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第35期教学创新工作坊在教师发展中心木铎空间站举行。本次工作坊聚焦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个主题,开展了关于一流课程建设思路与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申报指导两场培训。来自全校26个人才培养单位,包括教学副院长、骨干教师共90多人参加了线下培训,还累计有 9733人次在线观看了直播。活动由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教务处副处长莫逊男,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楚鸿共同主持了活动。
一流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一流课程?怎么建好一流课程?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熊建文教授以“华南师范大学一流课程建设思路与举措”为题,从一流课程建设的政策背景、重大意义、总体情况、价值导向、建设目标、建设举措、相关保障措施等七个方面介绍了国家、省和学校对于一流课程建设的政策、要求和举措。熊建文希望老师们密切关注政策要求,对标一流课程的申报条件,不断优化自己的课程,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非常重要,现在已经单独立项,希望各位教师多加重视,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的必然属性。
工作坊的第二场活动是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暨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申报指导,分别邀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国胜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谢幼如教授、软件学院潘家辉副教授,从政策、理念、模式和案例等不同角度为参与工作坊的老师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胡国胜以“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与实施策略”为题,从意识形态以及我国现实发展需要的角度向各位老师解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从自身专业角度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和时代意义。
谢幼如以“强化课程思政,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为题,重点解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设目标和要求,并结合丰富的课程案例分析了不同专业的课程应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她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一流本科课程价值导向:重视课程思政,彰显育人目标;重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模式;强调能力导向,符合社会需求。
潘家辉则结合他所开设的《软件构造》这门课,介绍了他如何在工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他详细介绍了在专业课中思政元素和内容的选择以及融入路径、教学方法等。他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将课程教学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即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挖掘知识点中“自带”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和针对性问题;失败的教训等等。
参与现场培训的教师在活动结束后表示,通过这次工作坊,对“一流课程”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对今后自己建设一流课程、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很有指导意义。最后莫逊男对培训会的开展进行了总结。
据悉,“一流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课程建设水平,落实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学校将会把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等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教改研究等,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加大考核比重,并将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设置专项建设经费,以支持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