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时讯 /2023-1-18 13:1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2022年度十大热点揭晓
来源: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作者: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编辑:卢嘉裕
11730

初心笃行。2022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疫情防控和学生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使命、创新思路,凝心聚力、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培养、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各项工作稳中求进、成果丰硕。

现公布经各培养单位推荐和专家评议确定的我校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十大热点如下:

1. 大赛勇夺冠!我校研究生团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斩获金奖、特等奖等标志性荣誉

在2022年11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三支研究生团队揽获一金一银一铜!我校生物光子学研究院博士生王巍带领的团队以项目“派康医疗——新型精准影像诊断技术的开拓者”参加高校主赛道研究生创业组角逐,斩获全国金奖。这是继2020年心理学院博士生郭永兴团队获得第六届总决赛金奖,我校在这一重要赛事上实现金奖“零”的突破后,我校研究生团队再次勇夺金奖。同时,化学学院博士生林佳团队的“佳材锂能”项目和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硕士生刘琦琪团队的“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项目分别获高校主赛道研究生创业组银奖和产业命题赛道铜奖。

此外,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心理学院博士生张一凡带领的“心战疫”团队凭借《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测和防控——基于广东省22所高校的三阶段调研》项目获得全国特等奖!这是本届大赛广东省获得的唯一特等奖,也是华师首个文科类作品获特等奖,实现了华师文科类作品获奖的历史性突破!其成果被中央有关部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采用以指导全国全省的战“疫”心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同时,我校研究生也在教学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在目前国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教育硕士教学技能竞赛“田家炳杯”大赛上,我校8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17名研究生获得二等奖,12名研究生获得三等奖,获奖人数占选派参赛人数比例达53%,获一等奖人数与获奖总人数均超过2021年,成绩斐然!

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多措并举,以平台搭建、学科融合和实践训练为抓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通过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拔尖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十佳学术论文评选、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评审等学术品牌活动,持续有效提升我校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地打造具有华师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2. 巡讲二十大!我校博士生宣讲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2年6月-10月,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青春宣讲·中国道路”华南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简称“博士生宣讲团”)成员吴春蕾荣获“这十年·青年讲”全国高校宣讲联赛华南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优秀奖及最佳互动奖,并在11月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师生巡讲团”。2022年12月,吴春蕾在华南地区高校开展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中,以《青春有我,强国有我,奋斗有我》为题,以史为鉴,呼吁青年们自信自强,点燃奋斗之火,为祖国建设献出青年力量;以己为镜,以专业视角阐述党的理论,动员青年们秉持信念与热爱,乘风展翼,唱响奋斗之歌,以青春献礼祖国,为实现中国的复兴伟梦不断奋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克服疫情影响,迅速组建二十大宣讲筹备组,按照学校整体部署和《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要求,以“青春献礼二十大,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通过专家授课、集体备课、小组研讨等常态化备课形式,从选题到资料收集、从框架搭建再到课件制作,扎实打造精品课件,形成系列宣讲主题。同时以博士生宣讲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博士生宣讲团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形成博士生宣讲团成员带头讲、博士研究生深入讲、硕士研究生跟着讲的宣讲体系,构建“宣讲团+党支部”的宣讲模式,结合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以“赓续血脉聚伟力,奋楫笃行谱新篇”微党课竞赛、“先锋引领筑堡垒,支部书记有话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热烈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氛围,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3. 教育助汕尾!我校132名研究生奔赴汕尾实习实践并助教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我校与汕尾市教育局2022年3月签订研究生实践教学助力基础教育合作协议。按协议要求,华师每年选派百名研究生到汕尾开展实习实践教学活动。5 月初,学校启动首批研究生赴岗教育实践。

我校选派的首批来自高考九大学科以及体音美专业的研究生,派驻汕尾市华南师大附属中学、林伟华中学、田家炳中学、彭滩中学河田中学、龙山中学等 6 所试点中学进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试点过程中,研究生院和教育硕士中心以及各学院领导、负责老师多次召开会议积极布署助力汕尾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摸清汕尾基础教育现状和需求,形成帮扶任务清单,增强汕尾教育师资队伍,带去先进的教育与管理理念,为汕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新的动力。通过开展教育见习、研习、跟岗实习、顶岗置换实习和支教活动,促进汕尾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并为到汕尾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生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设计实践教学手册和考核评价表、鼓励研究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录制视频等,通过一系列的新举措训练和提升研究生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

我校率先以全域性研究生实践教学这种参与量大、涉及面广、可持续性强的方式,全面助力汕尾基础教育,不仅为粤东西北基础教育注入活力,也有力提升了我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是践行研究生教育“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双赢行动,为高校开展大规模研究生助力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示范。

4. 招生创三高!我校汕尾校区在办学的第二年就实现了本硕博招生全覆盖

2022年,我校各类型研究生招录6063人,比上一年增加近500人。本年度研究生招生培养数据创三高,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创下了历史最高。

其中,硕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为34064人,报名人数为历年之最;第一志愿达到国家线的考生9943人,上线率为177.02%。硕士研究生最终录取5617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型2258人,全日制专业学位272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631人,专业学位占比59.80%。考录比大幅提高,达到542%;本科毕业于全国具有推免资格高校的考生比例为67.65%,创历史新高;接收推免生367人,占录取总人数的6.53%。博士研究生报考总人数为2316人,最终录取全日制博士生362人,其中学术型327人,专业博士学位35人。另外,2022年我校还录取港澳台研究生及海外研究生84人。2022年9月新生入学后,我校各类型在校研究生共16021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我校汕尾校区共录取研究生59名,含3名博士生、56名硕士生。这也是汕尾校区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汕尾地区首批招收的博士研究生),标志着该校区在办学的第二年就建立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本硕博全覆盖。目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汕尾校区已有职业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招收博士生,职业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材料与新能源学院招收硕士生,涉及到教育学、工学、工程专硕等学科领域,其他相关学院研究生招生也将按照学校的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展开。

5. 最难考研季!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攻坚战”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在我校如期举行。这是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和“新十条”政策实施后的首场大规模考试,也是组考工作史上最难、最特殊的一次升学大考、防疫大考。学校各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积极响应,顺利完成“如期考试、应考尽考、平安研考”目标,为这场“史无前例”的研考交上了圆满答卷!

回望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校全体研究生培养教工、政工干部始终在一线勇毅坚守,出色完成了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教育管理各项工作。面临今年广州市抗疫以来最复杂、最严峻的疫情形势,更是凝聚起同心抗“疫”强大合力,最大限度保护了师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最大程度维护了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科学防控,精准摸排,温情守护“不停歇”。三年来,我校共开展重点地区排查任务220余次,摸查重点人员4100余人次,涉及地区930余个。按照统一部署每年分批次组织春秋季学期四校园1.5万余名研究生错峰返校。统一组织广州校区两校园核酸检测学生入场工作84次,推进超99%的研究生完成疫苗首针接种、超90%研究生完成加强针接种。实时更新“疫情信息预警平台”及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电子台账、在校学生台账等17本疫情防控专项台账,按照属地疾控要求完成密接、次密接等各类管控200余次,制定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2022年11月,大学城校园内突发两次疫情,疫情攻坚时期,我校政工干部冲锋在前,跟进落实大学城校园4089名在校研究生健康监测、物资保障、用餐供应等情况,做好两次涉疫重点楼栋581名研究生与35名研究生应急处置工作,及时给予学生关怀、回应诉求。

携手并进,多箭齐发,人才培养“不断线”。疫情期间,我校全力推进研究生课程线上教学全覆盖,实现了研究生线上教学零突破,并通过组织线上教学技能培训、组建研究生支教志愿者团队和助教团队,从技术、服务和制度上全方位保证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同时,有序推进研究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三年来共立项11门研究生视频精品示范课程,目前已有6门课程上线清华“学堂在线”,4门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学平台。此外,创新思路,服务疫情防控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工作,依托研究生管理系统、研学平台、送审平台、线上答辩平台等,为研究生提供文献阅读、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线上线下指导,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完善线上线下学位授予管理。2020、2021、2022三年间,共授予博士学位639人,名誉博士1人(我校历史上的首位名誉博士),硕士学位11288人。

6. 科研再攀高!我校研究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

2022年,我校研究生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影响因子30以上的达9篇。其中,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詹求强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梁宇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题为“Migrating photon avalanche in different emitters at the nanoscale enables 46th-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的研究论文,该刊现影响因子40.523;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颜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涂海涛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题为“High-efficiency coherent microwave-to-optics conversion via off-resonant scattering”的研究论文,该刊现影响因子39.728。另外,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钟柏昌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刘晓凡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上发表评论文章“China: Reform research-evaluation criteria”。

近年来,我校通过科研项目立项、十佳学术论文评选、勷勤论坛以及与国外境外知名高校、国内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研资助、搭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潜心科研、勇于创新,2022年,我校研究生科研成果丰硕,各类论文、专著、专利共计1554项,其中达到学校科研成果B级以上的1156项。尤为喜人的是,本年度高端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以研究生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国际学术论文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168篇,影响因子15以上79篇,影响因子20以上17篇,影响因子30以上9篇,以上高端成果较之上年均获得成倍增长。

7. 学科新设点!我校入选全国工程教育学首批试点高校

工程教育学是以大中小学工程教育实践活动、工程教育问题等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工程教育、管理和研究人才为目标的新兴交叉学科。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努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教育部研究生司和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于2022年联合推进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设置,并在全国10所高校开展首批试点工作,其中仅有我校和南京师范大学2所师范院校。

2022年11月10日,清华大学牵头举办的“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顺利召开,10所试点院校成立了“全国高校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联盟”,并讨论通过了联盟章程。本次会议推选清华大学为理事长单位,副理事长单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理事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

我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和首届“全国高校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联盟”理事单位,积极推进“工程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2022年8月,研究生院与教育科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培养单位一起开始开展“工程教育学”目录外二级交叉学科的自主设置工作,并于12月底顺利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完成备案。该二级学科由教育学、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三个学科交叉,计划于2023年9月列入我校博、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今后,学校也将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为服务工程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工程科技创新转型、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和中国特色高质量工程教育体系构建做出新努力和新贡献。

8. 海外传教学!我校马来西亚研究生教学点顺利完成授课

华南师范大学马来西亚槟城研究生教学点是我校第一个国外研究生教学点,主要面向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中小学教师招生,由心理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部分别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专业,首批共招收32名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该教学点的教育硕士须完成10个学分的学位基础课、12个学分的专业必修课、6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和8学分的实践教学共36个学分的课程。

2019年12月开班以来,心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部领导高度重视硕士班教学,安排优秀教师负责授课,选配责任心强的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2022年初,在马来西亚教学点的紧密配合下,教育硕士班的所有授课顺利完成,研究生已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2022年3月,最后一门课程《中国概况》顺利完成。根据国家三部委明文规定,《中国概况》是留学研究生的两门公共必修课之一,我校研究生院高度重视,研究生院副院长安宁精心组织策划该门课程,邀请相关领域教学名师,组成教学团队。受疫情影响,为期4天的课程由9位名师先后通过线上形式进行讲授。团队成员有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安宁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文学院马茂军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教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刚教授、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理科组总决赛二等奖获得者——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许桂清副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历史文化学院张淑一教授、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学院丁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学院谢少威教授,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人事部“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非遗“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教授等。这9位知名教师对中国地理、中国教育、中国经济、中国科技、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外交、中国习俗、中国中医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中国体育与健身、中国民歌、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绘画等模块及其下的“双奥之城--北京”“中国高考”“例谈中国古代和现代科技——从四大发明到2022冬奥会”“宋朝的那些人和事”“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治疗与经络养生”“树大根深的五千年中国”“中国的疫情防控冬奥会看中国外交”“中国的脱贫攻坚”“中国之最”等专题进行了最新、最震撼、最生动的讲解,从时空的角度立体地介绍中国,向海外教学点的研究生展示了中国之美、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力量等,课程具有时效性、思政性、中国味和冲击力,使留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认同中国、传播中国文化,为他们从事华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我校首个海外研究生教学点的设立,为马来西亚从事华文基础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优质的中国研究生教育项目,使学员接受到中国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切实提升当地华文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9. 督导树典范!我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成效显著

2022年7月,我校调研报告《提高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水平与能力的对策及措施》,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评奖委员会审核通过,获得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教育成果奖。该调研报告针对我校督导工作取得的成绩,总结的经验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文中提出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水平与能力的六大措施,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

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研究生教学分委员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工作理念,充分运用督导委员丰富的研究生教学经验和培养经验,为学校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建言献策。除对常规课堂教学进行巡查外,督导委员们还积极参与到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材建设、导师培训、联合培养、课题评审、学位论文开题与答辩等各个方面、各个培养环节,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三全型”高质量督导。同时,督导委员们还通过问卷调查、专项检查、实地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教研活动。近三年来,共设计17份网络调查问卷, 提交25份专项调研报告,撰写33份工作总结,推送学院教学或管理经验文章15篇,编撰发布督导简报9期,为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保障和监督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疫情伊始,督导委员们快速主动调整工作方式、克服工作困难,开展线上教学督导,树立线上教学典型,为保证研究生网络教学质量及线上学位论文答辩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我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的经验做法已在省内外高校产生了较大的反响。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高校相继向我校学习和借鉴研究生督导工作经验。

10. 拓岗显成效!多措并举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2年,我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主动出击、积极部署,精准对接重点行业、企业、区域,开展多批次“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王恩科校长、吴坚副校长、何景陶副校长、马卫华副校长、陈文海副校长、杨中民副校长、刘剑文副校长等校领导带队走访众多优质单位为我校研究生开拓就业资源,包括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局、东莞市教育局、潮州市教育局、汕头市教育局、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海洋实验室、华大基因集团、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农业银行、中山光子科学中心及广东智信公司等单位。通过校企对接交流,加强学生就业、联合培养、实习见习、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有效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对接和优化配置。

“走出去”配合“请进来”,经过走访邀约用人单位,华大基因集团、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回访并在我校设点举行专场招聘会,广大应届毕业生走进现场与单位零距离交流,为推动用人育才精准匹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研究生院通过毕业研究生代表座谈会、用人单位走访等形式充分调研供需情况,“育人”匹配“用人”,精准施策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高质量的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开设“就业直通车”,通过多场“巾帼芳华”系列讲座、考公考编指导讲座及求职面试指导讲座等,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主动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为困难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实施“一人一策”,落实“一对一”帮扶。

据悉,面对2022年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我校仍有历史文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软件学院等 7个学院/研究院毕业研究生交出满分答卷,毕业去向落实率达100%,全校的毕业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批毕业生在重点科研院所就业,如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深圳检测院、广州国家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逾300名毕业生就业于知名高等院校,如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一批毕业生自愿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栉风沐雨见肝胆,砥砺奋进续华章。2023年,我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加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我校研究生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