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次党代会党委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2019-01-21 17:14:00
第十五次党代会

立足新时代 勇担新使命 

奋力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在中国共产党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朱孔军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校上下奋力推进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和“新师范”建设之际,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实干、追求一流,为 建设 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华南师范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审议。

一、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2010年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在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的亲切指导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较好地完成了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党的领导显著加强。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共广东省十二次代表大会和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委在统筹领导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大力提升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校能力,学校党委把关定向、科学决策、领导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紧紧围绕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211工程”“2011 计划”“省部共建”“双一流”建设以及广东高水平大学、“新师范”、高等教育“冲补强”建设等重大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开放活校”战略,深化学校内部治理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为国家、广3东的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2012 年,在国家“211 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学校获得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表彰奖励,是全国 28 所获奖高校之一、全国 3 所获奖师范大学之一,也是广东唯一获奖高校。2015 年,学校正式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整体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2018 年,学校顺利进入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特别是 2017 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为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二)立德树人 成绩斐然 。学校党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实施国际国内联合培养,强化“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书记校长带头上好思政教育第一课,努力打造“三班两营一队”“榜样华师”“朋辈教育”“青春演播厅”和“青网计划”工作坊等育人工作品牌,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八年多来,学校累计培养 49298 名本科生、21768 名硕士生、1064 名博士生和 517 名国防生;全校学生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769篇,学生参与的论文在《Science》上发表,学校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稳居全国和全省高校前列;学校2011年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54年获得全国“挑战杯”竞赛特等奖,2017 年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是全国师范大学中唯一获此三项殊荣的高校。2010、2014、2018 年连续三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 项,2018 年获得一等奖,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特别是 2016年,学校网络思政育人工作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栏目、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持续深入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三)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党委主动对接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兴学科,探索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学校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学科架构总体形成,学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若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0 年以来,学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 5 个增至 1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 13 个增至 33 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4 个学科被评为 A 类,心理学进入A+行列,A 类学科数量并列全国师范大学第三名;在 ESI 世界学科评估中,化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等 6 个学科进入 ESI 世界排名前 1%,化学进入前 5‰,ESI 前 1%学科数居全国师范大学第三名。特别是2017 年,物理学被国家遴选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学校强化学科优势特色、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四)人才引育成效显著。学校党委深入实施“人才兴校”战略,面向海内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中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国际国内访学进修,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八年多来,学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从 66 名增至 154 名,省级高层次人才从 48 名增至 263 名,其中院士(含双聘和外籍)从 7 名增至 13 名;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 2 个;莫雷教授领衔的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2 名外籍院士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特别是 2017 年和 2018 年,学校连续获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4 名、青年长江学者 3 名,引起国内广泛关注;2018 年全年引进各类人才 348 人,实际报到249 人,新增国家“优青”2 人、珠江学者 11人,高青人才数量实现倍增,国家和省级人才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五)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学校党委深入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培育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科研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产出若干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八年多来,学校科研经费从 2.92 亿元增至 8.32 亿元;省部级科研平台数量从 22 个增至 100 个;专利授权数从 100 项增至 206项;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04 项;获得部省级以上6科研奖励 309 项。特别是 2013 年,学校朱诗亮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 年,莫雷教授团队再度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年周国富教授团队首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次获批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2018 年,费继锋教授在《Nature》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李伟善教授领衔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六)教师教育稳步发展 。学校党委始终把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积极推进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大力开展教师职后培训,深入全省各地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承担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评估、教师教育质量监测、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广东“十三五”教育规划编制等重大任务,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教育与学习模式变革,探索构建粤港澳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努力当好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为广东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作出积极贡献。八年多来,学校构建起涵盖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在内的完整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师范生 21009 名、教育硕士 2449 名、教育博士 35 名,师范生规模和比例均居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之首;在历届教育部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生技能比赛中,累计获奖和获一等奖人数均居全国师范大学第一名;高质量完成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含远程培训)项目,共培训教师 61 余万名,稳居全国高校前三甲。承办了第十五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暨 2018 年中7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

(七)社会服务不断深入 。学校党委致力于引领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力加强智库建设,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服务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引领社会精神文化风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年多来,学校与全省 15个地市县(区)签订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教育服务辐射全国 32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新建附属学校(幼儿园)21 所,附属学校品牌资源和社会影响力更加凸显;与肇庆、惠州等地方政府、知名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50 余个;多份教育和公共政策咨询报告被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批示与肯定。特别是作为全国唯一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地方高校,为祖国边疆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持续十年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心理援助,是全国唯一持续服务至今的高校,充分彰显了大学的社会责任担当。

(八) 国际合作纵深拓展。学校党委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启动实施“一带一路”东南亚教育行动专项计划,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八年多来,学校与国(境)外 160 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建 9 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承担国际联合项目 25 项;教师出国(境)访学 543 人次,管理干部到境8外学习 150 余人次;学生赴国(境)外大学交流学习近 5000人次;来校学习的国外留学生近 13000 人次;建设全英教学专业课程 10 门;海外孔子学院 3 所、孔子课堂及其教学点总数达 29 个,数量位居全省高校首位,2 所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特别是 2016 年,学校“光信息引智基地”入选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现历史性突破。

(九)学校治理渐趋完善。学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内部治理改革,强化保障服务能力,改善校园环境条件,培育大学文化精神,学校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八年多来,制定出台大学章程,重构学术委员会组织运行,健全“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统一战线工作,完善团学组织建设,健全校友会组织体系,成立理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拓展学校办学资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落实“放管服”要求,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试点、科研评价与激励、全口径财务预算管理、审计与内部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成功举办 80 周年、85 周年校庆;大力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阳光体育、关心下一代和爱国卫生活动,持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改造图书馆空间,加强档案管理,强化后勤服务保障,建设节约型校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医疗服务,做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坚持每年为师生办若干实事好事,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学校重构学术委员会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教授治学的实践探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受到广泛好评。

( 十)党建工作深入推进。学校党委坚决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出台学校领导班子行为规则,修订实施干部选任与管理实施办法,推进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多岗位锻炼,积极选送干部到境内外学习培训、挂职任职,干部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实施推进“六个一工程”,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创建特色党建工作品牌,推行述责述职述廉以及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活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到实处。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推进巡视整改、审计整改,推进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问责,着力构建完善教育、预防、惩治一体化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严惩个别违规违纪人员,在校内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堤坝。八年多来,学校共发展党员 18083名,现有二级党组织 41 个、党支部 475 个。2011 年,学校经10济与管理学院党委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2年,获评首批广东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2013 年,获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组织奖;“书记项目”多次获得全省高校系统优秀项目;“大学生党员示范性群体培育项目”入选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2018 年生科院创新强校攻坚党支部获批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获批全省党建示范性高校。

同志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过去的八年,是华南师大抢抓机遇、筑高平台,保持乘势而上和快速发展的八年;是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发展的八年;是克服困难、化解矛盾,保持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八年。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最根本的是我们做到了“四个始终坚持”:

——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办学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八年多来,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确保在高水平大学建设征程中行稳致远,自觉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华南师大的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

—— 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积极抢抓机遇。服务国家是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方向。八年多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在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抢抓机遇,确保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华南师大未来改革发展筑高平台和夯实基础。

——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是学校保持战略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八年多来,学校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科布局、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激励、资源优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以思想解放引领发展,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确保学校始终保持内生动力与活力,为华南师大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文化基因。

—— 始终坚持依靠师生,保持团结奋进。师生员工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八年多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将学校事业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有机融合,努力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谋福利,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华南师大事业持续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八年多的艰辛探索,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期待、兄弟院校的蓬勃发展相比,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整体办学水平有待提升。高水平学科、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数量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级高端科研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有待突破,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二是重点领域改革有待破局。学科布局与方向凝炼、人才引育与人事制度、科研组织与评价激励、资源汇聚与优化配置等重点领域的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突破;南海校区转型提升、教职工薪酬分配、青年教师住房、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公共用房改革、周转房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还亟待解决。三是教师教育特色有待彰显。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力量分散,卓越师范生培养有待加强;对接教育改革实践不够紧密,解决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能力不足,面向未来教育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引领粤港澳区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国家教师教育重大战略的作用不够突出、地位不够凸显。四是干事创业精神有待提振。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一定程度地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不足;有的党员干部视野格局不宽、改革创新不足、责任担当不够、能力水平不高;个别单位和同志工作不思进取甚至推诿扯皮。五是党建思政工作有待加强。党建科学化水平有待增强,教师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发挥;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改进和重点解决的。

同志们,回望历史,八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华师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团结奋进、锐意开拓,走过了一条艰难13曲折而辉煌卓绝的道路。华南师范大学能有今日之办学成就,是教育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历届班子和一代又一代华师人励精图治、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校友,向为学校发展作出贡献的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向勤奋工作学习、忠诚奉献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与战略安排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断提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伟大时代;是全面开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和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彰显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谋求世界中心地位的伟大时代。华南师范大学必须立足新时代,抢抓新机遇,确定新目标,谋划新发展,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一)奋斗目标

当前,我们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崛起势不可挡,正加速走向世界的中心,广东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正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华南师范大学必须立足广东,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对接广东重大发展需求,与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从高等教育发展来看,中国高等教育 整体进入世界中上水平, 开始冲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方阵,广东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批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华南师范大学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办学水平,在若干学科领域努力追求世界一流,与中国一流大学同台竞技,向世界高水平大学对标看齐。从教师教育发展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广东率先启动实施“新师范”建设,致力于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探索未来教育学习创新模式,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同向同行。

使命召唤担当,方向引领未来。身处这样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代,面临这样一种新的机遇挑战,面向2050年,华南师范大学必须确立新的奋斗目标,这就是: 扎根中国大地、矢志教师教育、追求世界一流,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 。

(二)总体思路

自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以来,华南师范大学总体上实现了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单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师范大学、地方院校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三大历史性转变”。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面向2050年,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我们必须奋力推进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 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 。就是要以研究为引领,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努力培养和造就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要瞄准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前沿,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颠覆性创新技术,努力成为国家和区域科研创新的动力源和辐射站;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 由综合性师范大学向创新型师范大学转变。就是要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创新教师教育理论、方法和模式,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引领者和教育家;要对接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引领性研究,打造国家和区域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供给高地;要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冲击,抢占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地,探索构建未来教育与学习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 由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向世界高水平大学转变。就是要主动融入全球高等教育竞争,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深度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引育一批世界知名科学家和学术名家,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参与度和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要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和科研平台,布局一批对标国际前沿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并跑、领跑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

(三) 战略安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三大历史性转变”,既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传承,也是面向新时代事业发展的创新。我们必须坚定方向,稳扎稳打,分步推进:

第一步,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全面开启“三大历史性转变”新征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到2023年建校90周年之际,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师范大学前5名和国内高校前50名,跻身亚洲高水平大学行列,个别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形成中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新格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步,建成引领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流大学。全力推进“三大历史性转变”新发展,经过十五年左右的奋斗,力争到 2033 年建校 100 周年之际,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师范大学前 3 名和国内高校前 40 名,接近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形成中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新格局,初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发展态势。

第三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力争到 2050 年建国 100 周年前后,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师范大学前 3 名和国内高校前 30 名,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行列,一批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稳定形成中国师范大学“北上广”三足鼎立新格局,完成“三大历史性转变”新使命,总体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


三、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

同志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五年是学校推动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为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五年。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要按照学校党委的总体部署,以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和“新师范”“三大建设”为统领,全力推进改革发展,谱写华南师范大学新的历史篇章。

(一)坚持一个根本:立德树人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亘古不变的核心使命。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自觉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18班人,作为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构建新时代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力加强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组织网络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深化“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增强思政育人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担当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要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本硕/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鼓励支持学生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课题,引导学生面向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开展探究式学习和原创性研究,大幅提升学生深造率,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追求卓越、自主发展。要创新人才国际联合培养机制,推进学科专业国际评估认证,大力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双百留学计划”,深入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大规模的学生国际联合培养,增加学生国(境)外校园经历,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努力培养能深度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全球竞争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要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人才培养”计划,多种途径建设海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强化卓越计划、特色专业、联合培养基地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强化质量监控,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突出两大战略:学科水平上台阶、教师教育出特色

提升水平和彰显特色是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们既要面向学术科技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整体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也要面向教师队伍建设新形势和教育改革发展新需求,强化学校教师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努力构建综合性和特色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是推动学科水平上台阶。学科是大学建设发展与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着力优化一校三区学科布局,积极应对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超前布局一批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扶持一批基础扎实、势头良好的优势学科,调整一批建设滞缓、方向陈旧的落后学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适应高水平师范大学发展的学科架构。要深化一流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打造对标国际、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世界一流学科特区,集中力量把物理学和心理学建设成为具有学术开拓性、引领性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学科,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要大力实施学科提升计划,完善学科分层分类发展机制,分层分类推动学科登峰冲顶,促进学科建设精准化和精细化,总体形成“特色教育学科、一流基础学科、高水平应用学科、亮点纷呈术科”的学科发展格局。要加强第三方学科评估,定期开展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强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激发学科竞争发展、追求一流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二是推动教师教育出特色。教师教育是学校立校之本与活校之源。我们要坚定不移当好中国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切实承担起新时代国家振兴教师教育的伟大使命。要构建完善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积极打造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打造职前职后一体、普教职教沟通、校内校外协同、国内国外衔接、线上线下融合的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推动完善教师教育的专业标准、资格认证和评估体系,着力培养引领教育教学变革和推动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和教育家。要积极抢占未来教育制高点,主动响应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深化“互联网+”“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建设国际领先的教师教育云平台,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智慧学习,努力探索引领未来创新型社会发展的教育学习新形式、教育技术新变革、教师教育新模式。要大力推进教育硕士公费培养,发挥附属学校推动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的引领示范效应,建设一批高水平核心智库和地方教育发展研究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改善全省基础教育师资学历结构、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港澳高校及国际知名大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广泛汇聚国(境)内外教师教育优质资源,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高起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深入推进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和体制机制改革,引领全国乃至国际教师教育创新,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师范大学提供强大动力。

(三)抓住四个重点:“两高两化”

打造人才队伍高地和科研创新高地,大力推进国际化和信息化,是现阶段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学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乃至变道超车的重要抓手。

 一是打造人才队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深入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完善教职工荣誉制度建设,发挥优秀教师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大力实施“高青人才倍增计划”,优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引进政策、程序和工作机制,着力发挥学院和学科引才积极性,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储备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学术后备人才。要大力实施学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完善人才成长发展通道,加大人才项目后备人选储备力度,推进青年教师前四年专职科研制度,实质性帮助青年教师解决事业起步阶段面临的困难。要完善岗位职责与考核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机构、编制、岗位和工作职责的核定,分层分类建立岗位职责,明确聘期任务,强化考核管理,稳步推动“能上能下”22“非升即转”和“非升即走”,着力激发人才队伍活力。要改革和完善薪酬分配体系,构建基于聘期任务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基于高端业绩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加快推进校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待遇并轨工作,扎实推进基于绩效奖励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努力把教职工收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打造科研创新高地。要创新科研平台组织模式,深化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整合优势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和智库的新突破。要加强重大项目和成果培育,瞄准学术前沿领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和重大成果进行重点培育,努力取得更多更大自主创新成果,争取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要构建和完善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机制,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明显、运行机制灵活、服务能力突出的地方研究院、产业研发院、高端智库、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一批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和重要决策咨询报告,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深化科研评价与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原始创新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并重的科研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大幅提升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积极搭建对接战略性产业和龙23头企业的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激发成果转化积极性,为建设引领科学研究和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大力推进国际化。要大力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快推进南海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领先水平和标志性的南海国际校区。要积极深化重点国际区域交流合作,大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常态化的“一带一路”主题学术交流机制,显著提升学校在东南亚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师生中外双向交流合作,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支持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刊物任职,鼓励支持学生和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大力加强教师海外研修,积极扩大国际教师和留学生规模,加强全英专业和国际课程建设,加强孔子学院、海外附校、海外基地、海外校园建设,积极探索“走出去”发展战略,提升师生的国际参与度、国际话语权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借鉴国际知名大学先进办学经验与模式,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改革,参照国际可比性指标,加强国际评估认证,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搭建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四是深入推进信息化。要组建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统筹布局和整体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与推动执行,构建决策——执行——服务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要优化校园信息化基础平台环境,加快推进智慧校园软硬件条件建设,健全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加快完善支撑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公共信息化资源平台、图书文献信息数据库和知识服务平台。要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层次变革,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规模化与常态化,通过智慧学习、移动学习、共享学习等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适应未来教育学习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要以信息化优化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以“三个一工程”(一张表、一站式服务、一键决策)为重点,推动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决策,促进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四)强化三个保障:治理能力、资源条件、精神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强有力的资源条件保障和具有高度共识的精神文化支撑与保障。

一是提高治理能力水平。要按照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向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学校章程,深入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决策机制,强化决策的督办与落实;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拓宽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渠道,强化大学的学术共同体底色;完善教代会、学代会等师生员工民主参与管理机制,健全理事会运行管理。要切实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晰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强化二级单位目标绩效管理,完善二级单位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学术分委员会和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学院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要完善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优化调整多校区治理机制,完善机关管理服务部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强化责任担当,强化沟通协调,强化师生满意度评价,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资源条件保障。要提高资源筹措能力,加强各地、各级、各类校友会建设,强化教育基金会的资源汇聚功能,提升国有资产和校办产业的增值能力和资源贡献度,充分调动校院二级筹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办学经费持续稳步增长。要强化资源统筹配置,确保学校资源优先向重点领域倾斜投入,向绩效优秀的单位倾斜投入,切实发挥资源配置的绩效导向与杠杆调节作用。要加强校园基础条件建设,统筹优化校园规划布局,加快建设实验大楼、学生公寓、教师公寓等基础设施,加强附属学校、仪器设备、实验测试、图书档案、学报期刊、医疗卫生和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园综合治理,下大力气清除校园违章建筑,打造高水平现代化的和谐美丽校园。要大力提升后勤服务和民生福祉水平,切实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全力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千方百计筹措资源,关爱和帮助特殊困难师生,为师生提供舒适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保障,大幅提升教职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是弘扬大学精神文化。要弘扬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文化,始终铭记学校九载十迁而办学不辍的艰苦创业历程,始终与国家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强化全体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鼓起勇气、撸起袖子,以趟深水、涉险滩的勇气直面改革难点痛点,克服改革阵痛,推动改革破局。要弘扬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精神文化,始终铭记“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社会之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大学的学术共同体属性,大力培育以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学术文化环境。要弘扬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把教书育人、德才兼备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广大学生静心求真向学。要弘扬开放包容、面向世界的精神文化,树立全球视野,以开放的胸襟和世界的眼光虚心学习国际标杆,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塑造谦逊进取的国际形象,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志们,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放眼长远,还是着眼当下,决定发展的关键一招就在于深化改革。面向新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奋力推进新的“三大历史性转变”,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要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改革统领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紧紧抓住学科布局调整、岗位职责考核、薪酬分配激励、科研组织评价、办学条件改善、资源优化配置等当前学校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加大攻坚力度,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要鼓励和支持二级单位和学科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自主探索改革创新的新机制和新道路,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动力与活力。要狠抓落实,强化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改革毅力和战略定力,加强改革督办,强化落实问责,不见实效决不收兵。要深入总结学校八十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文化传统,凝炼华师精神,形成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指引方向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营造锐意创新、迎难而上、敢于担当的改革文化氛围。同志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改革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成功走出了一条辉煌卓绝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要坚持改革再出发,以昂扬进取的奋斗者姿态,28共同开创华南师范大学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四、开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推进“三大历史性转变”,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关键在党。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党委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的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方向引领和政治保障。

(一)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增强党委的政治领导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华南师范大学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要提高党委的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严格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强化党委决议事项督查督办制度化建设,完善办理事项反馈机制,做到凡是党委的决策一定要坚决执行,绝不允许打折扣,更不允许应付了事,确保将党对学校事业的重大部署和各项要求执行到位,增强校党委的威信力和号召力。要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大力弘扬忠诚质朴、公道正派、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实施“理论铸魂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化课程思政化改革,增强师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的能力,为坚定信仰、有效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奠定科学理论基础。要实施“价值引领工程”,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党员干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投身学校改革发展。要实施“思想融入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讲力度,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重大论断和重要指示不折不扣地转化为学校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

(三)着力建设一支推动改革发展的干部队伍。要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旗帜鲜明地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要完善干部培养培训机制,立足学校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着力培养一批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精准化培训,有计划选送一批科长和处级干部到上级机关、地方政府以及国内重点高校挂职锻炼,全面提高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要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和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管理,出台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加大对不作为不担当干部的问责力度。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引导各级干部把精气神凝聚到学校干事创业上来。

(四)大力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重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规范和完善基层组织设置,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完善基层组织设立、任期和职数设置,推动党建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将党组织嵌入新兴学术组织、科研团队项目、社会实践活动和网络学习生活等组织和活动,强化教师党支部建设,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提高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规范和严格组织生活,实施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落实将组织生活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形式,增强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增强党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要加强党员发展,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重视在高知群体、优秀青年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党员队伍。要落实党内激励和关怀帮扶机制,定期对作用发挥好、工作业绩突出的党员进行激励表彰,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和定期走访慰问。

(五)狠抓作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严肃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贯穿学校事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确保管党治党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加强作风建设,持续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定不移反对“四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完善监督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监督工作体系,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对全校所有二级单位全覆盖。深化细化廉政风险防控,构建覆盖全校范围的全领域、多方式廉政排查体系,增强工作透明度,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水平。

(六)全力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学校建设事业发展离不开广大群团组织的参与和支持。要支持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做好港澳台侨工作,构建统一战线工作大格局,引导广大统战成员自觉聚焦“三个转变”发展战略,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要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强化政治引领,推动改革创新,切实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要加大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工作力度,引领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加强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让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最大限度支持群团组织和成员融入到学校干事创业的洪流中,提升各方力量在实现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远景目标伟大实践中的参与感、荣誉感和幸福感,为学校事业持续发展汇聚最广泛的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风正时济,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团结带领广大师生用奋斗拥抱新时代,用实干开启新征程,为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全力以赴!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华南师范大学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通讯员:党代会秘书组 组织组 | 来源:党代会宣传组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