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兆清:他培植的小球藻,让华师人度过了艰难岁月

2015-07-06 10:56:57
温兆清小球藻

走进生命科学学院院楼,一楼大厅挂着的第一张照片便映入眼帘——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握着一个年轻人的手,笑容可掬。图片注释写着: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生物系小球藻培养基地(1961年)。照片中的年轻人,正是现已退休的生科院教授温兆清。

 

提出种植小球藻,解决华师人温饱问题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欠收,全国人民都处于饥饿状态,大家都因营养不良而出现面黄肌瘦、全身浮肿的症状。此时的温兆清刚入职华师成为一名助教,有感于华师人的困苦,恰好又了解到小球藻在充足阳光下培育半个月就可以成熟,且富含多种人体亟需的营养成分。于是,他便向学校请示,希望能在华师培育小球藻。

“当时学院党委书记王燕士对建议非常重视。”温兆清对此记忆深刻,“他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所以我的想法很快就付诸了实践。”1960年11月,华南师院党委成立培植小球藻领导小组,号召全院师生员工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培植小球藻。“从每家每户的水槽甚至瓶子,再到学校的游泳池,能种的地方都种了小球藻。”

小球藻帮助华师人度过了困难时期
 

经过师生员工的努力,小球藻约每两个星期收成一批,每批四五十斤,已经能满足全院师生员工的需要。小球藻的吃法很多:做成营养丸,放在包子里做馅……吃起来还有一种淡淡的甜,那是叶绿素的味道。那时,靠着小球藻充饥,华师人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

但在种植之初,小球藻还不能很好缓解大家的浮肿等症状。因此,温兆清与同事们研究如何增加小球藻的营养成分。温兆清等人转遍了广州所有可能有文献资料的地方,希望从各大院校的图书馆和广东省的文献库找到答案,后来发现调整小球藻的三种主要吸收元素——氮、磷、钾的比例可以增加小球藻产量,提高其营养价值。最终,他们在小球藻种植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1960年7月29日,一篇供稿来源为华师生物系小球藻小组,名为《揭开小球藻的秘密》的文章刊登在《南方日报》上。这篇占了半个版面的报道,内容就是温兆清等人在小球藻方面的研究成果。文中把小球藻称作“营养仓库”、“水中猪肉”和“人造鸡蛋”,把繁杂的生物问题写得通俗易懂。在《南方日报》同年报纸中,小球藻的使用被屡屡提到,以中山县为代表的小球藻的种植使用在全省范围内广泛传播,正是得益于温兆清等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种植小球藻的宣传工作。

1961年三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到华师,视察小球藻的种植情况。“王燕士书记说有贵宾要来学校考察,我开始不知道是谁。直到见了面,才知道是董必武副主席来了。”想起那天的情景,温兆清依旧记忆犹新。董必武从王燕士那里得知温兆清的事迹,一来就招手给温兆清打招呼,然后握住他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小伙子!你能在教学和研究中为人民着想,真的很了不起。”董必武听取温兆清近二十分钟的汇报,询问有关的细节,并表扬小球藻加工烘制小组的老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好!”温兆清还记得末了,董必武嘱咐他:“好青年,请你一定好好努力,好好工作啊。”

 

任教三十八载,坚持授课先行

担任助教三年后,恰逢生物系主任从苏联回来,要组建植物生理学教研室。于是,温兆清被调入教研室,后任教研室主任,管理教学实践相关事务。从此,温兆清便与植物生理学结下不解之缘,为这个专业研究和教学了一辈子。

每次上课前,温兆清都需要准备很长时间,让课程更生动,比如要介绍细胞的知识,仅仅介绍其中的结构则较为枯燥,他坚持将生活现实与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讲授植物细胞的知识时,我会提到大家平时喜欢吃的姜。从植物细胞层面来看,姜细胞里的姜烯让其可以防病,还有辣的味道,那就是姜对我们有好处的原因所在。常识告诉我们马铃薯发芽了就不能吃,那是因为芽的细胞里面有毒素氰化物,吃了就对人体有害。”

温兆清还是第一个把乙烯利催熟香蕉技术写进《植物生理学》教材的实验课内容的人。“教学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前我每星期都会组织学生买来未熟的香蕉,用薄膜包住香蕉,针筒注射严格用量的乙烯利,香蕉更快地成熟,让学生了解植物激素的使用。”温兆清如是说。

三十多年过去了,温兆清留给学生最深的印象,正是他对学生的负责——他的家里留着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放着许多他任教时的教学评价条。学生的评分基本都是一百分,最多的建议是希望老师继续给他们上课。温兆清感叹道:“作为教师,我最大的期望不是报酬,而是学生对自己的满意度。”

“温教授是一名很认真负责、讲课很生动的老师,在结合实践方面做得很好,对学生也非常热情。”生科院院长冯启理说。“大学教师应以教学为最重,绝对不能因为行政和研究耽误了教学。”温兆清坚持认为,教师就应以教为先。任教38年来,温兆清多次拒绝学校让他出任行政职位的安排。曾经的科研搭档、生科院副院长李娘辉评价:“他把主要心思都放在关心学生的学习上,是一位教学型老师。”

 

“我不愿意走,这有很多我的学生”

如今,桃李满天下的温兆清,虽近耄耋之年,却从未远离学生们。温兆清与许多毕业生保持着联系,他熟用各种移动终端,用微信等方式关心学生们的近况。生科院学生经常邀请他来参加学院的活动,他从不推辞,还因此认识不少新生代学生,常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做客。

在80周年校庆期间,温兆清认识了2011级本科生王春艳,当他和夫人李燕文得知王春艳来自内蒙古,背井离乡来广州求学,逢年过节便邀她到家里吃饭,给她做“好吃的”,还要定期听听她汇报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在毕业论文答辩前,王春艳还去请教温兆清学术方面的意见。“虽然温老师退休后已不再教学,但他对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人格魅力的熏陶。”王春艳言辞中满是感激。

2009年8月22日,一位名为“月光下的诗客”博主在博客中写下《恩师,你是我心中的灯》一文,描述了高考失意的作者在“温教授”的长久关心下,重新振作精神勇敢前行的故事。文中写到:“于是恩师便成为我心灵的明灯,将永远亮在我生命的路上。”这位恩师,正是温兆清。许久以后,温兆清的亲友告知他网上的这篇文章,他才得知有学生在博客上向他表示感谢,但至今都不知道这位学生是谁。

温兆清的儿女基本都在国外,因此都希望父亲到国外定居。但温兆清不愿意离开:“这里有很多我的学生,而且还可以接触更多新学生,和他们交流我感到很开心,所以不愿意走。”

作者/通讯员:李洁莹 张湘伟 万紫虹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郑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