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单位动态 /2025-4-30 17:35
本科生院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第32-34期通识教育说课磨课活动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一流通识教育课程建设,4月10日至4月24日每星期四下午,本科生院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举办第32-34期通识教育说课磨课活动。活动包括现场说课与磨课两个环节,来自9个学院的9位通识教育课程负责人进行了说课。活动全程通过“博雅华师虚拟教研室”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来自石牌、大学城、佛山和汕尾四个校区近40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参与说课磨课的课程涵盖艺术修养、人工智能、文化传承、社会研究、科学思维、多元文化和教师发展 7 个通识教育模块。9 位课程负责人精心筹备,围绕教学目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方式、课程资源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方面等多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了详细阐述。说课完毕,参与磨课的老师们就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畅所欲言,并就通识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面对 AI 技术在教育领域掀起的浪潮,“通识课程作业中能否使用 AI 工具” 成为老师们热议的焦点。有的老师明确地表示反对,认为严禁学生使用 AI 工具,才能守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老师持开放态度,觉得合理使用 AI 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而更多老师则倾向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将其视为辅助学习的得力工具,“鼓励学生展示与 AI 交互的思考过程,在与 AI 的互动交流中激发更深入的思考,让 AI 成为学习路上的辅助工具,而非偷懒的手段”。​

“通识教育的独特魅力,在于学生来源的多专业性”,老师们深刻认识到,充分利用通识课这一优势,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跨学科融合至关重要。有老师分享经验时提到,布置课外作业时打破专业界限,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不仅实现了知识的交融,更带来了看待问题视角的转变。大家一致认为,跨学科的核心在于视角的跨越,而非单纯的知识叠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优势,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围绕翻转课堂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强调,翻转课堂的课前问题设计是关键所在。问题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要能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问题还需与后续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此外,“打破专业茧房”“让课程从专业性走向通识性” 等观点也引发了老师们的强烈共鸣。大家达成共识,通识课程应预设学生无专业背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兼具学理性的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专业局限,领悟知识的通达之道,共同打造“无学科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课程。​

每学期由本科生院主办,教师发展中心协办的通识说课磨课活动,自 2020 年首期启动至今,已成功举办 34 期,累计 150 门通识课程参与其中。活动为通识课程教师搭建了宝贵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让来自不同学科的老师们有机会进行思想的碰撞与对话。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深刻反思了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从跨学院、跨学科的优秀教学理念与经验中汲取了养分,未来将持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建设一流通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