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黄晓佳副教授在世界一流学术出版社Springer出版翻译学研究独著
来源: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作者:殷瑜|摄影:梁乐明|编辑:杨柳青
12283

近期,由我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青年学者黄晓佳副教授独立完成的高水平翻译研究专著《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s Conquest and Resistance in the Late Qing 1811-1911: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在世界一流学术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正式出版。

专著从后殖民视角透视清代后期(1811-1911)英汉翻译在西方侵略中国及中国实施抵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在此期间翻译所扮演的角色远非“清白”、“透明”,而是充斥复杂权力关系。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论”的基础上,专著构建定性分析模型,从四个面向分析翻译在“征服与抵抗”过程中的共谋作用。利用该模型,专著着重对圣经汉译及中英不平等条约的翻译进行研究。在圣经翻译模式中,“译名之争”,即英国新教传教士与美国新教传教士之间有关应该用“上帝”还是“神”来翻译God的争论,成为研究的焦点。专著发现:尽管英美两派在译名问题上分歧明显,但在企图通过鼓吹上帝为“宇宙中至高无上唯一真神”来美化基督教信仰,压制中国本土宗教与其他外来宗教,从而将中国转化为基督教国家这一点上惊人一致。此外,专著还将《南京条约》与《中英天津条约》作为晚清条约时代(1842-1911)所签订的几百款中外不平等条约的范本,通过比较中英版本的差异,探析英方译员如何通过欺骗式翻译及文体操纵达到为英国攫取巨大利权的目的。不平等条约的翻译模式反映了中英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强化了西方对华的支配地位。

专著经评审专家确认具以下创新点:1)指出在后殖民语境下,清代后期的英汉翻译成为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及中国进行民族抵抗的武器,这一发现让世界范围内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版图更为完整;2)拓展了尼采所提出的Translation as Conquest的内涵,并结合中国后殖民研究语境对Translation as Resistance重新定义;3)构建了基于亚里士多德“四因论”的分析模型,为评判翻译的历史共谋作用引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黄晓佳副教授近年来在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下,在学术研究的国际对话、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可贵探索,继2013年在德国Scholar’s Press出版翻译研究专著后,2016年又以第一作者身份与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原院长鲍川运教授在《中国翻译》上合作发表论文并引发国内外对翻译资料库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此次黄晓佳博士能够在世界最高级别学术出版社出版译学研究独著,既是他多年来不断进行国际化探索的结果,也与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及中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密切相关。

字号:
微信
抖音
校报
微博
电子邮件
xiaobao@m.scnu.edu.cn
访问量
累积:182060187
今日:9072
版权所有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1-2024
news.scn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广州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