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全国各地非遗舞蹈“跳”进华师!

2018-11-30 09:10:06

2018年11月30日南方+:

全国各地非遗舞蹈“跳”进华师!

左手叩着红色彝族烟盒,一边弹拨发出脆响一边跳起舞来。11月28日,“非遗”舞蹈进校园(2018)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云霞和学生一起舞蹈,将民间舞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赢得阵阵喝彩。

非遗”舞蹈现场

今年的活动以“非遗”舞蹈进校园为主题,旨在携手全国同行共同构建一个舞蹈文化传承的共同体,让中国大地上的“非遗”舞蹈“活起来”。来自全国各省市艺术院校代表将齐聚一堂,通过非遗舞蹈作品展演、专题讲座、大师工作坊、传承人工作坊、精品课例展示、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从舞蹈教育、文化传承、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认为,“非遗”是需要传承和创新的。他强调,“非遗”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传承“非遗”舞蹈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它,让后人更多地看到这些东西,另一方面,“非遗”舞蹈是艺术创作的资源库。“非遗”舞蹈是最民间的舞蹈,是民间的记忆,传承“非遗”舞蹈就是要尊重这些民间舞蹈,捕捉民族的丰富性;同时舞蹈创作者要积极创作经民间舞蹈提炼出来优秀的艺术品,使其走向舞台,发扬岭南特色。他建议在非遗舞蹈集中的地区可以建立非遗舞蹈保护区。

非遗”舞蹈排练

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交流,除专题讲座外,本次论坛采用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大师工作坊及非遗传承人工作坊,以现场教导学生非遗舞蹈的形式,直观地向与会专家教授展现该舞蹈的特色。

“地方高校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收集、保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王晓兵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就是为了将“非遗”舞蹈的影响辐射到岭南大地,让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知道“非遗”舞蹈需要代代相传。一位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老师在工作坊教的舞蹈特别好玩,让我对‘非遗’舞蹈更感兴趣了。”

【记者】姚瑶 实习生/孙境怡

【校对】冯志坚

【编辑】 邢泽鑫

报道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811/29/c1710798.html

2018年12月6日羊城晚报:

岭南非遗舞蹈该怎么保护?看看华师怎么做

岭南地区有丰富的非遗舞蹈资源,据统计,1-4批国家级非遗中,广东已有龙舞、狮舞、瑶族长鼓舞、英歌等传统舞蹈大类项目9个,省级非遗传统舞蹈项目70个,是名副其实的传统舞蹈大省。为了展示和交流近年来非遗舞蹈保护的丰硕成果,11月28日至12月1日,“非遗”舞蹈进校园(2018)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山西、新疆、重庆、河南等全国各地的115个院校共聚一堂,踏歌而行。

唐桥辛二公现场亲授舞蹈

非遗传承人现场亲授舞蹈

“有鼓必有长鼓舞”,连南排瑶大长鼓舞在民间广为流传,是瑶族人民佳节必备的舞蹈。瑶族“鼓王”唐桥辛二公已年过八旬,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就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驻“工作坊”,现场亲授舞蹈。与唐桥辛二公一道,还有英歌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炳光、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度教授等大师专家,他们将现场展示并交流他们的绝活心得。

本次,唐桥辛二公带着儿子唐桥好三和孙女唐乔琳来到本次工作坊亲授舞蹈。大迈步和小跳步结合,每个人都融入到铿锵有力的鼓点里。一个小时的授课后,唐桥辛二公跳得满头大汗,同学们亦回味无穷。他强调,鼓敲得响,才代表人有力量,这是长鼓舞的精髓所在。“我每个星期都免费教当地的小学生,整整十年了。”唐桥辛二公骄傲地说,“我的徒弟男女老少都有,现在有六百多人了,我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上次去采风时,我们便想邀请他来华师传授最地道的长鼓舞。”华南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回忆起唐桥辛二公扬鼓的情景,“这位八十多岁的老者冒着大雨在田间带着大家一起跳长鼓舞,壮观且感人。”王海英表示,广东的非遗舞蹈资源非常丰富,需要人们去研究和保护。本次开设非遗工作坊,能够让老师同学们近距离地感受非遗地魅力,潜移默化中领略岭南文化,未来也希望能够形成常态化机制。

牛王舞

原汁原味传承岭南特色非遗舞蹈

时至今日,王海英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华师舞蹈系初次接触到非遗舞蹈的情景:“06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展演时,著名舞蹈家陈翘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中唯独没有岭南舞蹈,她说,华师应该传承岭南大地的舞蹈作品。我们听了深受震动,于是从首届舞蹈硕士研究生开始,华师就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岭南舞蹈文化与教学’专业,并组织舞蹈系的教师们着手进行岭南舞蹈的整理和研究。

王晓兵是舞蹈专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如今也是华师舞蹈系的老师,同时还是广东钱鼓舞的研究专家。他说,传承钱鼓舞这项非遗舞蹈并不容易。当初他去陆丰县拜访民间老艺人时,由于当时的观念限制,九年时间里,他去了两次都没能见到老艺人,直到“三顾茅庐”,老艺人被他的诚意打动,才终于亲眼见到了钱鼓舞。如今,钱鼓舞在华师师生们的保护和传承下,《彩云追月》《新彩云追月》等舞蹈先后获得了新加坡华人艺术节创作金奖、广东省第五届岭南舞蹈大赛表演晋江、创作金奖、作品金奖等奖项。

王海英强调,非遗舞蹈本身只能活态传承,是不能“创新”和“改编”的。为了原汁原味地传承非遗舞蹈,华师舞蹈系的硕士生们,三年内要有12次小采风、6次中采风、3次大采风。采风时,师生们有时凌晨4点钟就起床观看民间艺人们化妆直到最后表演结束。“我们应该通过原汁原味的舞蹈认识到祖先对自然、生命的抗争和进取,明白民族精神的不屈和强大。”王海英说,舞蹈传承不仅要传承“形”,更要传承“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每一种仪式,都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华师安排同学们在舞蹈室里练动作,在理论课上传内涵,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非遗舞蹈的特殊意义。

非遗舞蹈现场表演

岭南非遗舞蹈传承虽有困难但不能放弃

岭南非遗舞蹈在华师音乐学院师生们的努力下,已渐有起色。王海英说,非遗舞蹈原生态保护和非遗元素的舞台创作要“两条腿走路”。这个理念被证明是成功的,华师根据国家级非遗连南“瑶族长鼓舞”创作的《喊瑶山》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专业组一等奖、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十佳作品”,凝练国家级非遗“英歌舞”的《英雄花》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类专业组一等奖;第四届岭南舞蹈大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作品金奖、服装设计奖。

虽然形势渐好,但挑战依然严峻。“非遗舞蹈传承的现状不理想。”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说,“但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保护与传承非遗舞蹈。非遗舞蹈怎么进校园,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此外,广东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蔡享丽说,某些非遗舞蹈民间艺人逐渐缺失,导致创作自由度过大,非遗舞蹈还面临着需要规范等问题

王海英表示,目前传承岭南非遗舞蹈最缺的,就是资金和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承人年岁渐长,需要有接班人,而针对岭南非遗舞蹈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亟需出版发行,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推广,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此外,岭南非遗舞蹈还需要更大的表演平台、宣传平台和教育平台,她希望学校和相关部门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给予非遗舞蹈的学习时间。“我们需要打破文化和心态的壁垒,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中来。”王海英说。

与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江东说:“舞蹈承载着民间的记忆”。近年来,随着岭南非遗舞蹈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艺术水平限制、难以市场化、某些企业滥用非遗概念等难题也始终困扰着岭南非遗舞蹈乃至整个非遗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江东表示,非遗要保护,也要传承,岭南非遗舞蹈虽然面临困难,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个巨大的民间艺术资源库。“我们是中国人,传承岭南非遗舞蹈是我们的责任所在。”王海英说。

【记者】孙唯

【编辑】白茶

报道链接:http://news.ycwb.com/2018-12/06/content_30147296.htm

2018年12月5日广州日报:

身姿灵动裙裾飘扬,115所高校齐聚舞出“非遗”风采

“非遗”舞蹈进校园(2018)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日前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非遗”舞蹈进校园,邀请了来自北京、长春、山西、武汉、新疆、重庆、河南、延边等全国各地的115个院校。各校师生和民族舞者们共同传承“非遗”舞蹈。

身姿柔软婉动,裙裾招展飘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李美静表演了独舞《紫陶灵》。从缓慢幽沉到轻盈灵动,她用柔韧的舞姿刻画了一尊傣族陶艺逐渐成型的过程。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国内舞蹈最高学府北京舞蹈学院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携其非遗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进行专场演出。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表示,“非遗”舞蹈的展示依靠的并非是学者的创作和编排,而是通过舞者肢体的诠释,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地域老百姓的本体性。

本次“非遗”舞蹈进校园,华南师大音乐学院还邀请到了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教学。连南排瑶大长鼓舞的瑶族“鼓王”唐桥辛二公和英歌舞传承人林炳光,两人同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

十余年来,华南师大舞蹈系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为发展思路,推出了系列作品。华南师大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说:“各地都在为传承非遗舞蹈做出相应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根据岭南特色用舞蹈传承我们的地域文化呀!”于是便诞生了分别展现潮汕地区地域特色和瑶族、黎族民族特色的《鼓乐》、《喊瑶山》和《海椰林》,而这三支舞亦代表华师传承岭南文化的成果,出现在开幕式的舞台上。

本次活动的形式内容丰富盛大,包括了专家专题讲座、传承人工作坊、名师工作坊、青年工作坊、精品课例展示、圆桌会议、论文报告会等。“艺术类的专业院校以听、演为特色,我们师范类院校还要加一个‘教’,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全方位培养人才,这样我们才能把‘非遗’舞蹈本身具有的艺术魅力大范围地传承下去。”王海英解释。

【记者】徐静

【编辑】楚丽生

报道链接:http://www.gzcankao.com/news/detail?nid=307010

2018年12月7日南方都市报:

为学最纯朴瑶族舞蹈,广州90后大学讲师拜师连南“鼓王”

杂乱的院落里,“嘣咚嘣咚嘣咚”的长鼓声清脆入耳,黄冬赟背着约90厘米高的长鼓,跟在一名身穿传统服饰的老人后面,边打鼓边抬腿踩节奏,旁边一名年轻女孩不时指点。这是华师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黄冬赟展示她在非遗传承人唐桥辛二公的家里学习瑶族长鼓舞的场景。

学生学习广东排瑶大长鼓舞

瑶族“鼓王”亲传弟子

连南排瑶大长鼓舞在民间广为流传,2008年广东连南“瑶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桥辛二公是瑶族长鼓舞的“一代宗师”,被誉为瑶族“鼓王”。今年5月,77岁的唐桥辛二公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排瑶大长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如今黄冬赟为华师音乐舞蹈系中唐桥辛二公唯一的亲传弟子。

“唐桥辛二公的家里我去过两次,第一次去正好当地耍歌堂,结识了唐桥辛二公的孙女,第二次碰上了油岭村20年一度的家族耍歌堂。”黄冬赟说,两次都碰上节庆,也让她充分感受到了瑶族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地人并不认为他们是在跳舞或从事什么舞蹈活动。”黄冬赟说,对他们而言,鼓舞不是艺术形式而更像是从心灵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虔诚,舞情、舞律、队形构图在这里没有更多的价值和意义,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必须跳,必须击鼓起舞,这是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今年的“非遗舞蹈进校园”活动中,华师音乐学院舞蹈系邀请到了唐桥辛二公及其儿子、孙女等,祖孙三代人齐聚大师工作坊,他们身着传统服饰,带上家族自制长鼓,与黄冬赟一起在敞亮的舞蹈室里向所有参会者展示了最纯朴的瑶族舞蹈。

70后讲师十年遍寻钱鼓舞

王晓兵是华师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本科与研究生都攻读华师舞蹈系专业,对钱鼓舞尤为钟爱,是从学生辈成长起来的非遗舞蹈传承践行者。

广东钱鼓舞流传于汕尾城区、陆丰市东海镇、碣石镇以及大安镇等地,以表演中女角手持铜钱装饰的八角形单面皮鼓为典型标志,2006年5月钱鼓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在钱鼓舞的原流传地只剩下东海镇还保留有相对传统的钱鼓舞,其他村镇几乎已经没有人会跳了。”王晓兵回忆,早在2007年,他还在念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就多次前往东海镇和碣石镇,寻找当地的钱鼓舞传承人。

“那会儿当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还不太强,找了许多当地人,都不知所以然,真正会跳的老艺人寥寥几名,特别难找,即使找到了人家也不太愿意将自身绝活儿传给外人。”王晓兵说,无奈之下,他辗转联系到了钱鼓舞老艺人洪木潘的学生唐丽卿和陆丰文化馆原馆长林友旦,向他们了解了大量当地钱鼓舞的情况。

因此机缘,王晓兵撰写了多篇关于钱鼓舞的学术论文,与学院老师们一起参与了钱鼓舞的教材撰写。华师也在钱鼓舞上取得了较大成就,2014年研究生邓茜以钱鼓舞为元素创作的舞蹈《彩云追月》获新加坡华人艺术节创作金奖与表演金奖,2016年王海英等主讲的《广东钱鼓舞素材课》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质课程”。

一直到今年,当地对于钱鼓舞的保护宣传有了很大改进后,王晓兵才终于见到了陆丰钱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洪木潘。“今年5月我带着研究生再次来到陆丰,经过多番努力,终于见到了老艺人洪木潘。”王晓兵说,双方语言不通,只能依靠唐丽卿逐句翻译,所幸老人也十分乐于传授。在洪木潘家里,王晓兵和学生一起向他展示了华师钱鼓舞的编创成果,老艺人直呼“太美了!”

【记者】尹来

【编辑】任国庆

报道链接: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181206121903.html

作者/通讯员:姚瑶 孙境怡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