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27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承办的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交流活动在我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示范引领、协同发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主题,通过主旨报告、经验分享、座谈交流、实地参访等形式进行建言献策、深入研讨,以期进一步优化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实践探索,助力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大科学教育发展格局,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贡献“广东案例”。
“广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积极探索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新路径和新模式。”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目前广东省正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难点堵点,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良好成效。特别是,省教育厅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标志着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进入到更科学化、专业化、一体化的阶段,是我省科学教育发展的重大利好和创新举措。
李璧亮强调,科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加强各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学习互鉴,分享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切实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共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杨中民在致辞中指出,华南师大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部署,主动担当使命,全面推进科学教育工作。率先专门成立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动申请共建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科学教育工作;发挥师范教育优势,较早响应政策招收科学教育本科生,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生招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力量;连续3年举办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引领南方科学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牵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教育联盟和联合研究机构,持续推动大湾区科学教育融合发展。
杨中民表示,华南师大将在教育部校外培训教育监管司、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各协同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竭力为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活动开幕式上,伴着热烈的掌声,在全场代表的见证下,“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揭开帷幕。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由广东省教育厅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而成,旨在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是我省科学教育工作协同创新、机制创新的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欣然担任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总顾问,并为指导中心成立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指出,指导中心的成立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的务实行动,也是提升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步,期望指导中心紧抓时代机遇,着力发挥统筹指导职能,在完善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科学教育资源、探索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活动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春超主持。
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批热心基础教育、关注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的科学大家、专家学者。在本次活动的主旨报告中,多位学者就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构建中国特色大科学教育发展格局提出他们的思考与建言。
作为一直致力于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作题为《面向未来的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报告。他指出,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传播科学知识、教授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理解科学精神,要从这样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义科学教育,充分理解科学教育是面向青少年开展的一门融合性的、跨学科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合格公民。基于这样的理念,武向平建议,要落实好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凸显跨学科理念与中国特色;科学家要参与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帮助提升科学课程质量;要用好科学教育国际交流机制,提升科学教师素养;同时还应通过制度保障,推动科学教育相关举措落实落地。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作题为《中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历史沿革、发展逻辑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他指出,加强科学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经费少、研究队伍小、研究成果积累薄弱等艰巨挑战。为此,他对我国科学教育研究提出5点建议:构建科学教育资助体系,加强研究经费保障;面向科学教育实践需求,凝练关键科学问题;组建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推动研究范式创新;重视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开展多元实证研究;联动政策和实践多主体,引领教育系统变革。
“科学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恩科教授作题为《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实践工作》的报告。王恩科详细分析了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形势,回顾了华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开展的科学教育和STEM教育情况,着重从统筹规划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推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推动科学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建设,参与国家和省科学教育教材编写工作,开发系列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资源,推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等方面,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和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开展进行了介绍。
主旨报告环节由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朱诗亮主持。
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发挥先行先试、示范带动作用,在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探索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丰富课程载体,创新教材形式,组织研制适配课程资源。会上,还举行了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案例分享环节,来自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广州市黄埔区的代表分别介绍了区域性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方面的举措,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科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丰主持䅁例分享环节。
深圳市通过实施科普教育学分制,用学分方式激励、记录和评价学生参与科普教育,让更多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激发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和科学家等主体活力,协同推进科普教育。佛山市将科学教育和实践教学工作统筹考虑、相互融合、整体推进,形成了以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广度、深度和效度上优先保证开齐开足开好中小学基本实验,多措并举构建全市“大科学教育”和“大实践教学”的体系格局。东莞市通过深入实施科学教育“点亮”行动,一体推进实验区工作。针对科学教育关键环节,东莞市教育部门实施课程改革、素质提升、科学活动三个“135工程”,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广州市黄埔区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和高新科技人才富集优势,形成院社校一体科普教育模式,做强少年科学院、做大校园科教基地、做好学校课后教育,共建院校“科学+”平台,同时挖掘社会资源禀赋,构筑校社“科学+”基地,贯通区域“科学+”协同育人链。此外,来自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市第二中学、珠海市文园中学、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的代表,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在构建贯通育人新模式、建设科学课程体系、深化科学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黄志红研究员对各示范区示范校、实验区实验校的案例分享进行点评。她认为,八个区域和学校案例亮点纷呈,充分体现了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新探索、新尝试,其中不乏机制创新和实践智慧,既有区域层面清晰的顶层设计,也有一体化的系统推进,同时还有课程建设和活动创设上的有效经验,真正体现了科学教育的“广东案例”。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分别前往广东省琶洲实验室、广州开发区科技馆、广州市执信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进行实地参访,深入了解创新科学教育常态合作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发展统筹规划、加强科学课程高质量建设等创新实践和经验。
下一步,广东省将紧抓时代机遇,把握基础教育这一“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促进中小学、高校、科研院所多方通力合作,着力发挥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和服务职能,推动广东科学教育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