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在一场残障人士公益跑的活动现场,心理援助志愿者张炯理看到台上坐着轮椅的黄莉,有些百感交集。
十年前的汶川地震,黄莉被埋在废墟下94个小时。后来,她被送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黄莉遇到了当时还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二学生的张炯理。从此,他们结下了一种无法剪断的牵挂。
1天时间组队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
十年前汶川发生地震后,张炯理便坐不住了,“很急切想做点什么,但情况未明,不能妄动。”
和他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华师心理学院的许多老师。心理学院的刘学兰副院长回忆说,那时她时刻关注着相关消息,“看到一些报道,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的她,也想到汶川去做些什么。
震后第5天,当时的华师副校长、心理学科带头人莫雷接到上级通知,组织专业队伍到汶川地区进行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仅1天时间,队伍就组建起来,并筛选了100多人进行第一次的培训。”想起当时的情况,莫雷至今依旧感慨。“灾难心理学是有的,把它具体到这个层面(震后援助)还是第一次。”
震后第6天,莫雷带领华南师大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第一批队员抵达成都。“当晚通知会有余震,我们就在野外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队员们就赶往都江堰开始了工作。
“我们重点关注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但有的小孩不跟你沟通。”莫雷回忆到,队员们只能主动寻找对象,“我们主要是疏导,甄别下他们受创程度,帮他们建立生活信心等。”莫雷说,那些天,队员们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有时候晚上回来还要和四川师范大学开会总结经验,继续学习。毕竟很多都是新问题,我们边发现,边讨论,边解决。”
一句谢谢震撼了张炯理的内心
5月底,终于争取到机会的张炯理成为第二批前往灾区的援助队员。“我想跟随导师莫雷的步伐,尽自己所能为灾区做点事。我尽了最大可能做好准备,但对究竟能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心里还是没底。”
张炯理第一次走访,就遭遇了“冷板凳”。给他冷板凳的人,正是黄莉的儿子小锐。9岁的小锐第一次见到张炯理时,“一脸的不欢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敌意。他用手推我们出去,不许进门。”张炯理在记录中写道:“这是和小锐的第一次接触。那种冰冷的目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举动,不信任的态度,让我倍感工作难度之大。”
但张炯理深知,小锐需要他更多的关注。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耐心等待、技巧沟通之后,小锐终于开始跟张炯理聊起了天。小锐在张炯理的引导下,分多次跟他聊起了震中震后他的经历和想法,讲他如何看到武警叔叔将废墟下掩埋了94小时的妈妈救出来……小锐画了一个武警战士,并在下面写下:谢谢你救了我妈妈。
张炯理回广州前, 担心小锐产生依恋或者因自己的离开而造成二次创伤,提前一周时间告诉小锐自己要走的消息。小锐慢慢接受了。
但张炯理的心始终放不下,回到广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医院去找小锐的妈妈黄莉。
4个小时的等待后,从手术室出来的黄莉脸上挂着泪,微笑着说:“我知道生命的坚强和意义,我也笑着。”张炯理回忆道,当黄莉知道他是帮扶小锐的心理队员时,连着说了两句谢谢。“她说,张老师,我会一辈子记着你的好,谢谢你那么照顾我的儿子。”这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内心。“也就在这一刻,我在心中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她做一点事情。”
也许是有着前期工作带来的信任,此时术后的黄莉和张炯理聊起了家庭照片上的人,还有她和丈夫的爱情。
“那时我已确定要去当志愿者”
6月22日,在华师第三批心理援助队队长张卫教授的积极支持下,黄莉的妈妈和小锐跟随华师第三批援助队一起来到广州。当天晚上,小锐和妈妈在震后第一次见面。“孩子虽然很想念母亲,见到时却不敢上前,怯怯地站着。妈妈叫他时,他才走到床前。”张炯理说。
黄莉问:“想妈妈吗?”小锐小声回答:“想。”“怕妈妈吗?”小锐没出声,沉默了一会,然后摇了摇头。这一幕,张炯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老师和团队的帮助下,张炯理带着小锐在广州继续延续前期的心理疏导工作。小锐各方面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不肯主动接近妈妈,这让家人有些难过。
7月4日,送走了小锐的张炯理泪眼朦胧,感触良多。“那个时候,我已经确定要去汶川当志愿者了,百般感触,萦绕心怀。”
此后的很长一段日子,在广州的黄莉,在华师、华农等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关照下努力康复着。在大家的鼓励下,她还成为了“赵广军生命热线”志愿者。
直到9月份,黄莉回到成都的医院继续康复治疗。她一起带回去的,还有为有相同经历的人提供帮助的“生命热线”。此时,张炯理也回到汶川当了志愿者。
发挥专业优势华师师生守护更多家庭
这些年,包括华南师范大学在内的社会各界持续多年对黄莉家庭的关怀,黄莉及其家人在面对灾难的态度和坚持,始终让张炯理难以忘怀。
就像是一种无法剪断的责任和牵挂,十年来,在四川一所大学做老师的张炯理,也兼职做着心理志愿者的工作,对黄莉一家保持关注。黄莉和丈夫在社会的帮助下,成立了助残机构“心启程”,小锐也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张炯理也兼职了“心启程”的副理事长。
这十年间,华师的心理援助队,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心理援助的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心理援助工作,在一线灾区建立了四个工作站,共派出23批300多人次参与援助工作,在莫雷、扈中平、张卫、刘科荣等专家和领导的带领下,连续坚持了三年。
此后,华师心理学院范方教授的团队,在灾区开展了长达6年的追踪研究和心理援助,研发“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广泛应用于受灾群众的心理修复,受益家庭达到8000余户。
据不完全统计,这十年间,华师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建、研究及援助的师生,超过千余人次。莫雷说:“我们和中科院心理所成立了临时指挥部,促进了全国心理学同仁面对重大灾难更好发挥心理学作用,体现了我们的价值。”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王宗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