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时讯 /2018-6-19 9:1
青春演播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校团委|作者:张晓翰|摄影:陈雅芝 刘依青 李宁|编辑:杨柳青
4870

6月15日,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题的第十一期“青春演播厅”在石牌校区举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授及来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代表作客其中,畅谈汉语国际教育及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学校副校长吴坚,校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岩,校团委书记林伟涛,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梁铁祥,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左鹏军、党总支书记刘凌出席,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学生会指导老师和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三百名师生现场参与,更多师生通过我校手机教师直播网收看。

以1988年“汉语言文化中心”开始招收留学生为标志,我校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三十个春秋。三十年来,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育形成汉语老师、合作建立孔子学院、选拨输送汉语教师志愿者等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格局,迄今已培养数千名外国留学生,为世界输送200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青春演播厅(第11期)嘉宾

联结世界,用切身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当天晚上,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王葆华教授,以及在海外开展汉语教育志愿服务的姜小飞、李弘飞,作客青春演播厅。师生齐聚一堂,讲述这些年来奋斗在汉语国际教育第一线的亲身经历。

青春演播厅(第11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战线上的一位老兵,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这个专业跟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的发展、综合实力紧密相连。”王葆华教授是华师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和见证人之一,自1988年至今始终坚守在教育学第一线,教过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培养80余名中外研究生及3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王葆华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从专业硕士的培养方向、成长突破和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方面讲述我校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情况,解读新时代下华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承担的新使命。“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姜小飞刚从美国归来。从2014年开始,姜小飞先后在柬埔寨、韩国和美国担任汉语教学志愿服务工作,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姜小飞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克服和适应不同的教育体系下带来的诸多困难。在姜小飞美国犹他州在课堂上采用推行“沉浸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中文课堂上学习数学、社会科学等科目,“只能说外语而不能借助于任何母语,这有助于学生用中文去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听到更多的中文。也许刚开始学会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但是量变会逐渐演变成质变。”

李弘飞的汉语国际教育志愿服务地在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上。平日里除了为当地居民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外,李弘飞的团队还为当地举办如借助春节、中秋节和中国电影节等元素举办文化活动。到后来,不在孔子课堂学习的居民也认识了李弘飞,亲切地称呼他 “那个中国老师”。2017年7月,李弘飞还临危受命,负责中库建交二十周年纪念活动中的与会人员参观孔子课堂部分。活动当晚,李弘飞还有幸被邀请出席中库建交20周年的国宴,“听到特使和库克总理对孔子课堂和汉语教师的高度评价,觉得人生值了。”

在工作之余,李弘飞乘坐环岛公交多次,一条条街道、一个个路口去认识库克,最终绘制了第一张库克群岛的中文地图。这份地图现在也得到库克旅游局的认可,准备用于服务中国游客。李弘飞临走之前,当地电视台为他专门做了一条新闻报道,向全国各岛播送了他即将回国的消息。当地友人还亲手制作并赠与他一套毛利人舞蹈服,“这是无价的。一是在岛上,没有人会为一般游客收费定做,他们只给自己或者参加跳舞比赛和节日庆祝的亲人好友制作;二是这套服装代表着库克毛利人文化的艺术品,也象征着中库友好的纪念。”

青春演播厅(第11期),志愿者李弘飞展示库克群岛当地专门为其定制的毛利族节庆舞蹈经典服装

融入中国,以多彩青春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1年,华南师范大学与拉脱维亚大学合作,创办了拉脱维亚第一所孔子学院。目前已合作建立了三所孔子学院,其中两所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截止今年,来到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已到四十四万,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也来到华师。本次青春演播厅也邀请三位留学生分享他们与华师的故事,分别是: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依达丽、来自苏丹的阿木,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詹辉鸿。

青春演播厅(第11期)录制现场

依达丽告诉大家,在家人的影响下,她从小喜欢向往着这个东方国家。依达丽与华师的第一次相遇,却是出于缘分。“当时我乘错公交车迷了路,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大学,但是觉得这个地方充满正能量,所以就来到这里读书。”在填报志愿时,依达丽的家人曾经劝她选择商贸专业,但依达丽坚持选择师范,为此还与家人发生过争执。“现在我确定,我要终生致力于汉语教学,希望我以后能出版一本汉语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母语为俄语的学生学习者做出自己的贡献。”

留学生嘉宾在青春演播厅(第11期)现场背诵唐诗

阿木来自苏丹,曾经参加2013年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并获得总排名第十一名的成绩。“我是2009年开始在华师学习,在开学前2个月就开始学习汉语、抄写汉字。”在青川青春演播厅现场,阿木用熟练的汉语朗诵了一首《诗经·关雎》,讲了一段绕口令,“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流利的汉语博得满堂掌声。

与前面两位分享嘉宾不同,詹辉鸿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是第三代华人,我的父母以及我们都是在印尼出生的。从18岁来到中国后,我再也没有长时间离开中国。” 詹辉鸿是2004年来到华师,恰逢华师创办国际文化学院,他成为了该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为了帮忙对外招生,当时詹辉鸿制作并印刷了一批印尼语的华师简介回印尼宣传,并在接下来的招新工作中接待了许多来自故乡的留学生。在这些工作中,詹辉鸿积累的许多资源和经验,幸运的赚到第一桶金。现在詹辉鸿创办了广州展仕星电子产品有限公司,每年都接纳来自华师的实习生,用这种方式回馈着母校。

现在,王葆华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学前线,致力于让华师成为国内汉语教师志愿者派出的名校之一;姜小飞正在整理多年来的志愿服务经历,沉淀自我,并计划下一次的汉语志愿服务;李弘飞依旧与南太平洋库克群岛的友人保持着良好联系,不时为当地汉语教学出谋划策;依达丽专注于专业学习,阿木继续专研博大精深的汉语,詹辉鸿则教自己的宝宝背诵唐诗。

青春演播厅(第11期),学生回校探望王葆华老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联结世界与中国,促进民族与民族和谐交流的进程中,华师一直在路上。

青春演播厅(第11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