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0十周年:

香港生在华师

2017-08-02 09:48:30

红旗飘扬,紫荆绽放,今年7月我们迎来香港回归20周年。今天小编带你认识几位在华师求学的香港学子!想听听他们的故事吗?一起往下看吧!

 

韩玛莉:“我是一个体验派”

 韩玛莉个人照

形容自己生活了三年的华师,文学院2014级的韩玛莉笑道,“就像一个菠萝包,外表看起来比较普通,不怎么讨人喜欢,但是每次我都是选这一个。”

最初,韩玛莉是通过一个内地教育升学展了解到华师的资讯,“他们告诉我来内地读书,选师范专业可以拿教师资格证”,在权衡各方面的条件后,玛莉选择来华师就读。

2015年,为了帮助香港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校园,华师成立了紫荆花社。玛莉在得知消息后,兴冲冲地跑去竞选。“这是一个难得的体验,那时候全部的香港学生,一共20多个投票选出社委,我被选出来当宣传部部长。”韩玛莉回忆道。紫荆花社在成立后,韩玛莉和伙伴们加强校区之间香港学生的交流,不时举办内部联谊,“大家多多交流,都是挺开心的事。”

2015年暑假,韩玛莉随同学校的招生办在香港招生。“我带了紫荆花社的简介小册子过去,主要给他们讲一些比较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比如生活、社团方面的。其实他们因为不了解这边的生活会有一些误解,但我那时候招的还不错,有6个学生来华师读书。”

提及两次三下乡的体验,韩玛莉觉得十分有意思。“我以前没有接触过下乡义教,当时就想去尝试一下。第一次去了揭阳,玩得很开心,就有第二次到佛山的下乡,今年也依旧决定跟着一家公益机构到云浮义教。”

回想起自己从大一到大三的生活,韩玛莉笑称自己是个体验派,喜欢体验不同的事情,“最近第一次接家教,帮小学四年级的男孩子辅导功课,蛮有趣的!”

 

洪梓竣:“体验不同的生活,找到自己的生存目标”

洪梓竣右二与同学

“我最初就是抱着一个来内地体验的想法来华师读书的。”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来华师读书时,心理学院2013级毕业班的学生洪梓竣这样答道。

抱着“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心态的他,一入学就做出了两个特别的决定。原本不用参加军训的他,希望能多收获一份人生体验,于是主动申请参加军训,选择与同学们一起流汗、一起热血沸腾。军训期间,洪梓竣也遇到了一些“语言障碍”,教官下达的指令常常带着北方口音,他则“完全听不懂”,只好在听到指令后,先看看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动作,再进行模仿,动作往往比人慢了半拍。同样地,因为动作慢半拍被教官批评时,他也听不懂教官的话,只觉得“教官口音很快,一下就说完了”。另一方面,为了更深入地体验在香港难以体验到的住宿生活,洪梓竣申请搬离条件相对较好的港澳生宿舍,与同班同学共处一室。“住宿条件如何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和舍友合不合得来”,洪梓竣和大陆舍友们便十分“合得来”,在班里也收获了几个铁杆兄弟。在他看来,这些决定的背后都是相当宝贵的体验。

“以前我是一个没有生存目标的人,大学期间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洪梓竣就读的是师范班,“凡是师范类、教育类的课程,我都特别感兴趣”,大四实习时洪梓竣去了一所小学,在与学生们相处的过程中,洪梓竣发现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学习之余,洪梓竣最爱的活动是打网球。不同于普通的兴趣爱好,洪梓竣对自己的网球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我要知道怎么打才好,为什么打不好”,自己的网球技术娴熟之后,他开始教别人打网球,“我对教育类的工作都特别有感觉,教人打网球也是”,渐渐地网球从兴趣爱好发展成了他的特长,最终他也找到了一份做网球教练的工作,成功将兴趣与所学结合。

洪梓竣(后排左三)与网球队友

 

邓绍君:“走出自己的小角落”

邓绍君个人照

邓绍君是华师历史学师范专业2014级的学生,中学时期选修了历史的她,对历史这一学科格外有兴趣。入学之初,邓绍君也经历了一段适应期。既要适应老师们各自的普通话口音,又要适应大陆历史专业与香港历史专业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便如此,她仍然对周小兰老师主讲的世界中世纪史和早期中西交流史兴致勃勃,“周老师是我的心头爱”,邓绍君笑着说。

学校每年暑假会组织港澳生去不同的地方开展实践活动,邓绍君大一时去了贵州一带体验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大二时又去了西安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底蕴。“从前在香港,更多会选择去其他亚洲国家游览”,这两次实践活动让邓绍君享受其中,“知道了原来大陆也有这么多值得去的地方”。

学习之余,邓绍君的学生工作也没有落下。作为华师紫荆花社的总社长,她和社员们一起,为就读于华师的港籍学子们服务。一方面传递香港中联办下达至高校的通知,另一方面帮助新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以便迅速融入华师大家庭。除此以外,香港教育局每年都会在香港举办教育展览,旨在让香港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内地的大学。邓绍君已经连续两年为华师“代言”参加教育展览,让香港学生能够得到华师的招生资讯。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鲜有师范教育类的大学,因而对师范大学概念模糊的中学生们会向邓绍君咨询,而她也会耐心详细地答疑解惑。“有几个学生对历史专业有兴趣,同时也觉得历史搭配师范可以多一条职业道路”,因而便与邓绍君交换了联系方式,将华师作为自己的目标院校。

对于2017级即将来华师读书的香港新生,邓绍君建议学弟学妹“尽量多认识内地的学生,不要因为自己是香港的学生就缩回小角落”。

 

周嘉玲:“我最喜欢吟诵《诗经》的《卷耳》”

参与社团风采大赛的周嘉玲

回忆起初次来到华师的场景,文学院2015级的香港学生周嘉玲并不觉得不适应,因为“我家在香港九龙红磡,祖籍在内地的梅州五华。”梦想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她在家人的建议下来到华师求学,一切顺其自然。

对于嘉玲来说,踏进华师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和同学的沟通和相处。“那时我的普通话很差,自己又一个人和三个大四的师姐住一个宿舍。”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兼班怕她落单,经常在收班费、登记资料的时候都找嘉玲一起去每个宿舍走一走,能够多认识班里的同学。

慢慢适应和同学们的相处后,周嘉玲开始找寻自己的生活节奏。刚开始,因她对华师的一些课程学习得有点吃力,但同班同学给了她不少帮助。文学院一些特有的作业譬如钢笔字,毛笔字,她也不觉得难以完成,“因为外公是写书法的,小时候被他很严厉地教过”。她觉得自己是在“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下学习的,既有西方的教学模式,也有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诸如粤剧、古筝等。

所以,在听到蝴蝶亭朗朗的吟诵声时,从没有接触过吟诵的周嘉玲开始心生向往并如愿加入吟诵社。“周一到周五早上的吟诵是在7点40分开始,带读的师姐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吟,跟我们讲解重点字句。”吟诵《卷耳》的时候,周嘉玲特地上网查询了一些吟诵音频,“我一听到那个调就喜欢上了,在宿舍老是翻来覆去地唱”。在她看来,古典文化的学习也很重要,“这会让你对学习上的知识比较深刻,会加深你的印象。如果能用吟诵的方式唱出来可能会更容易理解古诗的思想内涵,感受古诗的韵味。”

对于未来的学习和人生打算,周嘉玲透露从班委退任后,她决定去竞选级委,“大学毕业后就回香港教书”。对于即将来到华师就读的2017级香港学生,周嘉玲笑着说道,“既来之,则安之”!

作者/通讯员:郭欣桐 甘恬 彭俊发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