溪河研究曲流,去罗浮山看花岗岩,脚步遍布南北。黄少敏回忆他和曾老一起考察黄山的经历,曾老长期患有哮喘,他还是坚持一步一步爬到1800多米, “一定要野外考察,才能拿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是这种信念在支持着他”。

在教学方面,曾老也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七星岗、鸡笼岗、七星岩、鼎湖山、罗浮山,曾老将学生直接带到野外上课,让学生亲见书本理论以外的活生生的教材。

曾老的这一做法深深地影响了翁齐浩。讲座现场,他上身着笔挺西装,但下装却是运动裤,运动鞋上沾满泥土,“其实我刚刚是去跑野外了”他坦言。他现在研究的是遥感科学,本来一天到晚坐在电脑面前就够了,但他却还是坚持要去跑野外。“曾先生影响了很多人,我在美国也会把我从曾先生这里学到的告诉学生,曾老师的精神一直在传下去”,他这样说道。

1987-1990年在华师地理系就读的翁齐浩回忆曾老

 

据黄少敏回忆,曾老明确对研究生提出三个要求:基础知识学好、实践锻炼、要有创新精神。曾老博学多才,在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方志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他强调创新,自己也身体力行,开创了岩石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创新了人类地理学,提出流水地貌阶段发育论、珊瑚礁“堡”礁的成因新说等新理论。

 

华师故事:在忆述中传承

听完曾老的故事后,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晓波有感而发,“当今的我们缺少什么?缺吃的?喝的?用的?面对强大的物质欲的时候,我们缺乏的是信仰和追求”。黄晓波感动于曾老一生热爱地理,希望通过专业和学科帮助受苦的百姓的信仰和追求,“中国正是需要像曾先生希望改变民族的仁人志士,只有关心生活的环境,才不会远离学习的初衷。”

黄晓波副书记有感而发

“在物资条件那么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的大师能这样艰苦奋斗做科研,确实令人敬佩。这也是黄少敏这样的老教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吧”,地理科学学院大二的江同学感慨。

而这,正是“华师故事”系列讲座举办的意义所在。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曾昭璇先生简介:
    曾昭璇(1921-2007),原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中国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华南地学届一代宗师。他长期致力于华南热带地貌及历史地貌学的研究,著述甚丰,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0篇;其主编的《地貌学》获国家教委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其创办和主编的《热带地貌》是我国唯一的地貌学刊物。

 

摄影:吴建国、骆明妍、黄皓贤、莫根源、吴潮健      视频制作:吴建国   配音: 杨永祥  

 

作者/通讯员:游彩英 李琼玉 卢丹琳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吴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