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舞蹈系登上广东首档大型原创4K电视综艺
大合照12月5日晚,我校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作为《艺脉相承》节目的主人公登上广东综艺的舞台,叙说华师人传承岭南非遗舞蹈的故事。
艺脉时光:华师舞蹈系发展史
余庆、王海英、王艺波在回忆华师舞蹈系的发展节目之初,我校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余庆回顾了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发展史。余庆表示,从原来只有3位老师到如今的12位老师,从只有14名学生到如今的191名本科生、30名硕士生与1名博士生,教学场地从不足一百平米到如今的一千六百多平米,舞蹈系一路走来,成果颇丰。“从普通排练厅到 ‘黑匣子 ’,我们的艺术实践平台已经初具规模。”王艺波如是说。
黑匣子剧场:实验剧场,剧场无明显舞台与观众席的分割,只具有最基本的功能性设计。
华师岭南非遗舞蹈现场教学
英歌舞教学在节目中,四位老师分别对大长鼓舞、英歌舞、仔狮舞、钱鼓舞等非遗舞蹈进行了现场教学,将非遗舞蹈课堂搬上了舞台。在进行大长鼓舞教学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舞蹈学科创始人王海英教授跟学生强调“鼓是瑶族人民的生命,” “摆鼓要硬朗,侧步要正,脚蹬,踹,眼睛要凝视天空。” 而在教导英歌舞时,华南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王艺波副教授还亲自示范了动作,细心叮嘱学生道:“马步一定要扎稳,重心尽量下压,击锤一定要快,转身镖锤一定要狠。”在精彩的非遗舞蹈教学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瑶族长鼓舞传人亲临现场
唐桥辛二公的孙女唐桥琳现场介绍长鼓舞在节目中,瑶族长鼓舞传人亲临现场,展示了原生态的长鼓舞。王海英不禁回忆起2006年她带着华师舞蹈系第一届毕业生来到连南实地采风的故事。她们看到瑶族人在田间地头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跳起长鼓舞。下至七八岁的幼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熟练地把动作舞出来,那股热乎劲与精神气使人感动。而在节目现场,两位华师学子表演了经过提炼后的长鼓舞。他们左手拿着竹制的棍子,右手拍着牛皮,舞蹈动作既粗犷奔放又稳健有力,柔中带刚,举手投足间展现着身体语言浑然天成的独特魅力。看完华师采风提炼后的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桥辛二公的孙女唐桥琳表示,感觉爷爷所传承的长鼓文化没有走向没落,而是向前的。“我们也是向传承人学习、向非遗文化学习,向民族文化学习,比如说我们仍旧保留了鼓的打法,我们的根是没有丢掉的。”王海英说。
老师分享非遗采风故事
老师们分享采风故事在分享采风故事这一环节中,王虹表示,在广东,不是所有的的民间舞蹈都发展的比较好。在节目中她回忆起今年暑假拜访仔狮舞传承人的经历。当时传承人因为中风已经舞不起来了,在去拿仔狮的时候都是扶着墙去的,而他的仔狮都已经蒙上灰了。“非遗舞蹈很需要大家去关注。”王虹如是说。
然而,由于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很多非遗舞蹈找不到出口去传承。而华师对岭南舞蹈文化的探寻为非遗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让它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自2002年华师舞蹈系创立以来,师生齐力,在理论研究、创意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舞阅岭南》是华师舞蹈系十三年在岭南舞蹈的研究之路上做出的努力成果,他们在舞台上呈现了33种岭南舞蹈项目,复原了即将失传的舞蹈形态。华师舞蹈系积累了上百个舞蹈作品,上百万字的学理研究论文,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以舞育人,传承岭南。
王海英于留言区写下金句节目最后,王海英在留言区写下 “业精于勤,用至美之韵育舞蹈传承之人。”她表示,这句话是对自己和学生的勉励。“在坚持不懈和不断追求之中,我们要不忘教育之初心,在大美和美善美之中,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浸润到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