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第二十七届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聚焦“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问题”,特别邀请了原中山大学校长、华南师范大学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黄达人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华南师范大学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主任郭小川,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教授、学院党委书记卓雄辉教授和胡劲松教授,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陈先哲教授、卓泽林副教授、秦琴副教授、林姬佺博士、刘磊明博士、张婷曌博士以及教育科学学院50多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线下会议。全国各地共30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会议共同参与此次沙龙。学术沙龙由卢晓中主持。
沙龙伊始,黄达人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为切入点,指出高等教育评价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有效抓手。接着,黄达人从三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特征进行了阐述:首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增设立德树人评价指标,使立德树人由“软目标”变为“硬指标”,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其次,要重视分类评价。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提供了“两类四种”的评价方案。各高校可综合考虑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自主选择,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提升高校办学自信心。实际上广东省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就体现了分类评价的思想。他认为,分类评价有多个层面,不仅仅是高校之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教师之间甚至学生之间,也都要关注分类评价。最后,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高等教育评价中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校应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重视学生满意度、获得感及成长度,进一步提高师生互动频率,进一步通过教师科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后,与会人员围绕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主题进行自由发言,李盛兵教授、卓泽林副教授等与黄达人教授深入讨论了“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高校职称评审、教师评价等问题。
接着,陈先哲教授针对目前关于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技术大学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现状研究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32所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生源以及人才培养过程等五个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类高校总体区分度不高,整体表现较为趋同。这与最初的政策设置意图有所偏差。黄达人就“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想法:现阶段应突出两者的类型特征,主要区别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职业本科应尽快制定专业的国家标准。
博士生王旭初以“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辨”为题进行了汇报。他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时代特征及发展路向进行探析。王旭初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是研究高深学问和通过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和历史阶段,研究型大学也具备时代特征,而学科建设就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发展道路;新型研究型大学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是新时代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向,一起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对此,黄达人认为,目前还没有一个对新型研究型大学进行明确界定的标准,但从几个典型案例来看,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创新本科教育和大学管理,二是主要通过科研平台实现学科交叉。
随后,胡劲松教授与黄达人教授就“高校章程如何体现高校定位”进行了互动。黄达人认为,要想真正发挥学校章程的作用,就需保证高校章程的权威性,如果章程可以随便进行改动,就会缺乏按照章程办事的敬畏心,章程制定之后只会束之高阁。秦琴副教授则提出疑问:高校基于相关利益者原则构建共同指标,追求评价多元化时是否会导致缺乏标准?对此,黄达人表示,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应用才是。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应用的目的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教育部评估中心的常模数据是评价高校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同类型高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同时,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个性化评价指标,用以体现高校进步,鼓舞师生士气,凝聚改革共识。线上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请教了黄达人关于“大学的意义”的看法。黄达人认为,大学的理想是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梦想。
最后,卢晓中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指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是事关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问题。黄达人不仅从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进行了分析,而且从微观层面阐释了如何将改革措施落地。黄达人的相关分享信息量很大,许多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选题。大家互动也很热烈,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大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今后深入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