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意义

2014-07-14 17:41:08
散文

今年春节晚会,一首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组赵萌萌从儿时到成人与父亲合影的照片,牵动亿万人的心,尤其牵动走过大半辈子历程、蓦然回首已是人生暮年的爷爷奶奶们的心。不知不觉,儿女们长大或也为人父母了,呕心沥血一辈子的职业、事业也无须再那么操心了,须发斑白了,容颜憔悴了……一切都在表明——人老了,不知不觉人生已进入了老年。回首平生,人们有时会说:“我这一辈子,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春晚后社会上的流行语,甚至习近平总书记在索契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了这样的话:“今年春节期间,中国有一首歌,叫《时间都去哪儿了》。对我来说,问题在于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时间都去哪儿了?”当学生拿这个问题问我时,我立刻想到一个词:风雨兼程。进而想到,时间,在风雨兼程中沉淀,时间在薪火相传中延伸。当我六十岁的时候,人生历程刚好分为均等的两个三十年:前三十年是由孩童时代、中小学时代、知青时代各十年组成的,求知求学,经风雨见世面,在风雨兼程中成长成熟;后三十年是在华南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度过的,在薪火相传中把自己的人生与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时间与生命因教育、因学生而得以延伸。

风雨兼程,是说人生既有灿烂阳光,也有交加风雨,但一直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特别是在作为知青下乡的年代里,经风雨,见世面,给人生留下了一份丰厚的财富。我有过十年的知识青年生涯,其中三年在山区农村,七年在海岛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农场。当过生产队“新社员”、会计、连队炊事员、连队文书、中学老师。人们问我当知青的感受,我答以八个字“三分无奈,十分豪情”。“三分无奈”,是指那时候除了上山下乡别无选择,只能在既定的时代条件下既定的路上摸索着奋力前行;“十分豪情”,是指那个时代的教育使我们树立一种天下情怀、奋斗意识、国家情结。我坚持积极的人生观,尽管生活有苦难,有风雨坎坷,但是苦难也是一种财富。那时很喜欢唱《地质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重重的山峰。我们怀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薪火相传,我的一生与教育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从在知青岁月中担任农场中学教师,后来上大学留高校,如今屈指算来已经在教育园地劳作了整整四十年了。这四十年,经历当中学老师,当班主任,学校团委书记,考大学成了恢复高考制度后首届大学生,毕业留校当大学老师。薪火相传是双向的,接过老师传来的薪火,交给学生传下去,既是接棒者,又是传递人。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流水不断,延绵不绝,向着未来,向着希望。教育是神奇的事业,人的有限的生命在教育中通过传递的薪火、通过代代学生得到无限的延伸,以至无穷。薪火相传,火在,生命就在。这薪火就是人类文明之火种,是照亮未来征程之明灯。

人总是要老的,时间的法则是无情的,它像川流不息的流水那样“逝者如斯夫”;时间又是公正的,“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但时间消逝的意义又是不同的。人生只有与有意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时间就不会白白流逝,生命就能得到延伸。

人总是要老的,时间总是要流逝的,年轻人问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可能使人避免“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就能催人奋发,闻鸡起舞,攀山越岭,奋发图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诗)年老人问一问“时间都去哪儿了?”就能使人闻老不惊,顺其自然,“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平静迎接老年生活到来。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引起共鸣的问题,一个每个人都可以作不同理解、做出不同回答的话题。它可以映照出人生百态,蕴涵着殊异的人生价值观。(本文作者为我校政治与行政学院退休教师,曾任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

作者/通讯员:郑维铭 | 来源:未知 | 编辑:华师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