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经历:自1987年研究生毕业,一直在高校工作,3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教学与研究
治学理念:学术研究应秉持“经世致用”传统,关切现实重大问题,敢于涉足前人未及之地,开拓研究视野,创新研究方法
6月28日,第十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
谈及这次获奖,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省优秀社会科学家陈金龙表示,这对学院建设、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深感责任重大。“要通过重大课题、重要平台,引领青年学者尽快成长,使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后继有人。”
从建党纪念看党史话语建构
如何叙述和表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学术界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陈金龙获得一等奖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的论文《纪念与叙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话语建构》,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梳理建党纪念活动的历次重要文献,他总结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的四种表达方式:通过历史主线建构历史话语、借助重大事件建构历史话语、聚焦历史贡献建构历史话语和凝练历史经验建构历史话语。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陈金龙提出,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首先要有大历史观,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来评价,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其次,科学把握历史主线、合理选择重大事件、准确评价历史贡献、系统诠释历史经验,是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的重要基础;再次,建党纪念既是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的契机,也是传播中国共产党历史话语的重要节点。
从“小切口”处“打深井”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话语建构的维度切入,有利于深化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研究。”谈及开展这项研究的考量,陈金龙如是说。
近年来,陈金龙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2017年,经过10年潜心研究,他的《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一面世,就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法,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并获第八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怎样才能做出有特色、有建设性的研究?陈金龙通过长期深耕党史研究领域,将历史学科的规范性、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政治性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研究优势。就小众研究而言,他认为,要开拓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领域或方向,要有宏观视野的关照,将小众问题置于宏观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审视,以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陈金龙看来,首先要建构党的领导的话语体系,同时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精华所在。
对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展现新时代的新担当、更好地为人民做学问?陈金龙总结了三点认识:一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以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拿出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研究成果。二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建构,发出广东学者的声音。同时,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彰显广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巨大贡献。三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特别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力求在中共党史党建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方面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