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和育人,如飞鸟之双翼

2015-06-24 10:44:40

翻开师大历史,读书和育人,始终是一以贯之的历史脉络。创校之初,教育家林砺儒先生就清醒认识到:新的国民,首在教育昌明;教育根基,首在师范教育。对于道德教育和人格养成,林砺儒在1933年9月训辞中强调:“国家可以说是一个大人格,要整个健全,才有力量;而整个人格之健全,必须经过长久的修养培育,而断不是一时呼号得来的。”

师大初步,办学指导思想上重视“立德”和人格修养,因而能引导师生营造起“堪充师表”的氛围,大家都力求锻造学生健全之人格与理性之精神。“盼诸君彻底觉悟,努力修德求学,再去改造国民。”当年,即便在书法训练中,仍然强调“大写之人”的书写。书坛名师吴三立当年就亲自执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写一张九方格纸,书写要“诚意正心”,主张“小书”也要有人格、学问和根底,不能只是雕虫小技。

时代在变迁,但立德树人的使命未变。1981年,时任华南师院副院长汪德亮用三句话作毕业致辞: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必自重,然后人重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中训诫,引经据典,既体现浓厚的书卷气,又将品德教养的寄望化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名言里,感动了许多在场听讲学生。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在学生心目中,文学院张桂光是一位只要你欣然去学,他便会欣然教之的老师。但张桂光对学生学问品性的要求却并不随性,而是尤其看重朴实与真诚。每当有学生遇到两个长得比较相似的字便断定为同一字时,先生总能敏锐地察觉到其中差异。否定之后,总是进一步要求学生找方法证明这两个字各自是什么,证明它们为什么不一样。张桂光说:“容庚先生的《商周彝器通考》很大,每一本章都可以成为一本大书。他完成这本著作后写信给我,希望我能够帮助他写出《商周彝器通考》的姊妹篇。我现在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从当年在中山大学读研师从容庚先生到如今出版《商周金文辞类纂》,已经历三十多年。

君子不器,始于自己对自己的严格。历史文化学院的王棣老师刚退休不久,他在华南师大任教的三十多年里坚持每天提前五分钟进课堂,从不迟到。王棣说道:“1983级的学生,去年他们聚会见到我还专门告诉我,那时候我批评他们迟到让他们养成了守时的习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铭记这个教诲。”守时是对彼此的尊重,“以身教者从”,王棣以几十年来如一日的不言之教尊重与濡染着他的每一个学生。

读书和育人,殊途而同归。体科院的程大力老师曾给学生授课《孙子兵法》。他上《孙子兵法》课有个爱好,每一节课即兴点名叫同学现场翻译书中白文。有同学坦言“书中气势恢弘的辩证表述,兼又不允许参看注释,这对于当时我们大一的同学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有个别同学甚至害怕被点名翻译不出来而选择逃课。”当学生向他反映这种情况,程大力微笑着解释:“当年我学习《外国文学史》时,凡是书中出现过的作品,我都找来读了。现在别人对你的要求可能有所降低,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理应不变。”君子不器,真正好的书也应不器,程大力希望他的学生通过《孙子兵法》能打好大学四年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言传身教的可贵传统,同样在许多平凡的年轻教师身上显现。公管学院于刚强老师与学生亦师亦友。每次上完课,只要无急务,都会在课室逗留一段时间,与学生探讨专业学习与大学生活,对学生提问知无不言。有一天中午,讲完四节课的于刚强与学生一开聊就收不住,直到下午四点多,学生离开后才意识到自己没吃午饭。专注于行政管理和区域治理研究的他,始终认为“服务人民”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位读过书、受过高等教育之人的本分责任。与于刚强切磋交流比较深入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很实在。

读书和育人,如飞鸟之两翼,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践行,形成了华南师大可贵的传统。其中的精气神,在菁菁校园里,润物无声。

作者/通讯员:陈晓绚 张诗若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徐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