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秦鹏民教授团队在权威杂志《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心理学院|作者:秦鹏民|摄影:心理学院供图|编辑:杨柳青
10936

对自我的讨论与人类历史几乎同样古老。现代科学家普遍认为,自我包含有躯体和周围环境中的自我相关刺激。然而,大脑是如何把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变为自我相关刺激或者自我的一部分的呢?这个问题现在仍然不清楚。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秦鹏民教授带领其团队,试图建立一个全面揭示自我加工机制的神经机制模型。通过对近三百篇自我信息加工的脑影像研究进行元分析后,秦鹏民团队提出了自我信息加工的层级式递进的神经机制假设。

图1:参与不同自我信息加工的脑区

在该模型中,第一层主要包含前脑岛(anterior insula),这个负责加工躯体内部感官功能(例如心跳、饥饿、肠胃扩张等)的关键脑区,是自我信息加工中的核心脑区;同时,第二层包含前内侧前额叶(ante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AMPFC) 和颞顶联合区(temporal parietal junction,TPJ),涉及到内-外躯体感官信号的区分与整合,将外界刺激转变自我相关刺激;最后,第三层由扣带皮层后部(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内侧前额叶(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等广泛的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脑区组成,通过第二层的加工,将各种复杂的社会、外部环境有关的信息与第一层相连,从而整合进自我的框架,实现不同层次的自我信息加工。

图2:不同层次自我信息加工的示意图

这一假设,可以为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具有不同程度自我加工障碍的疾病提供解释和借鉴,并为发展心理学在儿童自我发育方面提供研究思路。该论文发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5-Year Impact Factor: 9.420)。详细内容请看: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0.05.004

     秦鹏民教授,2016年作为青年拔尖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采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意识与自我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从进入华南师范大学以来,秦鹏民教授已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的支持,并作为第一作者(并列)或通讯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杂志Brain (5-Year Impact Factor: 11.773),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5-Year Impact Factor: 9.420)发表学术论文。秦鹏民教授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已在Annals of neurology,Brain,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Neur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总引用率超过1800次,总影响因子160余分,并担任Biological psychiatry,Cerebral Cortex,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