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举办的“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新中国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委党校、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和副院长胡国胜主持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周宪在致辞中指出,“四个伟大”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凸显研究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内在关系的必要性。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此次研讨会正逢其时,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围绕主题,积极进行研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凤城围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三个问题,一是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阶,二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在逻辑,三是怎么理解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虎生从历史和现实出发,阐述了党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指出党的现代化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党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开创者、执行者和领导者,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党的现代化提供了目标与需求的基准。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进行了分析,谁来立德,立谁的德,立什么德,如何立德,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探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俭聚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比较,指出现代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方式是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并且提出了党的领导法治化的观点,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更好地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答才以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大优势为题,畅谈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体会,阐释了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教授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三个问题表达了观点。《毛泽东思想研究》副主编张叶婷认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学术界重点研究的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进,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相对分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构化、改革开放后分野化,提出了新时代处理党、国家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岳奎认为,党建研究应该以党史研究为基础,以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定量分析研究为方法,指出农村后扶贫时代所面临的地方债务风险、泛福利化、社会分裂的问题,阐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融通工业文明思维和乡村文明思维,以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国祥从全球化视野来解读新时代,认为新时代是主动融入、推动并引领全球化的时代,是面临挑战与风险的时代,是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时代,是通过“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新涛认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抓住村委会党支部书记这一关键,辩证看待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问题,提出采用职业化管理的方式来建设村支书队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迪斌从革命与制度的角度,深刻阐述了革命是制度创新的动力,制度是对革命的制约,认为新中国制度与革命关系经历强革命弱制度、强制度弱革命阶段后,走向革命与制度的双重自觉阶段。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浩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是革命党又是执政党的双重构建逻辑,分别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革命党的建构逻辑。广东党建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委党校刘朋指出,当前党的组织体系与治理现代化要求在空间上出现位移,通过各个体系相互配合、创新制度建构,使党的组织体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认为广大党员应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湘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廖义军指出,应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强化制度意识。广东党的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建伟深入阐述了党的治理(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范式之间的关系,认为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范式分别有改造式、引领式、适应式和混合式四种,主张重点关注国家治理模式、党的治理模式的创新。
陈金龙总结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能聚焦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为深入研究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