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范冬萍两会建言

2017-03-14 09:47:34

3月2日-3月15日,我校人大代表范冬萍在京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所提建议受到各大媒体关注报道。

 

范冬萍在京参会

 

范冬萍在会场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与广东省检察检察长郑红讨论范冬萍所提议案

 

2017年3月12日南方网:

范冬萍:五年代表履职经历非常宝贵 意犹未尽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范冬萍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7全国两会全媒体嘉宾访谈室,接受南方网的专访,与网友分享了五年代表的履职经历,并就大学生就业创业、精准扶贫等民生、社会问题进行了阐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范冬萍表示五年的代表履职经历非常宝贵,能够为自己代表的群体发声感到十分荣幸。

全国人大代表范冬萍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7全国两会全媒体嘉宾访谈室,接受南方网的专访。

议案、建议多与工作理论研究相关

南方网:您的议案和建议主要是关注哪些方面?

范冬萍:我每年会提三到四个建议,今年提了一个议案。我的这些建议和议案主要还是跟我的工作性质相关的,例如说教育的问题,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我前些年也提过养老的问题,还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及关于司法公正、司法公开方面的问题。大多是一些民生的话题,跟我的行业相关的,或者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加上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理论上的研究的问题。

南方网:您今年还提了哪些建议?

范冬萍:我去年做过一个专题的调研,关于精准扶贫的,所以我就结合精准扶贫的调研,提出了对基本公共服务精准化实施的建议。今年3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三五”规划》,规划里面列了8大领域81项清单,这个清单其实非常重要,我们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及到基本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些都是每一个公民享受的最基本的权利。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清单,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意义非常重大。因为精准扶贫需要精准到户,在扶贫过程中,整个贫困村的基本公共设施,包括电网、环境卫生等,这都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应该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所以我在这些方面提了一些建议。


调研过程已在推动解决问题

南方网:您在提出这些建议和议案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

范冬萍:一般我会先去判断,筛选一些关于民生的问题,然后去确定是否可以做,也会跟我自己的研究以及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例如我刚才讲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公共服务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还有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就能接触到的,也是现在的社会、政府、大学生本身都特别关注的问题,所以我首先在选题方面,既考虑到社会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也考虑到我自己能够做的,所以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然后确定一个要进行调研的课题,然后再根据这个选题的需要做一些调研。

南方网:您这几年都经历了哪些调研?

范冬萍:例如去年我提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和中小微企业引才难的矛盾问题,我们的调研团队承担了佛山和顺德中小微蓝皮书的课题,在调研中我们就发现中小微企业现在面临很多的困难,包括像融资难等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就是“引才难”,大学生又就业难,双方有一个不对接的问题,后来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我重点调研的方向。调研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调研了企业,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大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到中小微企业去,或者根本不知道中小微企业需要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且还把这个题目作为我们学院大学生挑战杯的题目,让学生参与进去,亲自到企业;然后对大学城十多所大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再提出对策建议。整个过程,既像是一个学术性研究的课题,但实际上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很接地气的研究,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一些观念、理念,对他们就业观念有一个价值导向的引领。经过这么一次调研,切身体会到要提出一个好的建议和议案,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调研,调研之后还要做理论分析,从大局、国家的层面出发,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样来提出问题会更有针对性,更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代表提议案建议需要有理性思考

南方网:我看了您的履职报告,标题叫做《做一个既有理性思考又有行动力的专业型人大代表》,我们刚才说的调研,应该就是行动力的一种体现,您能不能谈谈理性思考这一块?

范冬萍:这实际上跟我的专业相关,因为我是科技哲学专业的,我研究的领域是系统科学哲学和系统管理,通俗来说,就是面对一个问题,特别是复杂的系统问题的时候,如何从整体上用系统的方法有效地去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再从方法论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并跟我调研的问题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所以我觉得这需要理性的思考。因为现在很多社会问题,大家可能会有很多感性的认识,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感性去判断一个问题,提出建议的话,我觉得就不够全面,所以我更愿意对它再进行一些理论的思考,然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可能也是我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的优势。这样的议案和建议会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被政府部门在工作中采纳。

南方网:那你提到的哪些议案和建议得到了采纳和回复?

范冬萍:因为我本身是一个教师,我特别关注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现在高等教育改革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我们怎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具有高素质的人。现在就业难的问题,有时候是很多学生没办法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就要反思我们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所以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是有很多这样的探索的,我就提出对人才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是通识教育跟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就这个方面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在教育部“十三五”的教育规划里也写进去了,就是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提了两年,后来教育部专门为此组织了一个国内的专家学者的考察团,对国内外的通识教育做了一个考察,题目就是《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所以我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我本身就是从事这个工作的,我就很希望我们的高等教育、我们的高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够特别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实际上也是解决“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五年代表为民履职意犹未尽

全国人大代表范冬萍作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7全国两会全媒体嘉宾访谈室,接受南方网的专访。

南方网:您刚才提到说在校园里和其他同事知道您是代表,都会向您反映一些问题,在您当选代表之后,他们对您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直接称呼您为范代表?

范冬萍:是的,我在学校里,他们对我的称呼也是对我的一个不时的提醒。在校园里面,老师们会问我:范代表,要上北京了吗,有什么建议和议案?有什么问题他们都会跟我反映,我会在其中做一些筛选,做一个全局的分析。这也说明,他们对我蕴含着一种期待和信任,这一点我特别感动,另一方面也感到很有压力,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

南方网:您怎么看待人大代表这个身份?

范冬萍:有些人会觉得人大代表是一个荣誉,但是从我接受培训的那一天开始,我就牢记一点,人大代表不是一种荣誉,它是一种职务,身为人大代表,就必须要去行动、要去履职。而且这种履职是不脱离你的工作岗位,结合代表的本职工作来去发现问题,去提出一些解决的建议;第二,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的责任,你要有使命感、要有责任感,这样的话你才有可能在你的工作中时时牢记你的这样一个身份,然后把你的本职工作和代表身份结合起来,处理好本职工作和代表履职的关系。

南方网:请您跟我们谈谈您这五年的履职感受。

范冬萍:能有这五年的履职经历,我觉得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我觉得非常幸运。另外,自己能够为我所接触的、或者是我所在的行业,老师、学生做一些事情,帮他们反映一些问题,为他们发声,我觉得也是特别的荣幸,特别是提出一些建议能够得到采纳,我觉得特别值了。这五年虽然非常辛苦,但是特别值,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经历。

南方网:您在报告中用了一个词,叫“意犹未尽”。

范冬萍:对,虽然说五年了,但是觉得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想进一步去调研,所以真的是意犹未尽,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想下一届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比这一届更好。

【记者】申晨

【摄影】念青

【编辑】陈冰青

【速记】高燕萍

报道链接:http://newscenter.southcn.com/n/2017-03/12/content_166810643.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17年3月13日央广网:

代表建议 | 范冬萍:引导大学生下基层就业

央广网北京3月12日消息(记者何伟奇 郭翔宇 李强) 在两会上,大学生就业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连续多年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且在去年引起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

在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来到广东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是高校教师,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范冬萍,向总理汇报了关于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关建议,得到总理的高度关注。今年,范冬萍继续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话题,经过一年调研,范冬萍把目光集中在中小城市和中小微企业“引才难”的问题上。

去年我们的团队对中小微企业做了一个调研,形成了蓝皮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中小微企业他们很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而且就算是引了人,也很难留下来,我就当时就在想,现在大学生就业不是也很难吗?所以我们当时就在想,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对接起来呢?

经过调研,大学生“就业难”、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微企业“引才难”关键在于大量人才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而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对于回到基层就业缺乏把握、没有信心,更得不到均等的职业发展:

大家对就业的定位,还是定位在一线城市,或者是一二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就业确实难度比较大,其实这些地方的基层单位是很需要人才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下不去?我觉得这其中就有个就业导向问题,都愿意在大城市,为什么呢?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资源不均衡。

范冬萍认为,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引导以外,政府还需要从政策和配套上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前景和希望:

只有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我觉得对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从我们的调研来看也是,因为大学生就业第一要考虑职业发展前景,还有一个就是对今后生活的保障,所以我觉得大学生就业需要有一个有一个价值的导引,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所以政府也应当有一些鼓励和支持的配套政策。

编辑: 王雪薇
报道链接:http://www.cnr.cn/gd/gdtt/20170313/t20170313_523653022.shtml

 

2017年3月12日南方网:

广东代表委员热议:学前教育该不该纳入义务教育

在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广东代表委员热议:学前教育该不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年限要不要从九年延伸到十二年?近日,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原校长贺优琳、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顾也力等做客“南方网红访谈室”,热议“学前教育”。

贺优琳:建议义务教育延伸到学前

今年是贺优琳第六次提交议案建议,关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他带来的议案,建议修定《义务教育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义务教育。同时,建议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至少80%公办幼儿园要以政府为主体,且教师有编制,享受公办小学待遇,来保障学前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建校舍、招老师的经费从哪来?贺优琳说,1986年国家出台了《九年义务教育法》,开始在全国实行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现在GDP总量已达74.4万亿元,相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范冬萍:应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我认为为时尚早。”曾多次到国外访学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直言,从全世界的教育格局来看,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国家屈指可数。其中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确实有延长的趋势,但一般是向高年级阶段教育延长,不是向学前教育延伸。

“义务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即免费和强制性。”范冬萍说,假如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那么学龄前儿童享受了免费教育,也会受到强制入学的约束。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不一定适合强制性的免费义务教育,这样一来儿童和家长也就没了受教育选择权。

范冬萍说,现在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是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师资等软件水平。当然,学前教育很重要,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政府要考虑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分配,提高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提升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

顾也力:九年义务教育还不够优质均衡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顾也力表示,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超越了目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将大幅增加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支出,而从现在的教育发展水平来看,九年义务教育还不够优质均衡,还需要持续投入、不断提升。

“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够大了,我不赞同。”顾也力呼吁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或将加重学龄前儿童的学业负担。学前教育应该是非强制性的,才能让孩子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成长,更好地发现自身潜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顾也力认为,学前教育是教育体系的“短板”,办学设施、师资储备均无法一时满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要求。因此,建议政府多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多建设公办幼儿园、多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手记

如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会迎刃而解吗?

不妨回顾一下广东义务教育发展的历程:1986年《广东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出台。通过10年的努力,广东通过了国家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验收,再通过20年的努力,才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这是一场打了30年的“攻坚战”。广东虽是经济大省,但也存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

作为教育体系“短板”的学前教育,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截至2016年底,广东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共10166所,占比58.80%。今年1月出台的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全省将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到2020年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笔者认为,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是一个时间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需要像广东九年义务教育的“攻坚战”一样,不断地优质均衡发展。

编辑: 曾剑峰

报道链接: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7-03/12/content_166795591.htm

 

2017年3月11日《南方日报》第A07版: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源在于培养综合素质

“范代表,你今年提交什么议案建议?”赴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前,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范冬萍走在校园里,师生朋友常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打招呼

“范代表”,这是身边师生朋友对范冬萍的昵称。她是广东“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她说:“我一直在努力做个有思考力、有行动力的学者型代表。”

创新创业建议获总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去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上,范冬萍作了发言,重点关注大学生毕业就业、创新创业。

“对中小微企业发展进行调研中,我发现一个悖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但急需人才的中小微企业又‘引才难’。”范冬萍建议,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而中小微企业又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

这次发言引起了李克强总理的关注,并推动教育部、人社部完善就业政策,搭建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中小微企业用人的“桥梁”。

早在2015年,她带领团队完成了《2015年佛山中小微企业调研白皮书》,团队统计6131家企业大用电情况,到1062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分析得出中小微企业面临资金周转、人才支撑等关键问题,急切需要破解。

正是这次调研,让范冬萍敏锐发现大学生就业和中小微企业用人的悖论。因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提交了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中小微企业“引才难”矛盾的建议,并以调研成果为依托,指导学生以“大‘才’如何‘小’用”为题进行研究,指导毕业生找工作。这一项目斩获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

“这是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过程。”范冬萍说,只有把一线调研、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代表履职有机融合,更能体现一位学者的思考、行动,观察力和洞察力。

推动国内通识教育发展

事实上,范冬萍一直在思考:国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否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解决?

2009年至2010年,她到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系做访学学者,发现很多非哲学专业学生在听哲学课。她问学生:“为何来听哲学课?”“这是学校通识教育要求。只有在广泛接触和听课后,他们才会对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学生回答。

 范冬萍考察发现,国际顶尖大学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做法,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当时,国内只有几家高校“尝鲜”,开展通识教育,但尚未被广泛接受。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从根源上解决,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范冬萍说,2012年开始,她先在华师公共管理学院开辟一块“试验田”,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学生,均要学习哲学思维与社会正义、逻辑学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国文化等通识课程。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范冬萍2013年又提交了《关于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全面素质教育一种培养模式的建议》,呼吁将通识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

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大学全面素质教育一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

这份建议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在2013年下发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结合实际,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而今,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普遍共识。范冬萍说:“无论是作为大学教师还是人大代表,我始终关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希望大学不要培养“失去灵魂的卓越”。”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报道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7-03/11/content_7623901.htm

 

 

2017年3月10日广东人大网:广东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发挥立法联系点接地气、察民情优势

作者:特派记者 吴少敏 辛均庆 黄颖川 曹斯 肖文舸 吴哲   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  

9日,广东团代表在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先后就7部法律草案8次组织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体现了立法工作接地气、察民情的特点。应进一步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扩大立法联系点制度,完善公民参与立法的相关程序,让立法程序更加公开透明。

3月9日,广东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黎进 摄

问法于民、立法为民

“有一位人大代表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普通百姓感觉立法工作高深莫测。通过立法联系点,可直接对法律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在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看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问法于民、立法为民的时代品格,成为立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黎进 摄

范冬萍建议,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扩大和完善立法联系点制度,完善公民参与立法的相关程序,让立法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例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从立法实践中探索了一种立法协商机制。为了提高设区的市的立法质量,开展立法点评的活动,这些都是对制度创新的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市茂南三高罗非鱼良种场场长李瑞伟。黎进 摄

全国人大代表、茂名市茂南三高罗非鱼良种场场长李瑞伟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的培训,促进基层干部法律知识的全面提高,从而会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在我国,有些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紧张,对开展培训活动缺乏资金保障,建议人大督促政府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实行基层普法教育。”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

过去一年,中医药法、国防交通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相继出台。代表审议时表示,要紧紧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继续推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立法项目落地。

“这部法的酝酿时间长达30年。去年12月终于审议通过,今年7月起施行。这部法,来之不易。”谈到中医药法,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华昱集团总裁麦庆泉说,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靠法治。以深圳为例,2010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正式实施,2012年又率先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系列标准与规范》,建立中药溯源体系和编码系统。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黎进 摄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军表示,目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制假、售假的现象依然广泛,严重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和品质,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他非常赞同“像治理酒驾那样打击假货”这一观点。雷军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加大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力度,对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加重处罚。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云洲智能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余天亮。黎进 摄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云洲智能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余天亮建议,尽快建立国家主导,军地协调的立法工作体系,出台军民融合的综合性立法,出台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军工人才培养和武器装备采购等不同领域、不同性质、不同融合方式的法律法规。同时,应鼓励地方将军民融合纳入立法范畴,对从事军工项目研制的地方企业,依法依规给予税收减免政策,设置专项股权基金,为创新型军工企业和军工项目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德庆县工商联主席马纲领。黎进 摄

全国人大代表、德庆县工商联主席马纲领说,国家和地方应对全国各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加快立法步伐,不断制定或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助推国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地方政府和人民银行等管理部门的合力,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让专题询问问出实效

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形式。代表审议指出,要充分发挥人大专题询问在监督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动监督取得实效。

“专题询问要让人大监督不走过场,真正问出人大的权威,问出实效。”范冬萍表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方面的实践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例如对农村垃圾管理问题,4年来3次开展专题询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极大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范冬萍还建议在人大监督中增加专题询问的次数,完善询问的形式。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黎进 摄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说,张德江委员长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坚定了企业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建议进一步通过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检查工作,推动政府着重补协同创新、金融服务能力、财税政策实效、技术蓝领培养等的短板,促进实体经济实现快速振兴发展。

袁利群指出,当前,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在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走出去。面对新挑战、新问题,希望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改革立法工作,并督促和监督政府,进一步就上述短板问题出台有效的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针对当前司法工作的复杂性,李瑞伟建议,人大要进一步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促地方人大履职更有效

“地方人大工作是实践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表示,《宪法》第九十九条规定了地方人大两大方面的职权,其首要职权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地方各级人大行使这一首要职权的指导,使地方人大行权履职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更加有效。”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黎进 摄

陈建华表示,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加深对这一职权的理解,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职权要求、工作要求、职能要求。其次,需要正确理解上下级人大之间的关系。“我理解,下级人大对上级人大具有负责关系。下级人大有责任有义务维护我国国家权力及上级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和不可分割,维护国家法制体系的统一,有责任有义务保证国家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有责任有义务保证上级人大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

陈建华还表示,需要在地方人大工作实践中加以认真落实。包括紧密结合立法工作、监督工作、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加以落实。比如,本次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在人代会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后,各级地方人大都应当督促本级政府加强对相关企业执行这一政策的监督,以地方人大的实际行动,维护全国人大决议的应有权威。(编辑:吴洁芬)

报道链接:http://www.rd.gd.cn/rdzt/qgrdh125/mtjj/201703/t20170310_155900.html

 

2017年3月8日大洋网:认真履职尽责 听女代表说心里话: 她们5年不变是“为民”

大洋网讯  今天是3月8日国际妇女节,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妇女节正逢全国两会,女代表们积极履职,在忙碌中度过自己的节日,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李杏玲是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基层女老师,她2013年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回顾5年来的历程,李杏玲感慨良多:“当代表不是走过场,提建议必须有见地,需要认真的态度和艰辛的努力。”在全国人大代表中,不乏像李杏玲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杰出女性,她们的工作岗位和个人特色各有不同,相同的则是为国为民的情怀。

 

各位女代表、女工作人员、女记者: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孕育希望、充满生机的季节,在全国“两会”隆重召开之际,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广东代表团谨向你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福,诚挚祝愿你们健康美丽、幸福快乐、事业成功!

当代女性,正以自信、坚定、奋进的姿态,投身时代洪流,引领社会风尚,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大放异彩。你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热诚优雅、博爱亲和,凝聚正能量,展现真善美,成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维系者;你们巾帼不让须眉,兢兢业业、锐意进取,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建设者;你们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胸怀天下、情系民生,共商国家发展大计,成为政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你们用爱、智慧和担当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世界因你们而变得更加美好!从你们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当代女性非凡的魅力、意志和力量,为你们骄傲,为你们喝彩!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携手同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创辉煌!

                                                                         广东代表团
                                                                         2017年3月8日

关注基层,“注重民生”成高频词

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广东代表团驻地,采访了几位来自广东基层的女代表。她们认真履职的风采,吸引着媒体的目光。

昨日在广东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上,李杏玲是最晚离开会场的代表,傍晚时分还在与媒体交流她所提交的建议。“今年提交了好多个,要从哪个先开始说呢?”爱笑的李杏玲犯了“选择困难症”——每个建议都是她认认真真“走”出来的调研成果,从熟悉的教育领域到需要专业知识的司法改革。

2013年,李杏玲建议为农村学校配备安全校车,这在她眼中可不是小事——很多孩子上学路途较远,走路要一个多小时,有时不得不让60多岁的爷爷奶奶骑摩托车接送。为此李杏玲一直很“揪心”,当上全国人大代表后,她坚持从这些民生事着手提出建议。

李杏玲说,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就是要反映身边百姓关注的问题。不管大事小事,她都要反复调研,追根溯源,找出症结,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覃春辉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是会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她来自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履职5年来,提交了16份建议,联名建议议案近30份。她曾反映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难、学校硬件落后,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最终一所全新的民族小学建成,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题。

覃春辉总结了自己的履职“秘诀”——脚勤、口勤、脑勤,她走进村里,下到田间地头,跑学校、医院,处处收集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不清楚的事情会一件一件问,为提交建议、意见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民生”,是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履职5年的高频词。踏实调研发现人民的诉求,不遗余力地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认真履职的身影最打动人。

形式多样,开公众号倾听意见

在两会闭幕后,全国人大代表都会回到各自岗位,继续履行作为人大代表的法定职责。如今,代表们跟上“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履职热情高涨、形式多样。

在微信查找公众号功能中搜索“全国人大代表”,排在前几位的就是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向晓梅、易凤娇和黄细花。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她们最大面积地接触了各个层面群众,更好地当民间“传声筒”。

惠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林芝市鲁朗景区管委会援藏干部黄细花是一位知名的全国人大女代表。早在2011年微博刚兴起时,黄细花就开始尝试“互联网+”的履职方式,一路把自己听取民意的渠道拓展到微信公众号。今年3月4日,黄细花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将法定婚龄定为18岁,我想说的是……》的文章,内容是以“亲爱的花粉”为抬头写的一封信,阐述自己为何建议将男女法定结婚最低年龄定为18周岁。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说:“心想大众,人民的好代表!”

黄细花的履职形式非常多样,惠州有一位赖姓老伯,2006年曾写信给黄细花,此后年年都为她收集基层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他每年都会到我办公室聊。”黄细花说,她经历过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经历,这也拓宽了她的关注范围,越来越多建议的灵感不断萌发。

当选3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的14年间,黄细花一共提交了194条建议,其中婚育类的建议约占15%。提建议最多的是2011年,有33条。在近200条建议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设立慈善日、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跨行查询费取消以及放开“二孩”等,这些建议被采纳并实现,切实改变了大家的生活。

追求质量,好的建议是怎样炼成的?

满满一书柜的法律相关书籍,厚厚的一叠材料,这些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律师》杂志主编陈舒为今年两会所做的“功课”。女代表陈舒是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为律师的她在人大代表任期内推动多部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陈舒没有统计自己一共提交了多少份议案和建议,“我一直坚持认为,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把一件事做好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那么,高质量的建议和议案是怎样炼成的?陈舒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履职经验说,只有问题抓得准,通过一轮轮认真的摸查调研,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才能“接地气”。

另一位女代表则有自己独特风格,全国人大代表、华师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回顾5年来的履职历程时说:“我一直努力做一个既有理性思考又有行动力的专业型人大代表。”

作为一个研究系统理论与系统管理等高深理论的哲学教授,似乎离基层很遥远,但范冬萍认为这正是做代表的优势,可以跟“接地气”的社会民生问题结合起来,站在哲学理论的高度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范冬萍一直关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均等化等问题。今年,她特别关注精准扶贫的问题,运用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粤东西北地区的集中调研,对加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大力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促进“合作社+基地+农户”上台阶上水平,带动“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拓宽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增收渠道,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

“我时刻牢记,人大代表不是一个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国家职务。我必须用自己的品格和情怀、全身心的投入,担负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履行那份为民执言,为国建言的权利与义务。”范冬萍在自己的履职总结中写道。

我们身边的人大代表,心系群众,善走基层,从“家长里短”中发现民生大计,努力在两会上反映基层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她们的履职,一直在路上。

文/广报记者何瑞琪、伍君仪、杨洋、李传智、何道岚

图/广报记者骆昌威、黎旭阳

报道链接:http://news.dayoo.com/china/201703/08/139997_50949783.htm

 

2017年3月6日新京报网:新京报两会直击| 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召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钟南山

 

雷军用手机拍摄记者席

 

会前,代表落座后留影。

 

 

 

 

广东省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会场。

3月6日上午9时,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仪在驻地首都大酒店召开。会后,广东省代表团将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会议开始后,到达现场采访的中外记者达300多人。大会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然后接受中外记者提问。

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摄影报道

编辑:李雪莹 王晓琳  

报道连接:http://www.021on.com/news/zzzx/gn/16671.html

 

2017年3月2日《羊城晚报》A06版:要关注创业成功率

代表履职故事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沈婷婷 黄丽娜

每到毕业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让高校教师和管理者感到“压力山大”,也成为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在2016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来到广东团参加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又是高校教师,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范冬萍,向总理汇报了关于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中小微企业“引才难”矛盾的建议,得到总理的高度关注。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开幕前,范冬萍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她还会继续盯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每年都在说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

有毕业生半年没工作

去年,中国有765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加上中职毕业生、初高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数量,需要就业的年轻人约1500万,如何消化这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充满挑战。

湖南小伙吴江(化名)就是去年765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的一员。他从去年毕业至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4月中旬,深圳一年一度的双选会将组织250家左右用人单位参会招聘。吴江告诉记者,希望到时再背水一战,否则就回湖南常德老家考公务员。

范冬萍告诉记者:“如果毕业生愿意下基层,而不是在一、二线城市漂,早就解决毕业就业难的问题了。”

 

找工作难下基层更难

不仅学者有让大学生下基层的想法,企业也有。

从范冬萍的调研来看,不少大学毕业生确实是不愿意到三线及以下城市应聘。与此同时,众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急缺人才,中小城市、乡镇企业人才的就业机会大把。

怎么办?范冬萍认为,高校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更需要靠政府提高地方的软硬件配套服务,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缩小差距。

范冬萍说,吸引大学生到基层,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社保、培训等补贴,毕业生创业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明晰和简化有关程序。另外,允许大学生户籍自由迁移,打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衔接的制度性障碍。这些都是毕业生最看重的、关系到他们职业发展的政策。范冬萍也提到,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在上大学的时候享受降分、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但是必须在毕业的时候“反哺”家乡。

 

应关注创业成功率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范冬萍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后,收到了人社部和教育部的答复。她告诉记者,有关工作人员向她透露了将会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相关的指导政策。

现在,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越来越多高校学子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规定》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健全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对于新政,范冬萍持支持的态度。“毕竟是多个机会,但是学校的创业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她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创业很普遍,粗略统计在2%左右,但能成功的却屈指可数。

“我认识一个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出来休学创业一年,失败了,现在已经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在大量成功案例涌现的同时,大学生创业缺少创新、成功率不高等问题也应该得到重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2%,这与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整整十倍的差距。

范冬萍说,今年全国两会,她的目光将继续聚焦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并关注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要关注创业成功率》由金羊网提供)

报道链接: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7-03/02/content_33254.htm#article

作者/通讯员:沈婷婷 黄丽娜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