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教师节。这是陈金龙度过的第33个教师节。作为思政领域的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认为,高校思政课要贴近时代,学生才会喜欢。
早在2001年,已是教授、博导的他,仍坚持读博提升自我;他曾放弃副校长一职,专心学术。谈及研究,陈金龙说,高校教师不能停止研究,不做研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做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更新教学内容。
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数十年来,陈金龙已把做研究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如今,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内已处于领先水平。
求学:已是教授,仍攻读博士
“传承”是陈金龙和南都记者谈话中多次提及的词。
谈及教师节,陈金龙觉得,这其实是师生学术“传承”的一个节日。他会召集学生交流、讨论、提出学术要求,以深入学术、持续研究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这个节日也是提醒自己坚守初心。”他说,能看到学生成长,学术研究后继有人,将自己的东西传承下去是很欣慰的事。
高考前,陈金龙一心想要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生活。1981年夏天高考后,陈金龙考入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那时湖南师大招1000多人,算招生人数很多的高校了,不像现在一个高校招七八千。当时就想从益阳农村考到城市去。”
从此,他开始与教师结缘。“做一名教师,人格会相对独立,经过努力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本科毕业后,陈金龙继续求学,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1994年进入华师工作。
2001年,已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金龙选择前往中山大学攻读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学位。事实上,教授去读博,在当时教育界并不多见。
“那时我已是教授,并且评上博导,但我还是去读博士。社会对人才、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带博士,首先自己应该成为博士。”陈金龙说,他想逼着自己去学习更多知识,而读博可以多看书,开拓视野,提高理论水平。2012年,陈金龙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教学:思政课应贴近时代学生才会喜欢
在中山大学,陈金龙遇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导师林家有。“林家有教授现在80多岁,还在不断地做研究、出成果,还参加对外的学术交流和活动。”陈金龙说,林家有教授做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风范激励着自己持续从事研究。
作为教授,陈金龙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给本科生上课。“这是要求,也要我一直坚持的。对于本科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有必要的。”以引领学生政治理论素养、思想品德的提升,把知识教育和品德的涵养结合。
上思政课,他有自己的“技巧”。
打比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五四运动”知识点授课时,陈金龙会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弘扬五四精神上,将五四运动的历史记忆、内涵、如何弘扬等知识与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贴近时代,学生才会喜欢”。
读博期间,导师会给陈金龙充足的空间去选择论文的选题。陈金龙说,由此他获得一个很大的启示: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成为主体参与到研究中来。于是,陈金龙不仅主动贴近学生去了解其所思所想,十年来,还通过成立学生研究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形成调查报告。
如今,陈金龙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已有22人获得博士学位,9人晋升为教授,1人获得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8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生的成果老师绝不能占为己有,这是一定的,教师要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些条件,学生有困难时要给予帮助。”
很多学生都怕陈金龙,因为他比较严厉。“学生跟你磨磨蹭蹭,老不毕业,我有时真的会骂他们,督促他们。”在学生发表论文方面,他会尽心尽力给予充分指导,同时严格要求。“毕业后你不能抱着文凭不好好干事啊,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我了。”他笑说。
学术:依靠学术而生存,不做研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要静下心来教学研究不太容易。”陈金龙坦言,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老师也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做学术研究,并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高校教师不能停止研究,你不做研究,只能当知识的搬运工,做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把自己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更新教学内容”。
坚守研究领域、开拓新领域、养成严谨的学风,是陈金龙多年来坚持的研究心得。
30余年来,陈金龙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等领域进行集中研究,“研究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要引领学界的发展,要走到前面。”
2006年,陈金龙关注了少有人研究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并持续研究至今,于是带动了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研究,并于2017年9月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
如今,陈金龙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出版专著6部,在《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60余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8项成果获教育部、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2016年,经省委组织部考察,陈金龙具备担任大学副校长的资格,当时已进入公示期准备任命了。陈金龙最终还是放弃了。他选择继续从事研究与任教。“我的兴趣更集中在学术这一块,我历来靠自己的学术生存。”
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获得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2017年,在陈金龙的带领下,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A-层次。今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 “
广东这么多学科,地方高校能够首批获得学位授予权已经不容易了。目前,华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已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华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稳定发展与陈金龙密不可分。他则说,这既是学校领导重视、全院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他钻研学术、教书育人的一种肯定与一份收获。
新时期,思政课也涌现不少“网红课”,与此同时,“00后”已成大学新生主力军。老师们准备好了吗?陈金龙认为,00后有属于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这是老师要面对的,我们对学生可能了解的还不够多,要深入了解学生究竟在想什么,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回答。”
陈金龙认为,当前思政课备受重视,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不能像原来一样,思政课老师需要有对专业发展的压力和动力,要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他的法宝是,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时代实现内容的更新;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成为主体。
(采写:南都记者 贺蓓 见习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