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乖孩子”是如何炼成的

——华师毕业生成长成才追踪记

2015-07-09 09:25:39
华师乖孩子华师校友

1985年,一位叫王汉强的华师校友,毅然离开已工作两年、待遇优厚的广东电大,踏上梦想中的创业热土——香港,却成了香港最穷的人之一。他与怀孕的妻子住在香港政府为安置流浪人员的大埔安置区,生活困窘。为了养家糊口,他每天打两份工,做过建筑工人,修过马路,当过送货员、保安,端过碟子,开过米铺、杂货店。没人会想到,30年后,王汉强成为广州市百强优秀民营企业之一的清平集团董事长。

王汉强  1982届数学系校友(摄/甘庆锋)

不管是教书育人,还是经商,或是在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华师校友们素有“乖孩子”之称,以“质朴、踏实、勤奋、明理”的特质,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据校友会的资料显示,从1933年至今,华南师大毕业生有57万多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大概20万,以每年大概4万人的速度递增,这4万人中以继续教育学院和网络学院的增长速度最快。

王汉强曾说,他的今天,离不开母校华师的栽培。今天,我们追寻无数个像王汉强这样的华师校友,倾听、讲述他们的故事,以期为在校或刚毕业的华师学子们带来启迪。

 

初次就业的困惑

2007年6月,政治与行政学院毕业生槐涛开始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门上班,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日子平平淡淡,心有追求的槐涛开始迷茫,对未来规划的担忧日益加深。与此同时,槐涛的同班同学邱安邦,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进入佛山市南海区宣传部,成为“政府聘员”。然而,他没有正式编制,与公务员的薪酬相差甚远。邱安邦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过着“艰难而充实的日子”。

两个做着不同工作的人,面对现实的磨炼,不约而同地决定:一定要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哎,潮州教育局招人,要不要试试啊?”2011年,还处在考研失败打击中的婷婷听到消息,综合考虑家人要求和工作转换成本等问题,抱着尝试的心态,这位陕西妹子成了潮州一名高一地理老师。不久,她就发现:“白天上课,晚上备课,生活与工作融在一起,似乎现在就能看到20年后的样子。”半年后,婷婷提出了离职要求。

据学校最近三年的“本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2 届到2014 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2%以上。相对而言,“就业难”并不是华师毕业生的整体状况,许多学子都能较从容地走出迈进社会的第一步。

在学校每年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水平的调查中,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整体偏向于比较满意,其中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最高,但对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薪酬的满意度稍低。

 

拨开跳槽离职的迷雾

离职后的婷婷只身来到深圳,很快,她就在一家小企业中找到了工作。然而,这份工作也没做多久,在与公司老员工聊天中,婷婷发现,这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前景并不大,也不是喜欢的经济类工作,两个月后她辞职了。随后,婷婷进入了平安银行。工作一年半后,不喜欢销售的她,又跳槽去了深圳世联地产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做市场研究员,从事数据搜集、行业竞争分析以及宏观经济的解读。这回,她终于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哪怕是很有压力。然而在九个月后,她却因私人原因再次离职。

换了4次工作的婷婷,如今在宜家负责三个领域的工作,同事们都没有想到她曾经是一名地理老师。对于姜婷来说,每一次跳槽,“既是一种体验,也是对自己内心的拷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份工作,是否真的可以学到东西,得到发展。”姜婷说,“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发展来看,不是每一个企业都适合你,找工作的心态一定要放好。”

的确,离职有时意味着要追求更大的目标。

与王汉强同届毕业的中文系仇启明,毕业后兼任教师、报纸和杂志社的特约记者或通讯员,在采访中接触企业得到启迪,1989年他向学校申请两年创作假期,以了解工业信息和市场,1993年开办第一个厂。如今,仇启明创办的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曾排名《福布斯》中国潜力企业第十位。

仇启明  1982届中文系校友(摄/贾自豪)

1982届物理系校友柯宗庆,曾任职于华师生物系和微电子所,90年代受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启发,毅然辞去省科委的铁饭碗工作,并创办天海威(蓝盾股份前身)从事网络安全产品业务。由于看到国内信息安全的巨大市场空间,他又劝其弟弟柯宗贵加盟企业一起拼搏,计算机奇才柯宗贵的加入让企业如虎添翼,迎来了快速发展。2012年3月15日,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柯宗庆  1982届物理系校友

其实,作为师范院校,华师学子毕业后大多从事教育行业。据不完全的统计,师范类毕业生的工作变动比较小,一般都会在教育行业工作,他们往往只是在不同学校或单位之间变动。

譬如1982届中文系毕业生邹寿元,毕业后至今在华南师大附中工作,从初二教到高三,一直担任语文教师。他的同届同学、1982届物理系毕业生王国华也是从华师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宁夏的高校任教,一教就是30年。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香港创业的王汉强,经过各种行业经验的积累,耐心等待机遇的来临。恰逢港英政府要拿杂货铺来投标,王汉强抓住机会,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又转行做布匹生意,从卖库存布开始,到卖起正价布和坯布,逐渐成为香港小有名气的布商。后来,王汉强回到广州打算投资一家纺织基地,有人问起他要不要收购广州清平中药材市场,这时王汉强心动了,“以前投标、营销都不是我的目标,我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有活力、有一定规模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2001年,王汉强收购了清平市场,后来还连续收购了两个药厂。别人见了他都说:“你胆子真大,不懂药还连续收购两个药厂!”第二次创业让王汉强吃尽了苦头。在药材行业,他是个门外汉,一些拉丁文译音的药名没记住几个;更让他苦恼的是,公司销售部没有懂药的人才,只能一边推销药品,一边招聘人才,很多时候他还要挽起袖子亲手干。

熬过了艰难的时期,王汉强的药材生意越做越大,清平集团如今已发展壮大,开枝散叶。“一个人要成功,毅力一定要过人。”王汉强说,“在香港打拼的日子,我不停地告诉自己:来香港的目的是要圆企业家的梦想,经受挫折也好,被看不起也罢,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怎样面对。”

2009年,槐涛报名了广州市团校的首次对外招考,经过激烈竞争,顺利转到广州市团校就职。同年,邱安邦通过公务员考试考入佛山市南海区宣传部,成为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

两人的职业之路从此焕然一新。

进入广州市团校后,槐涛获得前往广州团市委志愿者部门学习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培训知识的机会,参与亚运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对于这个全新的工作,槐涛从来都没接触过,要重新学起。亚运会成功落幕后,志愿者培训仍需进行,此时的槐涛已是广州市团校的骨干力量了。2010年10月8日,广州志愿者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政府立项和主办投资的方式筹办的志愿者学院正式成立。每年,槐涛和同事们为将近一万五千人次的志愿者面授培训课。五年间,他们为将近四万五千人面授培训课。

槐涛 2007届政行学院校友

据学校对毕业生反馈工作专业对口情况的调查结果,81.58%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岗位与专业对口,18.42%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据反馈,本专业对应的工作不符合兴趣,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就业机会少,本专业对应的工作要求过高是专业不对口的三个主要原因。

“毕业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不可能一步登天,要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在社会上经历过风雨,把不切实际的想法洗刷掉,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眼下的社会。”对于工作的选择,王汉强告诫,“年轻人‘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切忌心急浮躁。”

“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论是创业的学生,还是从业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形式。如何找到位置,则正如王汉强所说:“要有过人的毅力去搏击人生风浪”。

 

“一个人起码要做出点成绩来”

在找准自己的位置后,便进入职场稳定期。但是,较为单一的工作内容易使人进入怠倦期。

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二十余年后,王国华总结出:工作怠倦的最大克星就是“职人精神”,即浓厚的工作兴趣与执著的工作精神等。“我们教书也好,做学问也好,开始很惘然到变热爱,最后就变成了一种如同亲情般的执着,很乐意去做这件事。所以说人需要培养,人生的价值观念和执著也是需要培养的。”

王国华  1982届物理系校友(摄/曾玲)

在华师附中工作至今,邹寿元早已是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成为领航莘莘学子、把关广东高考语文的名师。在附中,邹寿元是教高三语文的主力;在做好教书工作之余,邹寿元还参加过全国重点高中语文教改实验,会做科研,写过四五十篇教学论文,主编过几本校本教材,十多本教辅资料,参编的书也有30多本。2002年,邹寿元评上了特级教师,当时华师附中在职的特级教师不超过10人。“我觉得一个人起码要做出点成绩来,在人生道路上留下几个脚印就可以了。”邹寿元说,他的人生座右铭是“既要埋头推车,又要抬头看路,认准目标,一个劲往前冲。”

邹寿元  1982届中文系校友(摄/冯海泳)

还有更多的华师学子凭借着“质朴、踏实、勤奋、明理”的特质,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2005级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师范专业廖莎,毕业三年便大展才华,成为优秀教师,其后更因为能力出色、业绩骄人、口碑颇佳当上深圳罗湖教育局团委书记。

对于邱安邦来说,在校期间的校学生会主席的经历,让他获得出色的学习能力,成为工作的助力。他在部门的三个不同科室工作过,“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的能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如果自己不去学习,很难跟上工作的节奏,被时代所淘汰。”邱安邦认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实现自身价值最真切的行动。

邱安邦  2007届政行学院校友

 

秉持赤子之心

虽然时代不同,但在探寻这些校友成长成才的原因时,我们发现:“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不愿服输”这些特质,无一不存在于他们身上。我们更发现,大学四年的教育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颗火种,用知识与思想添香,燎原了他们心中潜在的美德之念。

李小鲁  1982届政治系校友(摄/郑宇云)

政治系1982届毕业生李小鲁谈及在华师的最大收获,便是“华南师大可贵的品格”。李小鲁曾担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现任教育厅巡视员,至今很怀恋在华师七年的读书生涯,他还曾为几位恩师题诗以表感恩之情。对于母校的培养,一直在教育界工作的生物系1982届毕业生黄晖阳也深有感触:“我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选择华南师大,却是因为华南师大而热爱教育事业。”

黄晖阳  1982届生物系校友(摄/郑宇云)

2005年,王汉强回到母校,在数学系成为数学科学学院之际,捐资20万元,设立“王汉强奖学金”。每年,王汉强都会亲自为获奖的学子颁发证书,勉励学子们努力学习,将来在事业有成之时,用实际行动支持母校,回报社会。“汉强奖学金”至今举办了九届,累计注资人民币120万元,已发出奖金合计71.7万元,受奖学生共181人次。据统计,获奖学生中有7人攻读博士,51人攻读硕士,有4人在华师附中、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名校任教,大部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作者/通讯员:郑宇云 夏云刚 观芝伊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