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共话卓越教学之道”学术研讨会暨优秀征文表彰大会成功举办

2024-01-21 22:59:53

1月15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共话卓越教学之道”学术研讨会暨优秀征文表彰大会在广州校区石牌校园教师发展中心308室举行。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陈殿青,学校本科生院院长张学波,学校团委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连泽纯,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启买出席活动。国家级教学名师谢幼如教授、郑希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吴先球教授、张松教授等教学名师,卓越教师,征文作者,以及相关教师代表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楚鸿主持。

在致辞中,陈殿青指出,近年来学校在高端业绩奖励、职称评聘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文件,完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为广大教师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立德树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促进教师开展卓越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希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能够更好促进教师和教学的卓越发展,也希望老师们能够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更多老师的卓越发展。张学波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活动从老师和学生两个不同角度审视和探讨卓越教学的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卓越教学优秀案例,共同探讨卓越教学之道,非常有意义。他指出,卓越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关乎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成长。他希望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更好地推进华师的卓越教学,为华师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奉献力量。

让卓越成就卓越

随后,“师生共话卓越教学之道”主题征文获奖教师和学生代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享对卓越教学的实践和大学遇见的卓越教学,多维度深入探讨了卓越教学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基本原则、实施策略、个人经验与感受等。

省级教学名师、体育科学学院教授黄宽柔老师以“在华师从教38年的感恩与心语——兼谈卓越教学之道”为题进行在线分享。她认为一名好的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甘于奉献;要有炽热的爱心,是青年们严师慈母合一的大朋友;要有真才实学,能使学生切实获得更多的知识,得到综合素质与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要有人格魅力和教育艺术,善于引导、感染学生上进求索。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颖老师以“行远自迩守初心,以赛促教见成长”为题,分享了她作为《政治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的卓越教学探索和感悟。她认为,作为一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政治经济学》是几代人精耕细作、团队协作建设的智慧结晶;卓越教学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积累,课程的建设,教育的情怀和初心。她强调,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为主要目标,紧跟社会发展的前沿,在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方式上实现先进性和互动性,突破传统知识的局限,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全国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数学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刘喆老师以“求变求真,屡践致远——教学学术的卓越追求”为题,分享了她如何用“求变”回应教学上的卓越追求,用“求真”回应学术研究上的追求。作为一名教学法教师,在课程上,她紧跟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重构知识体系,开发教材和在线课程,主持省级一流课程;在教学中,她创新“U-S双师课堂”模式,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电化教育研究》等高质量期刊上。在科研中,她聚焦“真问题”,产出“真成果”,注重科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卓越的课堂。她认为,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即来自学生、教育内容和制度三种声音的呼唤。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物理学院副教授李志老师以“铁人精神与教学”为题展开他的分享。他认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缺一不可。科研是基础,脱离科研的教学,缺失了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而脱离教学的科研,是一种损失,教学中同学们的思想碰撞对科研极其有益。他以自身教学课程《数学物理方法》为例,提出了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和尝试,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他认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要有“匠人”精神,不断反思和感悟,保持对教学的热爱。

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省赛一等奖获得者、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蔡臻臻老师以“磨砺得真知——我对卓越教学的体会”为题进行了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她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构建了“兴趣驱动+深度思考+创意思维”教学体系。她认为,教师要敬畏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通过对课程的不断优化,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渗透力。

在学生分享环节,来自不同学院的5名同学分别从课程特色与感受、学习收获,以及对卓越教学的独特见解几个方面展开分享。

汕尾校区基础教育学院的陈虹君同学,分享了其对于唐静老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1+N”教学模式的体验和喜爱之情。她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在教材(即“1”)基础上,拓展了多种教学活动(即“N”),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这应该是卓越教学的重要要素。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徐健宇同学分享了汪隽老师《十九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研读》这门课带给她的收获。她认为一门好的课程应该具备“神气骨血肉”五个要素,“神”即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气”是课程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高度,“骨骼”指的是教学模式,“骨血”是指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热情与专业素养,至于“骨肉”,则指课程的核心内容。

化学学院的李彬同学分享了他在邓峰老师课堂上的学习心得。他认为邓峰老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与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规避单一灌输的知识教授模式,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专断行令的班级管理模式,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的,这些都是一门好课的重要要素。

文学院的王耀正同学分享了他对任家贤老师《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体验与感悟。任家贤老师融基本知识、进阶方法、求学态度为一体,以扎实的文字功底、广博的文学基础、严谨的治学风范、尽责的教育态度,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是他心目中的卓越教学。

音乐学院的沈晓彤同学分享了仝妍老师所教授的《走进芭蕾》课带给她的收获。仝妍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朋辈教育、跨学科教学、立体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手段的教学形式和“问题式”、“探究式”的学习模式让她感受到好课堂应该追寻的方向。

研讨会还邀请了学生征文中所致敬的老师出席。同学们表示他们从老师们课堂中不仅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感谢有机会与优秀的教师对话,对喜欢的课程进行探讨,对优质的教学进行表达。老师们对同学的喜爱表示很意外和感动,感谢教师发展中心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形成连接的纽带,让老师相互交流卓越教学的实践,直接了解学生对好课堂的认识、理解和期待。他们一致认为,卓越教学是师生相互成就的过程,是以卓越去成就卓越的过程:一方面以卓越的教师和卓越的“教”成就卓越的学生和卓越的“学”,另一方面也以卓越的学生和卓越的“学”成就卓越的教师和卓越的“教”。而作为一名教师,则是要以成就学生卓越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追求,在教学中不懈努力,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让卓越者更加卓越

研讨会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谢幼如教授、郑希付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吴先球教授、张松教授等教学名师进行点评。谢幼如认为在教育强国背景下,卓越教学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卓越教师的分享和学生的研讨,看到了华师这些年育人的成效,她希望尊师重教的氛围在华师成气候、受重视、得发展,祝愿华师的明天更美好!

郑希付认为这种师生面对面研讨卓越教学的形式非常好。他指出,卓越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强大的知识背景,教师要用科研支撑教学,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备好每一节课,助力学生的发展。

“卓越教学之道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吴先球在点评中指出,这次征文获奖和在研讨会上分享的教师很多是获得过青教赛、创新赛的选手,很高兴看到老师们没有停留在已取得的成绩上,而是以卓越为起点,不断提升自己,从卓越走向更高的卓越。

张松认为卓越的教学有赖于卓越教师的打造,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精神锤炼自己,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创新,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当前育人的理念。

让卓越成为一种文化

最后,陈启买代表教师发展中心对与会的领导、教学名师、卓越教师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成就学生卓越需要教师不断输出卓越教学。我们应当努力让卓越成为常态,成为一种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因。这应当是高水平大学师生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未来,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与大家共同探寻卓越教学之道,成就卓越教学,培养卓越人才,造就更多卓越教师、教学名师和大师。

据悉,本次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共话卓越教学之道”主题征文和研讨会是一次新的尝试和创新,得到了我校各部门、各学院和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共收到师生征文48篇,经审查符合征文主题的有47篇。经专家评审,共评出教师组优秀教学案例15个;学生组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优胜奖11项。

作者/通讯员:教师发展中心 | 来源:教师发展中心 | 编辑:卢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