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种家风,万种传承

2016-03-18 10:44:00
家风

何谓“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些优良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着后代的子子孙孙。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感受我们几位同学笔下他们家里保留下来的家风吧。

 

爷孙三代军魂传——练鑫婷

 

爷爷时代的军魂

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大地上,风雨飘摇,枪林弹雨,炮火连天,满目疮痍。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无数的商人钱财散尽,无数的妇女受尽凌辱,无数的孩童无辜迫害……

生于此时,长于此时的爷爷作为家中独苗,毅然背负被族人视为不孝子的骂名扛枪站上了与日军浴血奋战的沙场。尽管不似英雄董存瑞般献身炸碉堡,尽管不似杨靖宇将军般宁愿饿死空腹也不愿投降于敌,尽管不似叶剑英元帅指挥千军万马,号召士兵们大刀阔斧迎向敌人……我的爷爷尽管不似这些英雄人物般有着丰功伟绩,有着将领才干,却在自己的本分上奋勇向前,没有畏惧过,没有退缩过,没有脱逃过,没有放弃过,没有恐慌过。平凡如他,未能一战成名,却在八年抗战中一丝一丝的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善良如他,未能统帅千军万马,却在无数次的战场上救活了好几条人命;忠诚如他,未能建立丰功伟业,却一直守着军魂,为国梦而战。在我心中,他便是英雄,平凡的却见伟大军魂的英雄。

此时的军魂是爷爷作为军人,家国两难全下只为保国,恶劣抗战下从未言弃的军之灵魂,此刻爷爷军魂绕心,并将为国家驱除鞑虏,保卫国土的国梦紧紧萦绕于怀。

 

伯父年代的军魂

1979年2月-1979年3月。国事当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迫在眉睫。新中国成立之后,纵使国内暂时稳定,却一直引来国外敌对势力的分歧与排挤。此时的中国国界众敌虎视眈眈,风云混乱之间迎来一场狂风暴雨。

生于此时,长于此时的伯父作为边疆战士被祖国赋予了使命奔赴越南战场。陌生的异域环境,混乱的边界标志,让这场战争的系数更增一层。伯父作为家中长子被派往前线,爷爷自然担心,但转念及自己,军魂是自己一直要求后代必须时刻坚守的灵魂,国难当前,怎可言亲情而不顾祖国?而伯父自身更是严令自己,纵使亲情深,爱国需更深。当军士们凯旋归来,庆幸伯父安然,虽因枪伤落得雨季风湿的剧痛病根,双眼却从未迷蒙,只道“这是为国啊,保卫国家啊,无憾啊,无憾啊!”伯父之言,字字爱国。   

此时的军魂是伯父无畏战乱,肩负国家使命,奔赴前线的军之灵魂,此刻伯父军魂绕心,并将保家卫国,国界和平统一的国梦紧紧萦绕于怀。


哥哥年代的军魂

2012年-至今。改革开放后的祖国迈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因着这条道路,所有的一切都在迈向光明的未来。经济在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梦的未来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梦的气息离我们越来越近,强国之梦更是包括强军之梦,响应着“十亿国人齐铸强国之梦,百万雄兵再现华夏军魂”如此号召,从小军魂教导下的哥哥也投入到军队之中。不愧对于军魂之家,不愧对于世代相传的军人灵魂,哥哥兢兢业业在边疆之地保卫着祖国,尽管边防痛苦难言,尽管边防环境恶劣,尽管边防荒无人烟,尽管多年未能回家一聚,尽管每年带回来的是政府的表扬却不见人影,尽管是家中长子,祖国需要便是重要,便是必要,便值得奉献一生的军魂。

此时的军魂是哥哥即使在和平现代,仍心系祖国,默默固守边疆的军之灵魂,此刻哥哥军魂绕心,并将保卫边疆,强军强国的国梦紧紧萦绕于怀。

 


客家祭祖——练 鑫 婷

 

充满客家特色的客家老屋 —— 围龙屋

 

在这围龙屋里,建有祖公堂即祠堂或曰宗祠,作为陈放祖公牌(和祭祀祖宗的地方,并且一定设在上堂屋。祠堂上厅是客家人最神圣的地方。客家祠堂设有精致的木雕神龛,里面按祖先的辈分自上而下陈列祖公牌位,虽支系纷繁却毫不错乱。这也是我们进行祭祀的主要场所。

 

烧香、点烛,尔后分发到家人的手中,手持香烛,站在前头,年长的奶奶开始念祭文。祭文不仅表达了我们子孙们对祖宗的敬仰,还有对未来生活更美好的期盼,每一句话都是对家里人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愿景,工作的人工作顺利呀,学习的人学业有成呀,家庭美满幸福呀……每一个人的期望都在奶奶念的祭文中,而手中的每一支香都在余烟袅袅中寄托着美好的祝福。

 

奶奶专注虔诚的双手合十,是对这个家族能够兴旺发达,阖家幸福,万事顺意的未来最真诚的祈祷。

 

 

旧篓子——刘雨轩

 

这一年的除夕夜,爸爸因为生意刚起步,没有回来。只有爷爷奶奶和我,显得冷清了些,家里也不算富裕,走完仪式,年呢,也就算过了。零点一过,村子里响起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地动山摇,说是除夕守夜,其实是鞭炮声的陪伴声使我难以入眠罢了。早晨,被呛鼻的鞭炮味叫醒,起来时,看着爷爷去给隔壁村的老相识送些菜和日用品。那老人家的伴儿走得早,儿子又在外面打工,他便时常坐在门口的摇椅上,抽着老烟枪,一晃一晃地看着远方,我好几次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却也看不真切什么。我的目光又落到那长满厚厚一层污垢的竹篓上。它压弯了爷爷的半个身,逐渐化作一个黑点,沿着山路远去,引导着我的视线,直到消失于尽头。

一阵喀吱喀吱的推门声,几打祭祖的黄纸和一袋买来的油冬菜从门缝窜进了屋子里,妈妈边进门边催促道:“儿子呢,再不谢年怕是来不及咯!”我回了句:“爸给大家送些年货去,篓子坏了,没那么快呢。”话音未落,妈妈就朝着竹篓走去,拿起它进屋了。

又是一年除夕夜,还是老一套,吃着年夜饭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晚。不过,这些年,生活富足了年夜饭鸡鸭鱼肉都有啦,我却总想起那些年爷爷背着的竹篓还有他夕阳下的面庞。突然,爸爸的椅子挪动的声音将我拉出记忆,“我看家里有多些鱼肉,问问王叔家要不要拿点去。”说着就背上篓子,出门了。我望着他背竹篓的背影,心想,以后就该是我背着这竹篓了。

 


书斋忆旧——周丽蓉

 

我们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整理完书柜,这时我才蓦然发现,原来屹立的书柜才是家的灵魂,是父辈们留给我们最朴实而庄重的礼物。它就像一张亘古不变画框,把家的变迁、把长辈的言传声教,永远装在了画轴里,属于父辈们厚德载物、博学笃志、臻于至善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书柜不断被填满,岁月不停地洗刷,不变的是封存的旧书承载的家族记忆,历久弥新;不变的是家风的悄然传承,馨香满屋……

 


家风化雨——姚倩仪

 

在我的小家庭中,我似乎也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家风——好学之风。

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家教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告诫子孙,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我的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却从小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好学精神。

作者/通讯员:华南师大新闻社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