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人文地理学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地理科学学院举行

2024-01-17 17:33:08
二级单位动态

1月6日,地理科学学院成功举办了以“‘从经济特区到先锋城市”的深圳经验及其全球意义”为主题的中日人文地理学学术研讨会,得到了来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广州大学,以及来自日本的京都大学、横滨市立大学、爱媛大学、爱知县立大学、东北大学、梅光学院大学、立教大学等中日两国三地学者的热烈参与,与会专家就“日本媒体眼中的深圳:从经济特区到创造都市”“从‘比较环境’分析港深两制双城经济地理演化过程中的深圳”“中国制度环境中的深圳:得与失”“深圳崛起的地理学认识”“深圳的轨道交通发展对日常交通行为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新冠疫情背景下深港跨界社区的响应、调适与抵抗”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研讨会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系主任李鹏副教授主持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和副院长赵耀龙分别做了欢迎致辞和学院简介。随后,京都大学人类与环境学研究院小岛泰雄教授与刘云刚教授就未来共同合作交换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合作,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由日本立教大学杜国庆教授和日本爱媛大学的张贵民教授主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王缉宪教授从“比较环境”角度分析了深港双城经济地理演化过程中的深圳经验。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系主任徐江教授总结了深圳在中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李贵才教授从深圳的区位优势出发,总结了深圳崛起的地理学原因。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系主任王冬根教授分享了深圳轨道交通发展对居民日常交通行为的影响。

研讨会的第三部分由地理科学学院陈林副教授主持。地理科学学院的王丰龙教授回顾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广州大学的周雯婷博士以深圳中英街为例,探讨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深港跨境社区的演变。作为研讨会的压轴之作,京都大学的小岛泰雄教授首先介绍了刚成立的“从经济特区到创造都市:高速经济增长期的深圳”研究课题组的七位日本与会学者及其研究方向,然后基于日本纸媒的报道总结了1980年至2010年日本社会对不同发展时期中深圳印象的变化特征。

最后的综合讨论环节由来自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的小野寺淳教授主持。中日两国三地的参会代表就可持续发展、香港创新城市发展、深圳产业成功实施“腾笼换鸟”、日本经济是否进入了缓慢发展期、深圳模式是否典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研讨会在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刘云刚教授的总结下圆满结束。刘云刚指出中国学者可能会忽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而来自日本的学者展开的研究可以提供新的视角,深化对中国发展的理解。正如周恩来总理在《雨中岚山》中写道,“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刘云刚最后表示,希望中日双方的学术交流能进一步密切合作。

研讨会采用中文进行,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南方学院、东莞城市学院等机构共62位师生和专业人士。

作者/通讯员:陈虹 曹野 陈林 | 来源:地理科学学院 | 编辑:卢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