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地理教育的协同发展,增进三地地理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协办的2023年粤港澳地理实践力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于12月2-3日在广东江门古劳水乡召开。
近年来,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为大湾区各地教育改革前沿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议题,粤港澳三地基础地理领域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地理实践力教育的经验与成果。12月2日,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的鄞少薇、李海花老师,地理科学学院及大湾区兄弟院校的会议代表一起出席了华南师范大学-江门华侨城古劳水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授牌仪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黄荣晓书记代表学校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授牌。古劳水乡是华南师范大学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地理考察路线而设立的第一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地处西江沿岸,属于典型的基塘渔业乡村区域,是大湾区高校学生认知乡村和传统渔业发展的典型地区。
12月3日上午,粤港澳地理实践力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正式召开。会议第一节由广州大学李文翎教授主持,来自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张传玉老师,来自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的黎钧陶老师,来自广州市第六中学的黄凤金老师和来自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的周慧心老师分别就各自参与和主持的地理实践力教学项目进行了介绍。来自澳门城市大学的黎斌教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乐淮辉老师,顺德一中的廖芝青老师参与了报告的点评和交流。
会议第二节由南宁师范大学的张胜前教授主持,来自广东实验中学的刘著老师,圣罗撒女子中学中文部的梁咏斯老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的陈锟老师分别就不同城市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来自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的谭达贤老师,广州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蒲杨婕老师和澳门培道中学的陈健梅老师参与了讨论与交流。
会议最后一节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李鹏副教授主持,来自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代表在自由交流环节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跨地区的教学经验交流提供了启示,促使教育者更加关注教学中的细节和地域差异。
这场研讨会将为粤港澳三地在地理教育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和方向,为地理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创新的道路。地理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与老师的生活结合,强调素养和课程的有机连接。不管是问题式学习,地理奥赛竞赛融入课堂,还是以景观图概念为出发点进行命题开发,都为教育者提供了多元的实践教学学习范例。曾玮教授在会议小结时强调澳门地理教育的特点,包括对议题和实践的重视,以及对素养能力情怀的培养并关注育人价值的转变,提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挑战,这为未来的地理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
与会代表就地理实践力的培育研究前沿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会议主办方和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为三地地理实践力教育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将有助于促进地理实践力教育理念的交流碰撞,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大湾区地理实践力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
最后,由刘洪杰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七位发言与会人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同时,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会长谭达贤对华南师范大学授予锦旗,表示对举办研讨会的感谢。
未来,参会专家和教师表示将持续保持交流合作的势头,进一步深化研讨成果,共同探索大湾区地理实践力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更加紧密、融合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讨会在广东江门圆满落幕,留下了跨境合作、交流互鉴的宝贵经验,为未来地理实践力教育在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