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丨师生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2016-03-07 15:45:55
两会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了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师生们利用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媒体收看了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直播实录。会后,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就教育公平、“十三五”规划纲要、依法治国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广大师生高度评价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认为党和政府在过去一年带领全国人民所取得成绩来之不易,表示将进更大的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

关心教育:“协调、共享”两大理念如何落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教育政策摆在了民生政策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工作目标。政策涉及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涵盖乡村教师、农民工子女等数个群体。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与师资培养为重点的师范大学,《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支持与发展教育的若干政策自然受到了师生的热烈讨论。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学院教授戴伟华说,创新驱动是两会的热点,是国家战略。创新驱动的基础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一要创新,二要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这一系列讲话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路径,高校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成果不是一试就成的,有一探索过程,因此要认识到,研究者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是一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总之,既然选择了前方,我们就必须日夜兼程。

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左鹏军教授认为,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体现了从严、务实的精神,在充分肯定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清醒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出口下降、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比较深刻,不仅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而且为改革创新提供了依据,给予更多人以信心希望。在继续重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同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有所加强,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令人期待。希望真正从国家根本、民族前途、千秋大业的高度重视教育、文化、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发展,坚持以法治国,弘扬公平正义,给更多的普通民众带来文明科学、发展进步,早日把美丽中国梦变为现实。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爱平教授对总理报告深感鼓舞,他说,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2015年政府工作得失;科学规划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问题导向,谋划了2016年重点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份宣言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陈椰老师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深有所感,他表示,职称制度改革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发展,不仅应当在中小学当中推行,高校也应当教师制度层面的改革。“作为大学青年教师,在大学教师的待遇层面上我的想法是,教学质量要纳入考评,不能以单一的科研来考量一个大学老师的水平来决定一个大学老师的前途。”他说。

热议“十三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十三五”规划纲要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两会的重中之重。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为今后经济建设夺取更大规模的胜利指明了方向。“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创新驱动”等耳熟能详的概念激起了师生的极大兴趣。

长期关注社会问题的法学院2015级学生梁逸同选择用以下七个词来概括《政府工作报告》所涉及的“十三五”规划:一幅“图”、一条“路”、一道“题”、一场“仗”一颗“心”一个新阶段、一个新时代。他说:“从这些热词中,我感受到了高度的民族自信与自豪。”

 梁逸同认为,七个词有如下的内含。一幅“图”,我国的十三五规划,提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一条“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道“题”——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道路,确定了我国如何转变人口红利为科技红利的方向。打响扶贫攻坚“硬仗”。到2020年使现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承诺掷地有声,是全面小康的关键之措。还有司法改革,绿色发展的提出,既美化了社会的人文环境,完善了社会制度,促进国家腾飞,又实现了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治霾治污,使“亚太蓝”变成“中国蓝”。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欧阳杏琴则认为,今年的中国经济现状仍然严峻,利率市场发展与促进进出口贸易仍面临重大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经济发展更是颇为萎靡,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愈加狭窄危险。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放活利率市场,促进与扶持自主创业并提供足够民间资本。中国必须完成转型升级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需要将产能过剩的企业及产业逐步转移,加强国际合作,因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讨论法治:热点词与新常态

据统计,“法治”一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1次之多。作为报告的老热点与社会的新常态,法治也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评价。从“法治政府”到“依法治军”,从“树立法治思维”到“依法治国全面推进”,师生们就法治进程的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度地讨论,并就“民法典”编纂,《慈善法》的立法工作与其它近期的法治热点进行了讨论。

“依法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发展”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其中,《慈善法》的立法工作是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法学院辅导员万宗节就此问题说:“随着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分配社会财富,把蛋糕分好是中国当前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既需要通过调整初次分配,完善再分配,同样需要被称作‘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而当前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甚至还有一些乱象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他认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以及所渗透的法治理念将极大的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国家此时通过立法的方式规范慈善事业,应该是中国慈善事业从‘自发式’发展到‘自觉式’发展的一个转折,它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和形成互帮互助的友爱的社会氛围。”万宗节说。

作者/通讯员:华南师范大学新闻社 张上求 夏云刚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徐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