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们是这样的体育老师......

2016-12-09 15:44:40
校园

刘湘、吴水娇,奥运会上来自华师的面孔令人振奋。其实在华师的体育老师们也个个身手不凡,其中不乏许多曾经的体育冠军呢!

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领略她们的风采吧!

 

“以另一种身份重回跑道”

 

冯云担任08年奥运火炬手

冯云:前国家100栏运动员,1997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栏亚军,2001年及2003年东亚运动会女子100栏冠军,2002年釜山亚运会女子100栏冠军。

干净利落的短发,爽朗的笑声,说话声音有力而坚定。已经任教9年的冯云和当年驰骋100米栏赛场时似乎没有很大变化。但事实上,这位曾与刘翔同一运动队的“开心果”,从闯入亚运赛场,到2000年就读华师,毕业后被国家队返聘,2007年回到母校就任,一路她走得并不平静。

回想运动生涯,肯用脑,不服输,这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初到省队时,从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冯云成绩中下,又被分配到训练难度极大的400米栏。而她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韧性,在“训练到每天都害怕田径场”的状况下,只用一年的时间便超越了队友拿下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女子100栏冠军。

跨栏时的冯云

这股较真劲也被带到了如今的教学中。她亲身作动作示范,告诉学生哪个部位该用力。“冯老师会用过去的经验给我们讲解动作,她不会盲目地让我们练,更多的是让我们尝试”体育科学学院的黄同学说道。“只要学生愿意练,多晚我都陪着。”由于她的认真负责,学生尽管知道她要求严格,也仍愿意跟着她。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场上,多次拿下冠军的陈淑庄、杨杰林等人均是冯云的得意学生。

2011年,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赛事迫在眉睫。而参赛学生杨杰林要面对的不仅是“腰腹肌无力,腿部力量跟不上”的现有缺陷,体格也因实习和考研耽误训练有退化痕迹。短短一个多月的暑假里,冯云每天和杨杰林坚守在田径场,“练到天都黑下来,人几乎趴在地上”。“不要怕吃苦”,在冯云的鼓励下,凭借着参赛的信念和辛勤的汗水,杨杰林捧回了100米栏的冠军奖杯。

冯云指导学生训练

走下了赛场,如今冯云以另一个身份站在田径赛道旁,她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速度,更要考虑整支队伍的心理建设和训练安排。“希望能用自己二十多年的经验,让学生少走一点弯路。”她的回答干净利落,一如她在比赛,在教学中的样子。

 

“从被相信到相信”

曹幸妮在教学

曹幸妮:前国家乒乓球队广东队运动员,2001年九运会击败张怡宁率领广东队闯入四强,2005年全运会混双第三名。

2015年的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混合双打比赛,曹幸妮所带的学生面临实力强劲的霸主华南理工大学队的挑战,在首轮比赛中憾败后,她没有怒其不争,冷着脸批评失败的学生,而是温和地不断鼓励和信任着他们。最终,他们在一番调整过后,击败对手,成功夺冠。而今年他们也在此项目成功卫冕。

这一幕和自己运动员生涯的经历如此相似,她触动不已。在过去的一场超级联赛中,她因状态奇差,拖累了团队,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是她的教练——黄海诚没有批评她,而是选择信任和鼓励她:“只要你继续比赛,你就是胜利者。”最后虽仍没能转败为胜,但从中,她学会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继续拼搏。凭借这股韧性,她在全国锦标赛中表现出色。在第九届全运会中,广东队在0比2落后于北京队的情况下顽强地将比分扳成2比2,而作为广东队主力的曹幸妮甚至战胜了当时已经是世界冠军的 “大魔王”张怡宁。

曹幸妮在参加国际邀请赛

曹幸妮(左一)参加第四届澳门乒乓球邀请赛

“选择华师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2009年退役后,从小就呆在广东队、呆在广州训练的曹幸妮选择来到华师就读,并留校任教。曹幸妮在教学中,有意把自己在运动场上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做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曹幸妮的课堂以示范为主,既讲解理论又教导实际当中应如何运用。她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每当学生询问问题,她都会耐心地重复解答、示范。课下她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轻松而愉快,学生会经常给她打电话发微信,像朋友一样。“看着他们就像看见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懵懂但对乒乓球和良师充满了渴望。”

曹幸妮指导学生练习

曹幸妮(正中)带学生参加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

凭借着职业运动员的经历,曹幸妮得以传授给学生更实际的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她也做到了教学相长,不断从孩子们身上获益。提及未来,曹幸妮希望能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不光是教他们打球,还要教他们做人和适应社会。”

 

“不以冠军的光环走出赛场”

池美兰在接受采访

池美兰:前广东省跳水队运动员,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跳水赛混合团体冠军; 1995年第一届亚洲杯跳水赛3米板、女子团体两项冠军;1997年意大利第十九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项目女子十米跳台个人及团体两项冠军

1.5秒,这是从跳台跃起到入水的全部时长。屈身,翻转,直立,凭借着零失误的出色表现,1990年,刚上小学六年级的池美兰在第一次参加广东跳水省赛时便拿下第二名的好成绩。    

谁曾想到,三个月前,她因无法克服对无保护措施的跳台的恐惧,被广东省队退回。背负着被否定的巨大压力,恩师陈添源每天用手力帮她拉住承载着体重的保护带,在陆地一遍遍地模拟水上动作。陈教练的鼓励给了她莫大的勇气,直到再度踏上十米跳台的高度,她终于无所畏惧。

汕头跳水队合照(池美兰:后排右三)

与胡恩勇教练的相遇是她另一件感触极深的事情。这位在教学上极具创造力的名师,曾自己设计了一个“跷跷板”,通过将队员固定在板上,让他们感受在入水过程中如何保持身体直立。这些特殊的训练方式使得池美兰在如今的教学中也经常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游泳教案中提到游泳换气时应用嘴巴呼吸,但实际上许多同学很容易在出水时用鼻子吸气导致呛水。于是在教学中她会提醒学生先用鼻子喷气再换气。

池美兰担任08年奥运火炬手,与恩师胡恩勇合照

如今任教已11年的她深谙诸如跳水与游泳等与水相关的运动项目,心理建设是首位。至今她的眼前还能浮现期末考核时那个在水里哭了一节课的女生的模样,一如当年的自己。池美兰明白,自己的学生动作标准,只要敢抛开浮板,一定能游得很好。面对学生的恐惧,她没有心软:“可以缓考,但一定要克服这一关。”一个寒假的苦练之后,学生最终游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池美兰很欣慰。

池美兰在上课

1997年退役后,渴望获得进修的池美兰放弃了留在队内当教练的机会,来到中山大学研读公共管理。毕业后她踏入社会进行多方面的“转型”尝试。2005年恰逢广东省下发文件解决体坛冠军退役就业问题,池美兰获得了到华师任教的机会。对她自己的选择,坦言“毕竟是自己练了十几年的东西,总有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延续下去。”在身份的转变下,她更多的是尝试新事物的欣喜:“我不会用自己跳水的成绩到外面谋生,我愿意从低做起。体育真正教给我的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生都叫我‘洋姐’”

李越洋在上课

李越洋:原黑龙江省队队员,7岁获黑龙江大庆市青少年乒乓球女单冠军,1995、1996年黑龙江省乒乓球女子单打两届冠军,1998年全国开拓杯女子单打冠军。

“转腰,用腰部的转动带动手部力量抽球,手要提拉,对,是这样”乒乓球课堂上,李越洋站在学生旁,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动作要领。哪怕被学生嫌啰嗦,她还是不停反复地讲解着这个动作。“即使你觉得烦,我还是要讲,你拿起球拍时才能马上下意识地就想到这句话。”

李越洋的课程生动活泼,与保持学生亲密的朋友关系,同学们可直呼其“洋姐”。课上同学们情绪高昂、有说有笑的阳光模样,让她也禁不住被笑容感染。

李越洋指导学生上课

从四岁的时候开始摸拍子,李越洋与乒乓球结缘至今已有二十六七个年头了。作为曾经的黑龙江省队队员,曾获得市冠军、省冠军,乃至全国冠军。运动员的生涯中的两位教练,郭恩来严厉却又给予了她家的温暖,教练的儿子甚至一度敌视她,认为其“偷”走了他的爸爸。一直鼓励她,给予她技巧和信心的陆元盛教练让她想念至今,“我的整套正手动作都是陆教练教的”。

李越洋(左三)参加中日友好交流赛

2004年退役后,李越洋舍弃了中大和华南理工对其抛出的橄榄枝,在旁人的诧异之中,毅然选择了来华师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只因为热爱孩子,渴望成为教师。四年之后,出于对华师的熟悉与热爱,李越洋留在了华师,成为了体育科学学院的教师。

李越洋在接受采访

她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慢慢来,别着急,你已经打得非常好了”,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同时她也讲究因材施教:对于有底子有天赋的学生,她则会稍显严厉,只希望他们能在原有技术能力上有个更大的提升。

从运动员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李越洋适应得无比自然。“就如回到原点,只是退役以后走向社会的起点可能会比别人高一些罢了。”谈及运动员退役后的选择问题,李越洋爽朗一笑,“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够了。”

 

他们曾是冠军台上万众瞩目的英雄,走下赛场,他们成为我们身边一位位普通的老师。他们的每一句教诲,也许都是过往用汗水换来的经验之谈。

我们记得从前的那些光环,更记得如今,你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

 

采写 | 陈林丹 许曼玲 肖杨钟

采访 | 许曼玲  孙境怡  练婉仪  余宜荣  林文静

摄影 | 苏辉斌  谭泳珊  朱溢锐  郑铭菲  陆尧

作者/通讯员:陈林丹 许曼玲 肖杨钟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