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受聘我校

2018-10-12 11:43:28

10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麦康森教授受聘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朱孔军 、科技处处长聂瑞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冯启理、院党委书记黄荣晓及生命科学学院近200名师生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沈文淮主持。

受聘仪式上,沈文淮介绍了麦康森院士的学术经历以及在水产养殖方面的杰出贡献。沈文淮指出,麦康森院士的加盟对学校的发展,不仅能更好地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工作,还能对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起到巨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随后,朱孔军为麦康森院士颁发了双聘院士证书。朱孔军强调,生物和水产养殖学科是华师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未来高水平建设中重点扶持的两项主要学科之一。在此背景下,麦康森院士受聘为我校双聘院士,并筹备成立现代水产养殖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必将显著提升我校水产学科的建设水准,带动整个生物学科的发展,搭建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朱孔军同时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麦院士开展工作,做好服务保障,为麦康森院士及其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麦康森院士表示自己非常荣幸能加盟华南师范大学,并对过去四十余年水产研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与各个阶段进行了精简的总结与展望。同时,他也表示出了自己对在华师工作的期待。

简短的受聘仪式之后,麦康森院士作题为《鱼类对饲料蛋白高效利用的调节机制》的学术讲座。他认为中国的3000年水产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的水产业暴露出了中国水产过度追求产量和规模而忽略了品质和环境以及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他提出了要把最佳效应作为指标,适度利用资源和注重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深度联系起来。

对于水产具体问题,麦康森院士认为主要集中在鱼类饲料研制方面,因为研制的饲料对于鱼类生长以及人类资金投入,还有环境保护都有很多关联。而中国的水产业对鱼粉的消耗占据了全世界的1/3,这不仅是我国资金的一个负担,而且也与人口增加而对鱼需求增加产生冲突。饲料的研究可谓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难题,具有重大意义。鉴于自然界中一些鱼的发现,他认为可以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而实现脂肪向蛋白质的转化,通过深入研究体内氨基酸库中游离氨基酸高效分子的循环利用来减少蛋白质的流失。此外,麦康森院士也提出了从熊猫奇特食性以及草鱼食性变化的启示,认为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来改变鱼类的味觉受体基因,相对强化甜味受体基因而达到提高饲料利用率的目的。对此,麦康森认为营养学家与遗传学家在这方面都有着宽阔的舞台,合作对问题研究都很大帮助。同时,麦康森也注意到了饲料可能给鱼类和环境带来的不适应,指出了饲料研究还有很多功夫要做,表示了他对这个研究的强烈决心。

报告结束之后,麦康森院士还和现场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研究生们进行了交流。


麦康森院士简介:

麦康森是水产动物营养学饲料专家。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1995年获爱尔兰国立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际鲍学会理事。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和国际鱼类营养学术委员会委员。

麦康森一直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和研发工作。在探索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发展模式,研究并构建重要养殖代表种的基础营养参数公共平台,开创贝类营养研究新领域,技术集成与创新成功开发鱼粉替代技术、微颗粒开口饲料配制技术、环境和食品安全营养调控技术,及成果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完成的鲍营养学的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海水养殖鱼类营养研究和高效无公害饲料开发2005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著作7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参与组织了国家高技术海洋领域、国家攻关与支撑计划水产领域“十五”到“十三五”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作者/通讯员:马致远 房煜崴 戴玉玲 |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