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论坛”2022国际会议暨粤港澳产教融合协合创新论坛在学校举行
来源:东南亚研究中心|作者:钟燕慧|摄影:大会主办方 会议主办方|编辑:杨柳青
24513

11月26日-27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与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东南亚论坛”2022国际会议暨粤港澳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论坛顺利举行。来自我国北京、广东、云南、四川、江西、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11国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专家代表等共聚探讨合作与发展之道。

此次“东南亚论坛”召开有着特殊的背景。2022年东南亚地区举办了几场系列外交活动:东盟10+1会议、10+3会议、东亚峰会、G20会议、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中国与东盟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方,通过双边及多边的磋商会晤,达成了多项涉及国家间、区域及全球性问题的重要共识。它为中国和东盟国家深化合作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更明确的思路和更务实的方案。此次“东南亚论坛”则以今年东南亚的“亚洲时刻”精神为基调,以“携手复苏、协同创新”为指引,聚焦“共同应对挑战: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之主题,旨在交流和探讨如何依托区位优势与发展优势,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的协同创新发展,优化多边主义格局,以应对全球变局下的新挑战,推动中国-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主持开幕式。王斌伟书记在致辞中介绍,华南师范大学将“国际化”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遵循“融入湾区、深耕东南亚、经略‘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理念,主动服务中国开放大局和区域发展需求。我们高度重视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在东南亚7个国家设立了8个海外研究基地,与5国5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学校东南亚教育研究和实践历史底蕴深厚,作为毗邻东南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有责任、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们将大力推进面向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智库建设与决策咨询服务、学术科研合作等工作,与大家一道,为深化中国与东南亚的交流合作积极贡献力量。

开幕式上,中国扶贫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陈广俊,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超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建民,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授,中国产学研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暨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建华等领导和嘉宾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此外,泰中友好协会会长暨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顾问功·塔帕朗西,柬埔寨国家发展资源研究院顾问、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陈勒提特向论坛发来贺信。

陈开枝表示,当前中国-东盟正致力于建设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它既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合作指明了方向。双方在今后的合作中应携手发掘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国际交流、旅游资源、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成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资源共享,加强在文旅、媒体、智库、青年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刘锦致辞道,本届会议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在积极推动香港、澳门地区融入国家教育发展大局的同时,全力支持大湾区发挥辐射周边、融通全球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东南亚论坛”等平台的优势和作用,持续完善区域教育交流机制,设计更多体现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项目,打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教育合作网络。马箭飞主任表示,教育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学互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华南师范大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镇,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在开展东南亚研究及推进中文师资培训、高端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东南亚论坛”会越办越好,一定会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国家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陈广俊指出广东一直高度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务实合作。东盟已是广东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海洋、环保、能源等多领域逐渐形成了极具互补性发展潜力的战略合作关系。朱超华表示,东南亚是广东省构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点地区之一。我衷心希望此次论坛以观点促研究、以智慧促实践、以交流促联系,进一步夯实我省与东南亚在教育领域的合作。郑建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的各领域交流合作硕果累累,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广东省港澳部门将积极推进大湾区与东南亚地区在科技、教育、投资、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共建、共享、共赢发展新格局。翟崑教授表示,加快以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理论工具与实务工具的有效融合与协作之现实重任,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指南针,也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作为专门的地区和国别研究机构的建设方向。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逐渐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走出了一条“教育学+东南亚研究”的路子。明年华南师范大学的“东南亚学”交叉学科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学生,这是对我国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在东南亚研究方向的创新实践,也将有益于为区域国别学建设积累宝贵经验,我们翘首以盼。王建华致辞说,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对全球变局挑战的重要任务。东南亚论坛在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借此契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道共同探讨区域产学研合作。

作为“东南亚论坛”的老朋友,功·塔帕朗西和陈勒提教授特向论坛发来贺信。功·塔帕朗西说,泰国与粤港澳大湾区有着丰富领域的对话合作通道,民间友谊积淀深厚。我特向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它为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交换意见、展望合作重要平台,泰中友好协会及泰国人民将继续履行我们对“一带一路”支持的承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将使中泰友谊常青。陈勒提教授在贺信中说,中国与柬埔寨是铁杆朋友,两国率先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在两国社会各界落地生根,得到双方人民群众一致拥护。东南亚论坛作为中国学术界与东南亚国家专业人士对话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它能进一步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加强中柬两国的民心相通,社会交融。

主旨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主持,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总会会长/马来西亚广东投资促进总商会会长Tan Sri Dato' Sri Lim Hock San、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研究员、新加坡中国友好协会会长/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荣誉创所所长Phua Kok Khoo、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周小兵教授、老挝琅勃拉邦省教育与体育厅厅长Vongphet Oudomlith分别围绕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东盟在合作机制建设、文化教育交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演讲论述,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谷红丽教授主持了主旨演讲的第二部分。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教授、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泰国各行业公会执行主任李桂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工贸部工贸政策战略研究院国际合作促进委员会副主任ĐẶNG HOÀNG MAI、菲华商联总会副理事长Delfin letran、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吴坚教授分别从中国-东盟的全球性、区域战略性视角及国别视角出发,对人才培养、国际中文教育、科教创新以及华商社会建设等问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可行思路。

第三部分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主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张芳霞、文莱中资企业协会会长李峰、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Arifin Zain、曼德勒福庆语言学校校长U Set Tee等发言专家分别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下的粤港澳与东南亚合作、“一带一路”上政府-企业关系的地缘经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文莱双边经贸关系、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进展、粤港澳大湾区与印尼的国际中文教育+职业跨区域合作以及后疫情时代的中缅关系等主题进行讲演。

最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对主旨演讲作总结。

此外,论坛还设立三个分论坛,其主题分别为:全球变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经贸复苏与协同发展、多边主义视域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共享、为可持续的未来重塑“中文+职业”人才培养体系:知识生成与实践路线三大主题,邀请了来自中国广东、北京、上海、云南、四川、澳门、台湾以及吉尔吉斯斯坦和东南亚国家代表从经贸、科技及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等进行讨论交流。其中,中国-东盟供应链建设及产业发展、中国东盟的能源及海洋合作、“中文+职业”人才培养等议题成为会议焦点。

自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每年一度的“东南亚论坛”国际会议已连续举办六届,其专业及社会覆盖面广,致力于联动与促进东南亚华人华侨、国际中文教育、高等教育及东南亚企业界间的对话合作。它已成为促进国别和区域间学术研究与社会专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据介绍,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发展格局:即1个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1个学科(“东南亚学”交叉学科)、1个研究平台(东南亚研究中心)、一个学会(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1个刊物(《东南亚学》),它将进一步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强化优势研究领域的综合带动效应。在我国大力推进区域和国别研究的背景下,学术型社会智库的创新发展有助于增强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