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早上7:45蝴蝶亭有声琅琅

2015-11-11 08:55:20
蝴蝶亭素读

每周一到周五早晨7:45,大学城的蝴蝶亭,四五十个人围站成一圈,悠扬的诵读声响起。

清晨的蝴蝶亭和围站成圈读经典更配哦

 

今日拾书未觉迟

“诵读到现在是第五期,我们的原则是诗配文,一半时间读《诗经》,一半时间读《古文观止》,周五则是吟诵。”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周婷是蝴蝶亭诵读活动的发起人,去年五月,她到杭州参加素读训练营,走进陈琴的素读课堂。

“作为将来要站上讲台的中文人,胸无半点文墨,是一件十分愧疚的事。”

当周婷在训练营中看到三年级小学生将《离骚》等经典倒背如流时,便觉得自己错过了最好的记忆时光。回到学校后,周婷越发想要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多读书、背书,于是她写了一个招募令,吸引了十多个人,开始了第一期的经典早读。

在第一期,周婷带着大家读完了《大学》和《长恨歌》。对于内蕴渊远的经典,只有朗读,是不能满足大家学习的劲头。第二期读《论语》时,文学院的郭浩瑜老师也热情地加入诵读的队伍,并为大家每周讲解《论语》。

周婷回忆道:“当时郭老师在6栋107给我们讲《论语》,里面坐满了人,窗外也围满了旁听的人,大家兴致都很高,就相当于郭老师额外地给我们上了一堂课。”

天冷了,经典诵读却不会冷,这份热情在教一栋继续着。

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政忠知晓该活动后,为此申请了“书记项目”的经费支持。

王政忠表示:“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同学,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采用更多灵活、有效的方式,做更多的探索,我就是这么个期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说:“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有太多文质兼美的经典,而我们自身对这些经典的亲近度却不够。“当我们读古文时,我们是否真的与他们亲近呢?“只有慢慢地去熟悉经典,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才会在某一个节点上“归来笑拈梅花嗅”,这就是顿悟的时候。而顿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抓住早晨最佳记忆时光,一起当学霸。

 

“闻鸡起舞”为读书

周婷坦言诵读活动的qq群有将近五百人,而实际来早读的同学只有十分之一,到寒冷冬天,坚持下来的只剩十多人。

“参与蝴蝶亭经典早读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早起。蝴蝶亭诵读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同学们能不能参与进来完全靠自觉。如果整个华师的早读氛围是很热烈的,那么蝴蝶亭的读书声也就不会这么瞩目了。”

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的研究生许慧芳也参与了诵读活动,在北方读本科的她,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在广州感受不到早读的气氛。

文学院2013级的文木水则觉得比其他人早起一点点,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延长很多。如果大学四年结束后,被问及坚持做过最长时间的事情是什么?

文木水的回答会是:“每天六点多起床去诵读,有沉甸甸的饱满感,坚持下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文质兼美的经典,会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在“润物细无声”中激荡

文木水参加诵读以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很多忘记的诗文都“回来了”,特别是一些长篇的经典,这也让她在读书学习时更有动力了。

这个点要认真做好笔记,回去还要查阅资料呢。

 

除了在个体心中播种经典的力量,诵读活动也是一个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当大家读到《庄子·秋水》里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时,有同学认为读起来不顺畅。随后文学院2015级的研究生秦丽纱,运用文献学的知识查找到了中华书局的校注版《庄子》里是“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与大家诵读的版本不一致。

于是周婷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认为“以”本身就有“以为”的意思,那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就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在请教了导师并得到认同后,周婷将这些知识都反馈给了大家。

这样的讨论过程也让他们感悟到了对版本的分析,对权威的思辨的重要性。在这种相互刺激的过程中,问题意识融进他们的心里,慢慢萌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一起读经典,是多么快乐的事!

 

对于周婷来说,她很是庆幸自己发起了这个活动,“我在做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坚持对我自己很重要。有这么一个群体去交流,感觉很舒服,很充实,我很珍惜这种充实。”在她看来,这其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去做,“只是我先做了而已。”

周婷在做让她幸福的事,你呢?

 

从7:45到8:20,晨雾渐渐散去,阳光倾洒下来,一天中最好的读书时光也将结束,在蝴蝶亭围成圈子的同学也开始散去。明天,蝴蝶亭的诵读还会继续,会不会多一个你的身影呢?

作者/通讯员:张子卉 张晓帆 钱双文 陈洁情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