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小玻璃泡,可适配跨越40万倍的响应频率,应用于计量、雷达、通信等领域……在清远市天之衡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天之衡”),这个“其貌不扬”的玻璃泡与以其为核心部件研发制成的里德堡原子无线电接收机并排放置在展台上,引人驻足观看。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之衡创始人之一颜辉介绍,自2020年5月入驻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以来,天之衡深耕计量及光电精密仪器领域,取得系列行业领先成就,曾在2021年发布中国首台套量子微波测量系统技术及产品。
入驻3年迈向业内领先,天之衡的崛起,折射出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发展的“成绩单”。
2018年,在清远市人民政府与清远高新区的支持下,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选择落子清远。5年过去,研究院如今已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团队20个,培育孵化企业17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59项,拥有近180名硕士及硕士学历以上创新创业人才。
挂牌成立5周年,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向清远市委、市政府,清远高新区管委会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可资借鉴的“中期答卷”。
背靠“双一流”
打造校地科创平台“桥头堡”
华师落子清远,是一场“清远所需,华师所能”。
2018年,华师与清远一拍即合,由华南师范大学和清远市人民政府、清远国家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合作共建成立华师(清远)研究院。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师(清远)研究院的入驻与加持,正可补齐清远地区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短板。
华师(清远)研究院在科研领域具有十足的“先发优势”: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校地共建4个异地科研机构之一,是校级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拥有华南师范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底蕴与积淀,同时还是学校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股优势在研究院其后几年的发展中得以彰显。
“华师(清远)研究院是华南师范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企业的重要平台。”谈及研究院的定位,华师(清远)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蒋林浩指出。
自2018年9月揭牌成立、2019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打造促进产学研和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创新企业、社会服务平台成为研究院主营方向。研究院以华南师大(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型规章制度与激励措施,有效激活企业动力与创新热情,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专注“清远所需”,是研究院工作方向与成绩输出的一大亮点。成立至今,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地方主导产业,研究院已为清远引进华师入驻项目20个、孵化企业17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上企业1家,2023年度提交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家),注册资金近6400万元,作价入股转化科技成果专利59件,作价金额近3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清远的校地合作,华南师范大学引入在读研究生跟随学者团队入驻清远,无形中为清远科技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一选二孵三育”
创新高新企业孵化链条
5年来,研究院以校地合作、成果转化为工作主线,实施精准扶持重点企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全力打造完善的企业孵化链条,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选二孵三育”的培育体系。
选育具有发展潜力科技成果是第一步。为此,研究院创新平台孵化理念,打造概念验证中心,通过早期市场引导,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以此开展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工作。
研究院着力构建概念验证体系和技术转移体系,形成从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到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再到产品产业化落地的价值实现轨道。
第二步是促进成果转化和孵化企业发展。研究院全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领军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孵化链条,探索地方研究院培育创新企业的可持续道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研究院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入驻项目管理办法》等涵盖入驻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相关规章制度40余项,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制定,构建完善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研究院在资质认定、专利申请上畅通环节,开辟‘绿色通道’,为企业发展纾难解困、保驾护航。”研究院某入驻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研究院已推动两家入驻企业获得第一轮融资,自此迈上企业发展“快车道”。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5年来,研究院产学研成效持续涌现——
在科技项目申报上,研究院获市、省、国家、国际系列项目,获批省市以及国际合作经费合计超5000万元;在成果产出上,研究院及孵化企业(团队)合计申请或受让专利152件;在科技赛事上,孵化企业获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奖项若干,夺得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铜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优秀企业奖等。
此外,研究院在清远地区创新成立教育科技服务中心,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师范背景以及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自2022年起,牵头成立教育科技服务中心,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打造沟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桥梁。
培育“梧桐树”
打造近悦远来营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研究院多点发力,营造干事创业的优渥营商环境,吸引企业、人才入驻。
首先,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依托学校、政府、研究院三方的激励,研究院吸引大批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入驻研究院,共同开展成果转化事业。
三方激励事项包括:学校层面,明确要求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85%到90%给成果完成人;政府层面,推出创业人才、团队补贴政策,提供资金、场地、服务、人才培养支持等;研究院层面,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包括根据项目发展现状及市场潜力给予50万—300万资金支持,目前,共设立专项资助金额近5000万元,提供创新创业孵化场地超10000平方米。
其次,提升平台的市场化集成创新功能。
从近万平方米的办公、实验、中试用地/房等场地的提供,到总价值约 500多万元的若干台高端实验仪器的内置,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研究院在多方支持下,积极组织、联络多种资源,为企业提供多要素支持,打造“绿色通道”,加大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培育力度。
在人才培育上,研究院和清远高新区联合共建,倾力打造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联合培养基地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清远重点产业,每年计划培养20名以上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优渥补贴,包括每月上千元财政补贴,以及免费入住的人才公寓。目前,联合培养基地已拥有实践导师队伍共计39人,累计培养硕士生115名。
成果不断涌现,小基地实现大效益。截至目前,联合培养基地产生专利9件,论文12篇,此外,有联合培养学生在2021年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业比赛中获得金奖。
“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致力于推动人才与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让人才走进清远、了解清远、爱上清远,让来清人才切实投入清远本土城市化建设。”研究院总经理、法人曾志生表示。
北江佳景如屏画,绿美凤城气象新。下一步,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将砥砺奋进,赓续前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行先试打造校地科创合作样板,助力清远高质量发展。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9/22/content_10075458.html?enterColumnId=&from=weChatMessage