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7日,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主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此次会议主题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主持开幕式,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文海、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张国友研究员、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李平、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朱竑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教授分别在本次开幕式致辞。陈文海希望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学者相互交流,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大会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与地理学”为主题,围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地理学视角、中美关系等国际热点问题的解读、“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理学家的贡献、面向新世界秩序的地理学学科建设等议题,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展开交流与讨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做《泛第三极科学与丝路命运共同体》主题报告,提出青藏高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一带一路”的核心,是地球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生物演化和适应的主战场以及猿向人演化的关键基础区域。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韦宏添大使做《积极拓展边海领域合作,助力周边外交和“一带一路”》主题报告,总结了我国边海在五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概况,指出了我国在处理边界海洋问题上坚持和平海洋的理念,把国家主权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执行态度。中国地理学会贺灿飞副理事长做《全球化变革与经济地理:新空间、新路径、新风险》主题报告,指出全球不再是尺度的空间,而是关系的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云刚院长做《从政治地理研究到政治地理学:中国学者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提出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科建设的三条路径以及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做《“一带一路” 建设模式研究:重温制度和文化转向》主题报告,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进展,认为经济地理学制度和文化转向的研究议题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做《全球科创中心:大国对决的主战场》主题报告,提出大国竞争的本质是科技竞争,认为全球科创中心是一个顶级的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核心依托。
大会设置了9个分会场和3个学术沙龙,来自不同科研院校单位的参会代表,围绕“世界能源地理与地缘经济”、“全球创新网络与关系地理”、“全球地缘环境和地缘战略”、“‘一带一路’研究和建设方案”、“边海防与地缘政治”、“东北亚跨境地缘关系和区域合作”、“跨境流动、边界管制与地缘冲突”、“环境政治与政治生态学”、“地缘环境变化与地缘经济”等9个话题和“‘一带一路’与空间规划”、“中国地理学出版如何走向世界”、“新时代政治地理学的学科框架和研究议程”3个议题,进行分会场报告,并做现场的评议与交流。
大会闭幕式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鹏副教授主持,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与地缘关系专业委员会主任宋长青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云刚院长宣读了下一届中国地理学会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大会承办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承办单位负责人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正平教授介绍了江苏师范大学的概况和会议的初步筹备情况。
本次大会是国内首次从政治-经济地理的复合视角举办的大型地理学学术会议,大会注重研究议题的创新性、研究角度的多元性和研究尺度的多样性,充分实现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融合、方法综合和实践整合。大会的举办促进了不同研究领域学者的相互交流,有效凝聚了学者们的学术共识,初步搭建了稳定的学术框架,极大拓展了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显著提升了地理学研究的经世致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