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热议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

教育科学学院举办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立一周年暨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

2019-03-12 22:02:57
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3月11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举办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立一周年暨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卢晓中教授带领创新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回顾团队成立一周年以来的各项成果,并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了热烈讨论,分享了团队对于湾区教育问题的最新探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姚文忠出席会议,并对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成立一年以来所取得成绩表示祝贺。

教育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于2018年3月11日正式成立,是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和华南师范大学有关协议要求,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晓中组建领衔的学术团体,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学术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创新团队由卢晓中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核心成员包括陈先哲、卓泽林、宋宇、余晖、孙碧、林姬佺共6人。

以老带新,团队成立一周年成果丰硕

会上,卢晓中指出,一年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创新团队全体成员的努力,团队全体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探索、搭平台促发展,在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方面取得相应的成果。同时,团队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其主题与国家、广东省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团队成员在讨论中碰撞出新思考、新观点,营造了积极的学术氛围。此外,团队在筹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高端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了解,在出版著作方面,由卢晓中主编的《广东教育改革发展40年》论著,被纳入广东省委宣传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项目。在科研项目方面,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承担了多个项目及相关政府决策咨询课题。

论文发表方面,团队共发表包括《对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新时代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新时代》在内的人文社科类论文33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3篇,A级成果13篇,在《教育研究》、SSCI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T级成果4篇。团队核心成员陈先哲、宋宇指导学生参与华南师大第8届挑战杯竞赛并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出色成绩。姚文忠表示,整个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科研发展,带动年轻老师成长,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团队继续发扬团结高效的精神,对学校、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湾区教育如何合作发展?团队成员各抒己见

会上,创新团队与会成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进行探讨。

陈先哲认为,《纲要》出台以后,大湾区内各个领域的联动合作在不断地推进,而高等教育也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应该积极关注区域性的联动合作,探索区域高校联合办学新机制,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更紧密的成果转化,不断创新,使区域高校群与经济发展群同频共振。同时要注重与国内其他区域及国外高校的对话,利用好更广泛的资源激活区域高校活力、推进国际化。

卓泽林围绕教育合作发展问题提出看法,他认为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发展要超越粤港澳三地合作范畴,把目光放在国际教育和引进国际教育人才上,构建教育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国际高水平的基础教育,让更多港澳青少年更加认识、认同大湾区和国家建设成就,提升国家自豪感和归属感。

余晖聚焦流动人口问题,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人口的流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口流动的新格局,呈现出一种内循环与外循环双环相扣的态势,他认为在保障各类高层次人才顺畅流动、港澳子弟在内地就读、提供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等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孙碧长期关注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他目前正在进行旧金山湾区的高校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和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希望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区域内高等教育共生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林姬佺认为,在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方面,大湾区在人才分类培养、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高等教育资源等问题上要比以往有所突破,在课程共建、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共建,教师的评价和晋升等方面还需要粤港澳三地高校协同合作,形成共识。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区域教育发展要注意保持共性和个性的平衡。

卢晓中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通过《纲要》可以看出,教育发展与整个湾区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联度,是湾区建设中的重头戏。湾区教育建设可分为三阶段:一般交流阶段、互补发展阶段和共同体阶段。以前是零星自发的校际合作,现阶段则是通过协同发展达到优势互补的目标。而对于未来的共同体建设,卢晓中认为应珍惜、保护湾区在教育领域天然的可贵的多样性,同时凝练求同存异的共同核心价值,找到求同存异的路径,最终达到“远看是整体,近看有个体”的马赛克式共同体,使得既有统领全局的发展方向,又保留作为湾区教育建设“正资产”的宝贵多样性。

作者/通讯员:陈婧 曾雯湘 朱能斌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