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三届中国政治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南粤政治学论坛2023年学术年会以“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在大学城校园成功举办,共有来自全国高校20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人线上线下参会。本届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旨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庆祝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更好推进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为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培养更多优秀青年拔尖人才。论坛得到了“政治学人”(公号)等国内新媒体平台的支持。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黄锐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政治学部部长徐勇教授,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金红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
胡中锋对出席年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本次研究生论坛主题“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魅力十足的议题,总结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意义。黄锐指出,此次研究生论坛是对于学校发展新探索号召的积极响应,同时看到了“三个华师”联动的新机制给青年学子在学术交流中带来的新热情和新希望。他强调“三个华师”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跨校交流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促进科研项目的开展和学术成果的共享。
徐勇特别指出,这次由三所“华师”的政治学科共同举办的论坛和年会,具有特别的“共同性”意义。他回顾了三所“华师”的政治学科发展历程,指出三所“华师”的政治学科都有“共同起点”,即都出自政治教育系,都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起步。从“共同起点”到政治学科辉煌发展的“共同领域”,而且三所“华师”的政治学科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指出即便三所“华师”的学科建设在今天各有特点,但“本是同根生”的共同起点,使三所“华师”有更多的共同基础和共同目标。
吴冠军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指出从政治学的维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相关研究,是所有政治学人的责任和使命。他认为“党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向内审视,对思想系统、组织系统等进行持续优化。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也应该有这样的“自我革命”思维。他希望政治学研究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政治行为和社会治理,让技术从“熟悉性迷雾”中显露出来,渐次成为影响乃至塑造政治的一个主导性力量。他期待在本届学术论坛上,能够听到更多同学从技术的层面或者其他跨学科的层面,对政治学开展更多的交叉研究。
王金红表示,此次学术论坛是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政治学学术盛会,也是以研究生为主的一个定期交流的政治学学术平台。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自我革命”是“黄炎培之问”第二个答案。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仅要敢于自我革命,而且要善于自我革命。针对“黄炎培之问”,习近平用自我革命作为第二个答案,解决了如何治党、如何执政的问题,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新法宝。王金红教授提出,除了自我革命,将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相结合才是回应“黄炎培之问”的完整答案,因为人民监督是民主执政的基础,自我革命是长期执政的保障。他希望本次研究生论坛能顺利举行,也期待各位研究生在论坛中能有所收获!
主论坛上半场“现代化基本理论”主旨演讲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万晓宏教授主持。
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金龙教授以“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题进行主旨发言。他从“为什么要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问题出发,指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子蕲作了“跨越世代: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及实践机制”的主旨发言。她指出分析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传承功能及其实践机制,对于跨越世代区隔,延续代际的红色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她以文化记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论述了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承的实践机制。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邹照斌作了“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圈层结构及村治逻辑”的主旨发言。他提出了“乡村承接的大量公共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分配利用”的研究问题,他的研究通过描摹项目进村中的利益分配及村治秩序,揭示这一现象之所以长期稳定“合法”存续的根源。他认为需要从制度、文化、技术三重维度同步发力破解乡村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圈层结构的局限。
在上半场的评论交流环节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对三篇主旨报告进行评论与交流。吴冠军表示从三位嘉宾的主旨发言中收获良多,同时赞赏了本次论坛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与博士生都参与主旨演讲的组合设置。对于陈金龙的报告,吴冠军认为陈金龙做了非常好的一个体系的勾勒,在我们中国式的现代化里面,当下我们关注科技和关注农业是一个并存发展的关系。吴冠军赞赏王子蕲的研究既有非常好的理论构架,又有非常好且具体的案例讨论,通过革命纪念馆这样的载体把记忆外在化,通过展览的方式予以客观化,通过仪式化的方式来把记忆呈现出来,他期待王子蕲的研究有更好的发展。对于邹照斌的报告,吴冠军表示由博士生来作主旨报告是对学术的自信和气度,赞赏其研究的问题意识非常具体,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层面入手研究关注到了细节,对于制度、文化、技术三个方面做了分析,解释了农村问题存在的逻辑性。
下半场“技术变革与治理变迁”主旨演讲由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爱平主持。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万晓宏作了“美国华人专业性社团推动中美科技交流——以美国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为例”的主旨发言。他分析了美国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专业人士协会中美科技交流的方式、表现和特点,总结了它在推动中美科技交流的四大动因。万晓宏总结中美关系的未来基础在民间,国之交在于民,中美关系要好起来,离不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美国华人及其华人社团在其中发挥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叶淑兰作了“人工智能冲击下的全球技术政治变革”的主旨发言。她从五个方面说明当前全球技术政治变革对世界的影响,分别是全球技术政治变革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失衡,改变大国兴衰的逻辑,加剧大国安全困境,弱化国家主权,推动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她从中美力量对比的视角说明通用大模型的创新有赖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大要素,中国仍处于跟跑阶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姜修海作题为“数字平台何以驱动政府回应性治理?——基于Y市‘一接就办’”的主旨发言。他将平台纳入政府组织分析中,探究平台如何生产工作流程,政府组织(条块)又如何在流程的驱动下进行协作,以回应公众需求并促进复杂社会有效治理,进而构建“平台驱动—条块协作—复杂社会治理”的“流程式整合”分析框架。
在下半场的评论与交流环节中,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副部长陈军亚对三位嘉宾的主旨发言内容深感启发。她围绕“什么是学术研究?如何做学术研究?如何做一个好的学术研究?”这三方面来谈看法和感受。她认为万晓宏教授的主题报告,一是确立了以“看不见的政治”的研究主题,从侨务、公共外交的视角下看问题,二是在特定的理论视角下对现实中的政治现象做一个解剖式的分析,三是万晓宏教授的研究提供了政策制定的依据和理论支撑。对于叶淑兰的主题报告,陈军亚认为她的报告主题非常宏大,但叶淑兰教授的讲解使得这个话题变得非常有说服力,因此陈军亚受到的启发在于话题的吸引力和逻辑的信服力两方面。在陈军亚看来,科技实力越强,科技更新的周期就越短,那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速度就会越快,所以说这个实力的差距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最后决定大国实力之间的格局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对于姜修海的主旨报告,陈军亚指出回应性治理是当下政府治理研究的主流话题,在“一强两弱”的科层体制下,即政府的纵向回应能力强而政府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的回应性弱,姜修海的研究深刻地指出了数字平台改变了政府回应的流程,通过流程重塑了治理的过程,但是她也指出研究可以从数字平台改变流程的原因和揭示流程背后结构这两方面进一步提高。最后,她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希望大家尽情讨论最新研究成果,展开具有象牙塔气质的交流。
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和评论视野开阔,理论深厚,从世界与中国、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政治发展展开了深入、热烈、充分的研讨。
在主题论坛报告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政党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博士论坛)”“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百年大党与党的自我革命”“国际政治与比较政治”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来自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共广州市委党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学校的专家学者对会议论文进行了专业的点评和研讨。与会者激荡思想、收获新知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论文修改和完善的方向,以及如何更好回应“党的自我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论坛结束后,主办方收到了多所高校大学生发来的感谢信,他们表示通过参加本次论坛学习交流,收获满满,坚定了专心信心和学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