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 /2024-7-26 12:38
2024年广东省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暨第三届“新师范”融合创新夏令营圆满结束
来源:教信新闻中心|作者:李惠乾裴永漫|通讯员:冯梦瑶|摄影:教信新闻中心|编辑:卢嘉裕
4686

6月16日至7月25日,2024年广东省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暨第三届“新师范”融合创新夏令营(简称“夏令营”)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指导,华南师范大学主办,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联合承办,旨在探索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助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创新型师范生。

本届夏令营分为线上营和线下营两个阶段。线上营阶段,共计84所院校、29个专业的305名学生报名参加线上学习。经过资料审查和线上学习成果考核等环节,最终遴选出44名学生参加线下营,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一半,分别来自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15个省市、自治区,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等26所高等院校,涉及教育技术学、科学与技术教育、教育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不同专业。

6月16日上午,线上营正式开营。线上营共计15天,通过开设专门的网络课程平台,安排营员自主学习“人工智能教育软硬件与平台”“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与方法”“人工智能教育学术前沿”等知识,定期开展在线交流与答疑等活动。

7月15日上午,线下营正式开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向娟、教育技术学系主任钟柏昌以及詹泽慧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向娟副书记发表开幕致辞,林佳宜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

在为期10天的夏令营里,44名营员在夏令营教学团队的支持下,勇于探索、锐意进取,聆听了多场知名专家讲座,参观了科技教育类企业和场馆,并顺利完成“智能履带机器人”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模拟授课、项目成果展示与竞赛等营期任务。在专家讲座环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教育中心科创主管谢作如老师分享了他对计算思维的独到理解,讲解了如何为中小学生设计“真正”的人工智能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结合丰富的跨学科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5EX模型”的具体内涵;詹泽慧教授从学习进阶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出发,分享了以“概念群、问题链、目标层、任务簇、证据集”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基本思路;徐福荫教授聚焦数智教育时代技术的新发展与应用,强调应持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柯清超教授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学改革新趋势,强调重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供给、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焦建利教授详细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产生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钟柏昌教授从教育实践困境着手,重点介绍了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方法。

7月25日下午,举行夏令营闭幕式。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何泳昭、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红全、副院长吴鹏泽等出席闭幕式,闭幕式由吴鹏泽教授主持。杨路遥同学作为营员代表发言,他表示此次夏令营不仅增进了专业知识,更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何泳昭发表闭幕致辞,她对营员们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追求卓越,努力成长为信念坚定、专业突出、敢于创新的新型师范生。赵红全作夏令营总结发言,对营员们在营期中展现出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追求新知,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杨文蕾等14位同学荣获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何泳昭、赵红全为优秀营员颁发荣誉证书。

至此,2024年广东省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暑期学校暨第三届“新师范”融合创新夏令营活动正式落下帷幕。本届夏令营秉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教融合”的育人目标,遵循“学—做—教—思—赛—研”的基本路径,为营员创造一个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身份与未来教师身份相结合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从提升思想境界、优化知识结构、锤炼专业能力、开拓前沿视野等方面着手,为培养信念坚定、专业突出、敢于创新的新型师范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优秀的助教团队,他们是顾荣桢、曾唯一、邹梅、卢乃瑜、裴永漫、黄桂闽、万珺、翁燕红、李冬梅(广州大学)、李惠乾、李绮华、列映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