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春分”和“国际幸福日”相拥而至
春分昼夜等长
幸福万种模样
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
都值得珍藏
快门按下的瞬间
是永不过期的幸福预告片
光影定格的笑颜
泛起了生活的涟漪
用幸福的镜头看华师
篮球的弧线划过天空
孩童的梦话随风飘散
少年扬起的衣角卷走了心事
那些奔跑着长大的印记
都是幸福的注脚
幸福会放慢脚步
在并肩的倒影里悄悄升温
两人间的相偎同行
是岁月的幸福馈赠
将梦想化作微光闪烁
一同追逐天边的暖色
分享每一刻的雀跃
幸福是与伙伴同行
做彼此青春的收藏家
春天的微风轻拂脸颊
温暖的阳光洒满心田
漂亮的眼睛里璀璨光芒
幸福的人脸上常带笑容
拍下幸福的瞬间
我们也站在幸福里
记录不是为了留住时间
而是告诉自己
幸福就在眼前
华师的幸福征集令
带着发现幸福的眼睛
让我们和幸福
撞个满怀
幸福有万种模样
有人向外探索 勇敢追寻
有人向内扎根 自我剖白
一次次摸索成长与反哺
幸福便逐渐具象
华师人的幸福哲思录
“教学科研路上的幸福进阶”
“我认为幸福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在材料与新能源学院专任教师曾华东看来,比起顺风顺水一路无阻,在遇到问题后,克服畏难心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他带来的自我提升感和满意感,更会让他感到幸福。
曾华东在2020年底便来到汕尾校区,经历过校区“村委会办大学”的过程,在陪伴校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较大的成长。在科研方面,曾华东带领几位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其中陈梓林从大一就跟随曾华东进行科研,回顾二人的相处过程,曾华东会尽可能通过各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在陈梓林纠结深造研究方向的时候曾主动发消息和曾华东说明自己的疑惑,曾华东马上与陈梓林深入交流,形式从线上讨论到线下分析,地点从办公室研讨到食堂闲谈,内容从专业课学习到研究规划,师生无所不谈,最后结果也尽如人意。在帮助学生解决疑惑的过程中,曾华东感到十分幸福。
在教学方面,曾华东不断探索和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他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办公室开设的工作坊,通过听取优秀教师分享的经验,认真备课讲课,和学生沟通交流,不断打磨自己的教学技能。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他先后参加了学院、学校和省级的教学大赛,小到课件美化,大到课程思政等,他都经常和同事请教,最终获得了优秀的成绩。无论是教学科研中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亦或是教学技能上的不断学习、打磨,他都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并获得了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幸福在志愿服务中悄然生长”
什么是幸福?对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郑喜曼来说,这个答案很简单:当她的存在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时,那就是最纯粹的幸福。自小学起,参与志愿服务就成了郑喜曼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参与家乡揭阳古城的民俗文化活动,到担任各类重大考试的考务志愿者,再到关爱孤儿、陪伴老人的公益服务,每一次服务都让她深深体会到:幸福从不是孤立的个人体验,而是与他人、社会紧密相连的。
在一次养老院志愿活动中,她对这份连结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她想要搀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下楼做操时,老人却坚持要自己一步一步慢慢走。这个瞬间让郑喜曼顿悟:老人家们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生活的力量。他们不希望被视作需要特别照顾的“病人”,而是渴望被平等对待的“朋友”。
从那以后,郑喜曼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去陪伴和理解老人。她和老人们聊天、散步、分享生活,让温暖的陪伴化解他们对被时代遗忘的担忧。在这个过程中,郑喜曼深深体会到:幸福不仅来自于完成一项服务的成就感,更源于她能以更贴心的方式为他人带来温暖与力量。这种陪伴,让她的生命愈发充实而有意义。
“幸福可以绽放在岔路的每一个方向”
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外合办)2023级本科生晏远兆,是个怀揣探索热情的旅行爱好者。而他对幸福的独特感悟,也在旅程中悄然沉淀。当导航第三次提示“已偏离路线”时,晏远兆和朋友下意识地止步。看着眼前不知通往何处的道路,晏远兆眼中闪过兴奋的目光,笑着提议:“既然找不到原定方向,不如就顺着这条路走走?”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途。
骑行至一处观景台时,晏远兆和朋友遇到了一位阿叔。听闻他们从南海远道骑行而来,阿叔兴致高涨,分享起自己年轻时的骑行闯荡经历。谈笑间,阿叔还从保温壶倒出两杯温水递给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善意,晏远兆和朋友先是一怔,随即便将惊喜与感激化作嘴角笑意。意料之外的热情与友善驱散了他们先前的疲惫,也让他们内心感到浓浓的幸福。
除了骑行,晏远兆还热爱徒步。在头脑一热的冲动下,他决定挑战自己,徒步前往顺德。深夜抵达目的地时,体能已经到达极限的晏远兆却遇到酒店满房的窘境。在被无处落脚、人生地不熟的窘迫侵占时,晏远兆和朋友发现了漆黑的街道上还有一家亮着灯的麦当劳。抱着试探的心理,他们推门而入,店内的灯光柔和而温暖,伴随着店员递来的温水,一股安心之感油然而生。这一刻,一路上所经历的风景与艰辛,都抵不过那一盏暖光赋予的温馨与慰藉。旅途中计划外的人与事,让晏远兆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无论是骑行中的意外之旅,还是徒步时的计划外转折,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景,都在告诉他:勇敢走出预设的路线,拥抱未知,幸福便会在某个不经意瞬间,与你紧紧相拥。
“在生活细节里捕捉幸福涟漪”
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藏在生活和情感的细节中。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传播学专业2024级本科生周月鹏通过关注稀松平常的小事和内心情感变化,不仅找到了幸福感,还将其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力量。
“前几天妈妈来广州和我一起吃了饭,还给我买了水果和面包!感觉被挂念着,让我想要好好生活。”对于带来直观幸福感的温暖小事,周月鹏用照片记录下来,每每翻开相册都是一次回忆,一次幸福感的回流。而当接收到正面情绪的反馈时,她能够从内心深处感知并体会这种幸福,进而拥有一种想要给别人带来幸福的驱动力。因此她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通过给予他人积极情绪价值和帮助支持的方式让幸福感在自我和他人之间双向流动。
周月鹏认为,真正的幸福感是向内获取的,关键在于保持敏感,保持“刻意”,保持追求幸福的心态和拥有享受幸福的心。幸福不单单是小事本身和一味接受他人的情感支持,更在于经历和感受过后拥有反哺的能力,给他人带来同样的幸福体验。“越想要获得幸福就越要去积累幸福和传递幸福”,琐碎的小事是周月鹏幸福的情感切片,也是她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在“反哺”的过程中,她再一次体会到了幸福,精神世界也更加充盈。
“从应对负面情绪到寻找心流体验”
心理学院副教授张维指出,当前时代中生活与学习节奏过快,竞争感强烈,造成了同学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倾向于关注目的与结果,从而削弱了对其本身的意义感知,这是使部分同学处于低幸福感的原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可能会导致缺乏自信、自我否定,对周围的事物丧失兴趣等现象。
“幸福并不需要刻意地、孜孜不倦地追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其实是产生幸福的一种很常用的方法。”对于如何提升日常中的幸福感,张维认为,当负面体验出现时,我们可以先对这种情绪进行感知,再通过适当的运动等方式控制它,避免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同时,他还建议同学们主动引发积极体验,如享受美食的感官刺激和记录当天让自己感到幸福愉悦的3件事情,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专注当下,减少负面思维的反刍。根据米哈里教授的“心流”概念,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培养能让自己容易投入和沉浸的兴趣爱好同样是提升幸福感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是,提升幸福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享乐,这种快乐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意义,张维鼓励我们在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向内求索,“获得幸福其实更需要依靠自己,通过自己来获得,幸福是别人给不了的。”
在心里播种的人
永远都不会和春天走散
祝我们都能够
在无数细碎瞬间
拥抱当下 感知幸福
标星晚安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