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成绩初现:

本科生参与研究成果首登《Science》杂志

2015-01-08 08:30:44
学子华大基因

“2013年选拔进入华大基因的谢巧琳、赖博先同学分别以署名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参与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各1篇,其他联合培养本科生在继续深造或就业选择上均有不错的发展。” 近日,我校收到华大基因学院来函,肯定我校选拔进入华大基因的本科生在联合培养期间取得了可喜成绩。

据学校教务处介绍,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BGI)已连续选拔了四届共20多名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他们中50%以上已选择继续深造,其中有9人被北大、清华或中科院录取。本科生为何能参与到如此重磅的科学研究?为何能如此高比例走向科研道路?

联合培养成就高端科研经历

这批学生能进入BGI学习,机会来自于我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开展的“2.5+1.5”本科联合培养模式。“2.5+1.5”模式指的是学生前五学期在学校学习基础专业课程,后三学期在华大基因进行科研实战学习。经华大基因筛选和层层选拔,方可被录取进入创新班,然后加入相关项目团队,确定技术导师。

进入研究院学习,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在研究院的敞开式办公室里,有著名的院士、教授等一批泰斗人物,有各个名牌大学的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在那种环境中,作为一位在科研领域还未“入门”的本科三年级学生,要想缩小与优秀人才的差距,就要逼着自己多学点东西。

2011级生命科学学院莫晓东说,在研究院,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在考核前,都必须自主解决问题。创新班的同学来自全国知名高校,都非常的优秀,当时感觉“鸭梨山大”。2009级生科院学生李娜说,在创新班学习是高速度和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传统的本科院系侧重于课程讲授,在创新班中更多是利用电脑自主的学习和工作。因为项目研究需要,日常学习任务和工作量比较大,在华大有时甚至是花一个星期就要啃下学校一个学期才学完的某门课程知识,不少学生因为熬夜,很多时候眼睛是通红的。但是,这种自主学习模式给他们很大的动力,“前三个月学到的东西很多,而且自己越学越有动力。”李娜说。

联合培养期间,2010级生物技术专业的谢巧琳进入国家基因库-资源样本库-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团队,参与了鸟类基因演化史研究项目的相关研究。2014年12月,团队以“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insights into avian genome evolution and adaptation”为题,在《S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谢巧琳是署名作者之一。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赖博先进入华大科技研发认证中心,联合培养期间,他参与的项目成果被Nature 子刊《Nature genetics》收录,他是署名作者之一。

2010级信息光电子学院本科生程一淳是与谢巧琳、赖博先同一批进入联合培养的学生。大三上学期,他当时正参与一项生物光子学的科研项目,偶然的机会获悉华大基因创新班到学校招生。凭借在华师养成的扎实的知识背景与良好的科研能力,以及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程一淳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创新班成功录取,选择进入了微流控项目研究。这是一个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项目,主要任务是开发芯片,用于临床检测。由于在华南师大扎实的学习基础及在华大基因的科研经历和优秀成绩,他顺利被保研到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未毕业就被导师招到清华项目团队开始工作。

离开“保育箱”激发了自主学习潜能

“在这里,需要积极性加自主好学,才能迅速适应。”莫晓东表示,刚到华大,他的任务是负责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基因测序数据,学生物学的他,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上有“短板”,马上迎来了挑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求助于网络和文献,自己查阅文献寻找答案。还不懂,再向小组组员求助;再不懂,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组织讨论;依旧不懂,他就可以向研究院的专家、院士求助。除了常规理论学习,还可去听讲座或参加学术交流。“一年里有一百多场,偶尔还能见到诺贝尔奖得主”,高密度讲座和交流开阔了他的视野,给了他巨大的帮助。为提高英语水平,莫晓东在入驻三个月后交给学校的总结《The seasonal report from Mo Xiaodong》,是全英文写作,洋洋洒洒一千多字。

这种学习研究模式,不同于以往的“保育箱”式的教育模式,跟传统的本科教育学习有很大的区别。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在程一淳等创新班学生看来就是“由被动接受教育到一种主动寻求答案的转变”。

回顾一年多的创新班学习经历,李娜表示,在华大基因“干中学”的理念下,自己有机会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使自身探索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在华师的学习,培养了自己的基础,促使自己更加刻苦好学,两者相结合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很幸运能获得联合培养的机会,也挺感激学校和华大基因对自己培养的付出。”

程一淳已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的直博生,“华大基因提升了我专业知识素养和科研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她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平台,接触到各个领域前沿的知识。” 回忆个人成长经历,程一淳讲到,“在华师夯实了知识,有了对科研的兴趣,又抓住了学校提供的联合培养这个机会,才让我的能力有了提升。”

联合培养经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2011年,学校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了《基因组科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是国内较早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合作的六所高校之一。近几年,我校被录取进入华大基因创新班的学生人数一直排在与其合作的各高校前列。

教务处处长熊建文介绍,华南师大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合作培养,主要包括联合培养、暑期实习及参观见习等形式。目前,已有200多人次参加过华大基因的暑期实习或见习。同时,教务处协调相关学院加强对派出学生的管理,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对联合培养学生的培养方案、学分转换、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过程管理,加大支持保障措施,解除学生后顾之忧。

副校长沈文淮认为,这一联合培养模式拓展了我校高年级本科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与校外学者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积极推行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努力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与华大基因开展联合培养也是坚持了协同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思路。”近年来,学校加强协同培养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校入选了全国首批公派留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已有10多名本科生被国家公派留学录取;2013年,学校实施了“新兴光电子技术及其交叉科学领域优秀本科生培养计划”(简称“优培计划”),开展校内学院与研究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生物光子学研究院)之间的协同培养。

在近日召开的学校2014年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上,校长刘鸣提出,学校将更加重视教学,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坚持“开放多元”的本科人才培养,让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成才。

作者/通讯员:陈文锦 王正邦 叶婧凡 张臣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