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广东,还是回香港工作?”距毕业还有1年,许瑞芳已经开始纠结。
许瑞芳是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教育科学学院一名香港籍大三学生。在华师,每年招收100余名港澳本科学生入读。她的班级近50人,港澳生就有10人。
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目前广东具备向港澳台招生资质高校73所,在读港澳台学生约1.8万人,规模居全国首位。
目前,广东正如火如荼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发出最强“求贤令”。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毕业后是否会选择在粤就业?哪些考虑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2024年6月起,许瑞芳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粤就读港澳籍大学生留粤就业意愿”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她刷新了不少认知。近日,这项调研报告正式出炉。
“大部分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留粤意愿较强,一方面深受国家政策影响,看好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机会,一方面也有着更加务实的考虑。”该项调研指导老师、华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说,该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对于加快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同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启示。
“选择广东,更多选择的是机遇”
在广东,招收港澳生人数较多的高校主要有暨南大学、华师、中山大学等。
该项调研的负责人、华师教育科学学院大三学生禹爱珠介绍,调研团队以暨大、华师、中大等15所广东高校的港籍在读学生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收回了361份有效问卷,并深度访谈了18名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及毕业生,形成11万字访谈记录。
调研结果显示,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中,有51%的学生表示愿意留粤就业,且他们的意愿较为强烈。据该项调研测算,在粤就读的港澳籍大学生在留粤就业意愿平均分值为7.1,有18%的受访者打了最高分10分。
其中,“国家政策支持,留粤就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他们考虑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同时,超半数人将“留粤就业机会多”作为留粤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
“选择留在广东,更多选择的是机遇。”毕业于暨大的港籍青年唐琛说,相比薪资,他更在意的是发展机会。他计划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处于上升趋势,我想创业的方向是服务业,在内地面对的市场很广阔”。
“在香港,收入高的行业职业主要是医生、金融、公务员等。”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香港青年郑宇谦表示,而在广州,从事软件开发、互联网、贸易等行业,同样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综合考虑之下,郑宇谦选择了在广州自主创业。他读的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制造业发达、制造业企业众多的广东,市场需求很大。
留粤创业7年,郑宇谦依旧被广东创新创业的氛围“圈粉”。他提到,经常有人社等部门举办的行业交流会、招聘会、展览会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可以借此结识人脉,寻找商机。
在暨大本科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港籍学生咏琪说,自己一开始是想“两边都可以”,后面觉得深圳的发展空间也很大,想留在这边。“很多人会觉得我这个专业在香港更有机会,但我觉得深圳很有包容性、就业形势也不错”。
对于2021年从暨大毕业的澳门籍学生谭志明来说,这种体会更深。他目前在广州的港澳青年创业服务中心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让港澳青年了解在内地创业发展的政策。
“有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到处都是机会。”谭志明说,内地城市尤其是广州这种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和工种很多,而有了轻轨、高铁和“港车北上”等交通上的联通,让北上就业更加便利,“感受到真正的融合”。
港澳青年选择留粤的考量更加务实
从政策的促进到民间的交融,港澳青年们的留粤选择呈现出务实的特征。
调研报告显示,选择留粤工作的港澳青年,很多人追求安全感和稳定性。就业倾向上,有51.8%的人选择考公考编,另有39.3%的人偏向国营企业等就业方向。
相关政策通道已经打开——2021年,广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推进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报考内地九市公务员工作,支持内地九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公开招聘港澳青年。
而如何保持收支平衡也是港澳籍学生们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许瑞芳在访谈了多位港澳青年后就发现,“一开始我觉得大家会比较在意薪资待遇,但经过访谈之后,发现也有蛮多师兄师姐会考虑生活成本的问题。香港的薪资虽然普遍较高,但支出往往也很高”。
因此,广东的物价水平、生活节奏、生活氛围、交通出行等,同样成为吸引港澳青年留粤工作的重要因素。
暨大的港籍学生郑晓晴表示,自己想在深圳或香港就业。根据个人性格与能力考虑,觉得深圳更适合自己:“我比较适应深圳这边的生活。如果在香港工作,我也会选择住在深圳,在香港赚钱,深圳花钱。”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区政府在2020年推出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和支持香港青年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及发展事业,对于聘请港澳籍毕业生的企业给予每人每月10000港元的津贴。
随后,广东也在政策上跟进,对参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人员提供最高每月1000元生活津贴。这两项津贴最长可领取18个月。
对于创业者而言,广东对港澳青年创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更低的创业成本,可以让他们更加“轻装上阵”。
目前,广东对港澳青年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以及贴息政策,推动设立覆盖创业全阶段的支持基金等,逐步建设起“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目前,大湾区内地九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4家,累计孵化项目超过5600个。
优惠的人才公寓、免费的办公场地……郑宇谦就享受了不少针对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福利。如果在广州南沙创业,还可以享受“港人港税”等优惠税收政策。
提升学科专业“含金量”和“吸引力”
“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是鼓励港澳青少年融入国家发展,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大湾区打造世界重要人才高地的战略选择。”卢晓中说。
调研团队发现,在广东读大学,本身即是促使港澳青年留粤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他们选择来广东读书,就有湾区加速融合的背景。
访谈中,许多港澳籍同学提到,自己有家人居住工作在深圳、珠海、惠州等内地城市,自己从小对内地就较为熟悉,也看好内地的发展前景。
许瑞芳说,包括自己在内,不少港澳籍大学生在选择来广东读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作出了虽不明确但倾向明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来这里读书,就基本上有打算在这里留下”。
不过,即使最终没有留粤就业,在广东就读、工作的经历也是不少港澳籍学生的“加分项”。
许瑞芳在调研中发现,如今香港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企业普遍开设内地业务,青年们如果有在粤就读和工作经历,回香港后也会更加“吃香”。
来自暨大的港籍学生孙嘉泽在接受访谈时说,在粤就读可以更好了解内地政策发展趋势及规划,更早一步适应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如今她在一家跨境企业工作,同事有内地也有港澳人士,“在粤就读的经历可以更好地帮助我融入其中,顺畅地理解不同地区同事的思维偏好和表达模式,不容易造成误解。”
如何吸引更多港澳学生来广东读书、留在广东就业?
卢晓中建议,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学历含金量,让港澳籍学生更加认可来粤升学。同时,优化高校内部治理,为港澳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郑宇谦认为,港澳学生更在意专业的实用性。例如他所学的工业设计专业,应用性强,大学期间学校就鼓励学生们接触市场,让他更了解广东的就业环境,也更倾向于留粤工作。
此外,内地一些底蕴深厚的专业如考古、中医等专业在香港的认可度很高,更受香港学生欢迎。但医学、法律类专业,因两地制度体系不同,其学位和执照在香港并不受认可。
目前,广东高校也在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帮助港澳生留粤就业。
部分接受访谈的在粤就读港澳生表示,学校鼓励港澳生通过校招寻找就业机会,并为学生们筛选企业,提供就业指引。
在访谈中,最多人提到的是,希望更多企业能为港澳籍学生提供更多实习锻炼的机会,为他们留粤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除许瑞芳外,文中接受访谈的港澳青年均为化名)
南方+记者 李秀婷 陈伊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