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飞机跑道上的文化广场

2014-09-07 14:25:56
岁月钩沉

风清气朗之时,从西门往玉兰路走,西区运动场上青春的身影扑面而来;经杏坛路入广场深处,更能见师生、校友信步的身影。曾几何时,这两条路旁恰是相反的风景。西区运动场曾是荷池柳堤、水榭亭台,文化广场曾是小型飞机场跑道。 

操场迁往西湖 

80年代以前,华师有七大湖。今西区运动场所在之湖名曰“西湖”。一条绿色长廊横于其南。湖心立着两只石膏白天鹅,向东作振翅状。湖上有一桃李亭,亭柱上挂两幅陶行知真言。与亭相对的是华师九十年代标志性风物之一的师陶园。 

现今孔子像身后,当年是运动场。“运动场是煤渣跑道,没什么草,泥沙多,灰尘厉害。师生们踢球完就像个泥猴。”时任基建处处长陈穗先回忆。体操队员则在地上搭起篷布,铺上稻草,常踩着沙石训练。1962年,学校开始正式的军训,以预备军官的要求来培养新生,甚至在跑道上架起高射大炮。 

跑道往东是“风雨操场”。它由三个拱形组成,各有一个篮球场。那时学生响应毛主席的“三好”,经常锻炼,留下了许多“缘系华师”的记忆。 

广场落在跑道上 

当时,出于学校布局、功能分区、增加绿化用地等考虑,核心区域整修在学校“九五规划”中提上日程。根据“校园·花园·家园”的理念,以符合师范院校文化氛围为基调,原高教设计院院长李传义组建团队着手设计,于2000年落成文化广场。 

广场主入口处的孔子像为华师地标建筑之一,麻石花岗岩整体雕凿而成的三人行群雕,据说系华师首创而闻名。学校纪念明信片上总少不了它,甚至是简历封面也不例外。每到毕业季,毕业生们“抢着”与孔子像拍照更是一道风景。雕像后面的高大南洋楹呈弧形排开,仍见当年跑道的轮廓。 

旁边“科学之光”文化廊,以矮墙腰线镂刻为引子,其后是启功题写的“科学之光”四字。两端以一柱擎天,柱面饰饕餮,墙面上的浮雕壁画与140位两院院士的题词彰显人文与科学的主题。在这蜿蜒的长廊处,捧书静坐者抑或吹拉弹唱者,各得其所。 

广场的另一独特之处,是下沉设计的中心舞台,如同俯视的“碗”,让师生才艺尽显。“舞台特地留了四分之一的开口,形成一种聚合感,构图美观,显得开放。”设计者之一的陶涛解释。 

再往东走,是学生们熟知的“情人桥”。它原是一条路,东边是苗圃,可通往湖上小岛。后因建桥,苗圃开挖成塘,小岛从此独立湖中,唯能远观。 

一砖一瓦砌“文化” 

在建成后,文化广场以包容的姿态承担多种角色。早在2000年,学校就在文化广场举行新千年庆典活动,省领导、田家炳先生与师生们共庆新千年,更为学校不断前进而欣喜。 

除了各类庆典、文艺晚会、微电影大赛、灾区祈福等活动外,它也是退休老师们的晨练地、家长儿童的亲子园,校友访客的流连所。 

“广场只是一个容器,文化要靠大家慢慢添加,慢慢培养和积淀。”陶涛说。

作者/通讯员:陈妙吟 王映元 李璇 | 来源:未知 | 编辑:华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